面對充滿焦慮和壓力的中年,我特別想解決好情緒內耗這件事 01 02 03 04

01

我因爲對現狀的極度不滿,所以開始了閱讀和寫作的學習,並且跟着青年作家、獨立書評人鼴鼠的土豆老師,學習書評寫作。

這期間也跟着另外一位青年作家弘丹老師學習讀書類稿件的寫作,懂得了如何將一本書讀透,並且和自己的經驗結合,寫出一些有知識增量的文章。

其實踐行一件有章可循的事情本身並不難,難的是下定的這個決心,以及決心之後你要面臨的一系列變化——你公開允的諾言要遵守,要對得起家人時間上的付出,就算累也還是要堅持,這樣纔不至於前期的努力得不到累積,最後被長期主義所拋棄。

起初,我只是想通過寫作來賺取一些稿費,來支撐一個工薪家庭的各種支出,後來發現閱讀與寫作帶給我的絕不僅僅是那點點稿費,而是讓我對自己過往和現在的生活慢慢地做了一種審視和反思。

這種審視一直在進行,每當我讀到一本好書,都會想到原來的我是什麼樣子的,爲什麼我知道閱讀的好處卻沒有堅持,以至於畢業後的六年,我浪費了那麼多的時光,每當遇到困難和煩心的事情,都靠喫喝玩樂去發泄,卻想不到讓讀書來療愈自己。

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爲需要更好地規劃和合理安排時間,所以我接觸到了手帳這個對我來說的新事物,再然後被這個視覺體驗非常棒的新事物所吸引,尤其是被我的手帳啓蒙老師萌薇老師的創業追夢之路所打動,因此更加堅定了終身閱讀和學習的理念。




02

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爲讀的書越來越多,學習的課程越多,見識的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也越來越多,才發現真是應了那句,人類的悲觀並不相通。

在面對各種悲歡的時候,人們大概有這些幾種選擇。

一是認命吧,我就是這樣了,我也努力過了。我的標籤已經固定了,我就只能做這個標籤範圍內的事情,其他的我做不來,更重要的是,那也不是我應該做的。

比如以前的我,連本專業以外的書都覺得不應該去看,沒用。

二是不認命,再折騰折騰,萬一有什麼轉機呢。一般這種小夥伴都是覺得,實在是沒辦法了,真沒辦法了,再不改變可能這輩子就這樣了。

比如國民閱讀一哥彭小六,青年作家趙星,原來都只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通過下班後持續閱讀與寫作,一個成爲了國內知名教育品牌的產品官,洋蔥閱讀法創始人,另一個成爲了百萬暢銷書作家。還有我的手帳老師萌薇,從全職媽媽到創業女boss,都是爲自己的人生困境破局的高手。

而我除了要賺點稿費,最恐懼的就是成爲我們單位四五十歲的大姐那樣的人,只會聊天八卦,活得毫無營養,更無法以身作則給孩子們示範。

三是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都很好的,本身就自帶出色的基金。比如行動派創始人琦琦,她的父親就是一名創業者,企業家,再比如張萌,爲了圓外交家的夢想從浙江大學退學,第二年考入北師大英語系,被國際知名人士接見,還具有立德領導力創始人等多重身份。

雖說面對宇宙星空,我們都渺小如塵埃,但在周邊的這個環境當中,人還是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不同的基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地域,造成了千千萬萬種不同的人生。

就像丹尼爾平克在《白板》中說到的那樣,人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


03

面對不平等,甚至不公,你如何做選擇?這就回到了剛纔,要麼認命,要麼改變。

往大了說,我們的命運和這個時代環境息息相關,比如我們的父輩,祖父輩,就無法擁有或創造今天這樣的命運。

但當下,一切都變得越來越透明,世界變得越來越平,我們可以選擇無視周圍的變化,繼續生活在自己爲自己設計的安穩人生裏,但我們也可以選擇去看見,並跟上哪怕一點點的風。

即使這個風都無法將我們帶起來,但好歹我們知道這陣風颳過,而我又是因爲什麼原因,沒有抓住它。

如果實在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做什麼,可以讀讀阿德勒。

阿德勒說,人受三種約束,也面臨三大任務。三種約束是,人生活在這個星球,要靠工作來獲取生存的資源;二是沒有任何人是獨立的存在,必須要和其他人發生關係;三是這個世界由男女組成,所以要有婚姻,有愛,有家庭。

而人的三大任務就是,工作,人際,和愛。




04

我本人面臨很多的困局,和大多數工薪階層的小夥伴一樣,養老,教育,經濟,不存在時刻的歲月靜好,相反都是滿地雞毛。

之前土豆老師說,她的生活有很多的苦處,都是一些細微的快樂在支撐着她,其實我也一樣,但原來我連這些細微的快樂可能都沒有,只有焦慮,壓力,不甘心卻沒有行動。

現在有了一些讀書,寫作,寫手帳,寫感恩日記,甚至玩手機攝影等等的細微的快樂,我將他們慢慢地填充了自己的生活,才發現,其實除了那些工作和柴米油鹽,真的還有很多很多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兒,我們可以去發掘,去認識。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阿德勒也說:人際關係是所有麻煩的來源。

而人際關係,也是我最大的情緒內耗所在。因爲自己的改變,自己慢慢地走出焦慮和壓力,變得淡定甚至篤定,卻總感覺帶給身邊的人一些潛在的壓力。

我發朋友圈雖然只有幾句話,但情緒內耗其實挺嚴重,今天甚至影響了我一天,我無意爲別人製造壓力,更無意炫耀,只是在踐行着分享的理念,可是就像彭小六前幾天在簡書裏拋出的那個問題一樣,分享什麼呢?分享你很努力嗎?

我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只好安慰自己說,這是我自己的課題,別人如何看待,那是別人的課題。將課題分離開,大概就好些了吧!

昨天看了一本《內在成長》,沒讀完,講的是人如何面對焦慮,走出情緒內耗的困局。

我想我是該好好學習一下,這個局對我來說,真的成了一個局了。

—END—

️我是牧心,深度閱讀與寫作愛好者,謝謝你來看我的成長分享。如果想深度交流,歡迎添加微信 love141788

️希望我的每一篇長短文,都會對你有幫助。

️今日互動:你有哪些情緒內耗的事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