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余华笔下的人物是没有幸福的。

这是余华的作品,他比较有名的作品是《活着》,内容沉痛,揭露了人生的艰难,以及不停被压垮的无力感。这本《在细雨中呼喊》,就如同书的名字,人被淋湿在细雨中,犹如大部分的生活,艰难、渺小、毫无方向,男主人公孙广林以一种不被关爱但又无所谓的态转展自己原生家庭和领养家庭,努力的活着,庆幸不至于像倾盆大雨夺走他的一切希望。他是一个讲述者,书中的生活片段很少是以自己为中心,就算是弟弟的死,他也觉得自己的出场会引起父母的反感,于是默不作声,生活仿佛从没真正邀请他进入,他似乎也不争取什么。书中唯一次感动来自领养家庭,领养他的母亲相信孙光林没有在学校撒谎,因为之前已经用放在窗边的5交钱试探过他了,然而就是这样给过他温暖时刻的母亲,在丈夫死后,让孙光林帮她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转瞬就把孙光林扔在了原地。


孙光林的亲爹和养父都背叛了自己的妻子,我的理解,在那些出轨代价很小,比如代价只是愧疚感的情况下,男性更倾向于满足自己的私欲,对女性缺少尊重,因为女人是依托他们而存活的,女性只是为他们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工具,所以这个角色是谁来扮演意义不大。而都市中,虽然出轨的事情也有,但是代价要大很多,除了家庭的毁灭,财产的损失,更可能带来人生轨迹的彻底改变,因为很多女性不再纯粹的依附男性,而是越来越平起平坐,当妻子在家里的角色不可小觑,男性对出轨的代价大大增加。

很多读者觉得这是余华的自传,真实到让人相信这些故事实实在在就发生在余华身上,而余华只是创造了孙光林,用他来讲述这些故事。

我想起父辈的生活,贫穷又多子,听说,爷爷奶奶仅仅喜欢其中的几个孩子,他们听话又好学,剩下的孩子无非是当做帮忙养家挣工分的一份子罢了。家庭贫困就不配得到爱吗?不是配不配,是爱有代价,老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的苦难,让他们的心肠也变得硬了起来。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长辈甚至无暇为早夭的孩子伤心,每家都在不停的生孩子,每家的孩子都有早夭、意外或者天生残疾的情况。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只有1-2个孩子,不论贫穷与否,我们都尽全力的爱护和抚养,无论哪种意外发生在我们身上,对一个家庭都是致命的打击。

《在细雨中呼喊》的孙光林,被收养家庭抛弃,最终决定回家,和自己那位不受待见,被期待尽快死去的爷爷一起到了家门口,而此时看见家中火光四射,火苗裹挟着屋子在细雨中摇曳,没有人关注孙光林的回归。好在日日艰难,终于回到家中,有一屋檐可栖身,不至沦落到到在狂风暴雨中没方向的乱跑。爱的反面是什么,不是恨,是冷漠,这就是孙光林未来的生活,他走在和爱相去甚远的人生路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