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

適齡未婚女性總是被冠以“大齡剩女”這種帶有歧視的字眼,被迫相親或者恨嫁。這四個字擱哪個女孩身上,她能一身輕鬆呀?我有個朋友,一直沒有男友,早就過了生育的最佳時期。我們問她着急嗎?着急就得想辦法和一些異性看對眼兒,但是人家真的是一個人玩得很開心,她爹媽確實也很着急,但是都單身這麼多年了,不就是希望等到那個對的人嗎?所以她還在等。我推薦女性看看這本書,單身女性可以看看,能幫助自己放平常心,畢竟有那麼多人都單着呢,甚至主動選擇單身(就是有不錯的對象,想和她結婚,她不樂意)。

首先讓我們回想一下,是不是有很多女性角色在單身的時候魅力四射,一旦嫁做他人婦,突然就沒了自己的聲音?一旦走進婚姻的大門,女性似乎就只剩下鍋碗瓢盆、洗不完的髒衣服、隨後再加上餵養孩子和開車接送,像經濟獨立,自我成就與已婚女性無關。有部電影叫做《塔莉》,查里茲·塞隆這樣的人間尤物,在裏面飾演一位結婚後不斷生孩子的典型家庭主婦,她非常努力的照顧好自己和孩子,但是繁重的家務和走形的身材以及看不清的未來拖垮了她。最後出現幻覺,在幻覺中,她依然魅力四射,臉龐猶如花蕾般迷人,而現實是徹底的反面。單身女孩看了這部電影恐怕很難一身輕鬆的走入婚姻殿堂,就像書中有位女性因爲預見到了未來洗不完的鍋碗瓢盆,嚇得直接拒絕了遞過來的求婚戒指,因爲在婚姻之外,她的事業正處於上升期,一個新的升職空缺正在等她,而她覺得一份有意義的事業纔是讓自己真心投入的根本,而婚姻並不一定在幸福之列,甚至婚姻會斷送她的前程。

一、單身的數量以及變化的原因

在美國單身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2009年美國已婚女性比例已經降至50%以下,34歲以下無婚史的程建人佔46%。35歲-44歲已婚女性從1960-1970年的87%下降到了現在的73%。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記者塔納西斯·科茨(Ta- a-Nehisi Coates)曾明智地評論說:“人類是邏輯動物,通常善於識認自己的利益。不管我們聽到別人說了什麼,女性大都是普通人類,如果她們現在不願意結婚,那麼很可能是,她們覺得婚姻不再像以前一樣,可以增加她們的利益了”

二、具體是哪些因素讓女性單身

在美國這樣一個追求平等的國家,早在50年代,就多次討論女權主義和婦女利益的合法性,女性越來越多的進入到政治中心,反過來,她們也影響着女性獨立的進一步增多。尤其是在大城市,單身女性有了更多元的發展,她們可以主動選擇單身。越來越多的女性發現,身邊缺少男性不會影響她們的生活質量,遇到問題,她們也可以找聊得來的女性朋友幫忙,當然,這其中有純粹的友誼,也有女同性戀的情況。總之,女性已經離傳統的到了一定年齡就要結婚生育的要求漸行漸遠。

三、單身女性的生活狀況

有數據表明330萬的最低收入人羣中,將近50%是單身女孩,其中單身媽媽的失業率更高,導致這一問題主要是種族歧視和等級觀念。更加糟糕的情況是,很多女性由於找不到合適的伴侶,會陷入性濫交等不健康的性行爲中,生出的小孩也不知道父親是誰,再加上收入低,爲了養活孩子和自己,不得不從事繁雜的工作。那些高薪的單身女性,希望有很好的職業發展,如果想要小孩的話,她們也完全能夠支配高額的費用來採取凍卵手術,以期日後孕育自己的孩子。

總之,女性的單身生活並不是簡單的或好或不好,有的是主動選擇單身,有的也在期待愛情,有的發展同性間的戀愛。在很多人眼裏獨身甚至是自由、自私、幼稚和古怪的同義詞。但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女性單身,這個趨勢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愈演愈烈,尤其是發達國家,現在很多發展中國也會有相似的情況出現。用《慾望都市》的臺詞給單身人士一些提醒——人們把你的人生看作是富於魅力的威脅,總要好過他們認爲你過着悲傷和獨孤的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