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陪伴與閱讀,讓你的孩子與衆不同

最近看了一期TED往期的視頻內容,演講者叫Helen Pearson(海倫·皮爾森),海倫·皮爾森是一名科學記者,編輯和作家。作爲世界領先的科學期刊“自然”的首席雜誌編輯,她負責監督所有新聞和意見內容。

不要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

在演講中,海倫·皮爾森闡述了一項長達70年的兒童研究。研究中,英國科學家跟蹤並調查了成千上萬孩子的一生,發現了令人沮喪的現狀:家庭的出身和影響比我們想象得更大,如果你出身不好,你就更有可能走上一條艱難的人生道路。

/圖源:網易公開課/

可是出生從來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那麼我們開始高喊:

“知識改變命運 奮鬥改變人生”

就只能變成心靈雞湯了嗎?

令人欣喜的是,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從大量的數據中找到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們的人生如此不同。於是,科學家們從富裕的家庭找出生活變得窘迫的孩子,以及貧困的家庭生活變得富裕的孩子。從這些孩子的普遍表現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極其驚人的規律!

父母是影響孩子最重要的因素

凡是有所成就的孩子,回看父母都有相似的特點:

1、給予陪伴和關愛;

2、不間斷的閱讀和教授知識;

3、讓孩子保持規律的睡眠習慣;

4、帶他們旅行。

/圖源:網易公開課/

 而在演講中,特別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

“5歲依然可以保持良好閱讀習慣的孩子,到了30歲人生都不會太差。”

看到了這裏,相信很多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們似乎找到了方向。雖然我們暫時無法改變家庭狀況,但至少在孩子的教育上縮小了一定的差距。但研究中也表明,縮短的這部分教育差距卻未必能改變貧困的狀況。

爲什麼貧困地區兒童厭學越來越嚴重?

雖然教育已經得到相當大的普及,但很多貧困家庭的父母由於思維禁錮,無法理解也沒有渠道瞭解這些寶貴的科學成果。當我們給孩子們繪製知識改變命運的藍圖時,這些孩子們發現學習並沒有讓他們喫得更好,穿得更好。而學習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比起學習他們更寄希望於打工換來的物質滿足,這也是爲什麼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

/西部山區孩子的求學路 圖源:網絡/

改變不在於下一代而在於這一代

當我們寄希望於孩子來改變未來的生活窘境時,父母不如身體力行做出改變。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思考、閱讀,專注於培養興趣和愛好,而不是被生活的一日三餐所累,要給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是我們當下最應該做的事。

寫在最後:

當我閱讀了大量的如何教育孩子的書籍後,我反而變得越來越迷茫了。所有的書裏說的似乎都對,但到了現實中似乎又不太對。所以我會反覆的問自己,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但看到這些我釋然了,至少現在的我知道我應該在晚上9點的時候準時叫齊齊睡覺,每天堅持讀書和傾聽他的想法。除此之外我還要做出表率,成爲他的榜樣,至於其它的就交給時間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