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叔本华认为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真是这样吗?

答:关于提问,有位答主说叔本华把智慧分为两类:

一是世俗智慧,是对社会规则的准确认识和有效利用。

二是哲学智慧,是对既存价值体系的全面反思和对根本人性问题的深刻洞见。

那就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一下:

一、智慧的多元性

好比说文科学太好,理科就不好。其实这两种智慧并不互相倾轧对方的空间,认为人生智慧只能一或者二的人,其实是低估了人类对于智慧本身的使用环境。举两个例子,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人,范仲淹和曾国藩”。范仲淹可谓是一生起起落落落个不停,可谓世俗智慧的运用跌倒了极点,不然也不会只是一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生贫苦。但是另一位名垂青史的曾国藩先是用哲学智慧想要推动一个国家机器而不得,最后转而求索世俗智慧,最终将这两种智慧融合到一起,才成为后人追捧的名相。

二、智慧不分高低,世俗智慧也是智慧

历史上,很多具有哲学智慧的人确实没有获得世俗认可的成功,但是世俗和哲学智慧结合运用的例子有很多。罗曼罗兰也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用世俗的眼光看透生活,又能从哲学智慧的高度去热爱生活,不仅仅是苟活于世。别忘了,人的本质是要生存和繁衍,世俗的智慧让我们好好活着,而哲学的智慧会让我们感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有的人一生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哲学智慧,仅凭世俗智慧就渡过了美满的一生。也有人一边用世俗的生活自洽地活着,另一方面,也理解众生皆苦。在回到题目“叔本华认为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本性平庸可怕么,其实害怕承认自己精神层次低罢了,但是没有世俗智慧的支撑,哲学智慧就是空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先了解一下。毕竟直接能跳过生存需求去追求精神满足的人少之又少,要么是圣人,要么是精神病人。

三、站着说话不腰疼

叔本华自己也是凭借继承父亲的财产而一生优渥,所以他不必为了生存而洞察人性,谙于世故,这岂不是很讽刺?同理马克思没有恩格斯的经济帮助,也写不出《资本论》。再想想国民老公思聪为什么不像很多孩子出国去读金融,将来直接赚大钱,而是要读哲学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已经有了经济基础,当然可以去追求上层建筑了。再说了,世俗智慧怎么就低一等的样子了?多少历史人物把世俗智慧玩转的登峰造极,比如历代开国和顶峰时期的帝王,你敢说他们是以哲学智慧来运营国家的?

话说回来,叔本华的很多书都非常经典,被奉为金句手册。比如《人生的幸福》是本很好的书,特别建议年轻人读一读,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内容。早读早过上有启发的人生。但是人生是要自己思考的,200多年前的东西也不能毫无保留的全信吧。既然我们不能活成下一个叔本华,那就说明在现实中有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请先认清和运用好必要的世俗智慧,不然就成了“我坐在地铁上不禁想到:非洲的艾滋病还没控制住,石油危机还没解除,特朗普整天胡说八道我真替他操心”,你还是想想当月的KPI吧,不然下个月被裁员了你可能没法凭借“哲学智慧”摆脱社会负担的角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