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二學生因作弊被抓而跳樓”想到的

近日,和一位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朋友聊天,談及前些天“大二學生因考試作弊被抓而跳樓”的新聞,他說了他曾遇到的兩個案例。

第一個是位醫生,某醫科大學畢業,大二時就開始出現消極心理,不知怎麼的,就是覺得人生失去了方向。直到大學畢業,接受父母的安排,進了一家醫院工作。踏上社會,心理問題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嚴重,用他自己的話說,生活非常被動,沒有目標,沒有意義,甚至有了自殺傾向。作爲成年人而且是醫生,他也知道這樣下去很危險,就開始尋求心理學專業人士的幫助。

朋友試着和他聊天,得知他除了專業知識,其它方面知之甚少,甚至連自己的工作是否在編都不懂,而且也不打算去知道。談及家庭時,他反覆強調,父母對他都挺好,沒有負面影響,因而,他有心理問題甚至自殺傾向,父母也並不知情。

朋友說,這是典型的目標缺失,溝通缺失,生存動力不足。

第二個是位在校大學生,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自殺傾向已經非常明顯,不加干預的話,很可能後果不堪設想。他說自己非常清楚這種心理的危險性,但就是控制不住往那方面想,有時候會不自覺地、好像有某種力量引着他往高處走,走上臺階,走上陽臺,走向窗戶,甚至走向樓頂,每次都是關鍵時候猛然醒悟,很可怕!

朋友問他平時都有哪些愛好,喜歡看什麼書。他說都這樣了,書都快讀不下去了,哪來心情談什麼愛好、看什麼書。

朋友說,這都是閒出來的問題。

朋友講了一個笑話:一年輕小夥患了憂鬱症,國內打不到工作,無奈去了國外,經人介紹在黑市打工,一段時間後回國,朋友見到他,絲毫沒有憂鬱症的樣子,很奇怪,這位年輕小夥說,我天天那麼忙,哪有時間憂鬱?

人就是這麼奇怪,太忙了,壓力太大會憂鬱,太閒了,沒有壓力也會憂鬱。

朋友說,兩個案例都有一些共同點,個人方面來說,生活沒有良好的習慣,沒有目標,沒有動力,沒有及時溝通、釋放情緒。外界方面來說,身在外地,出現問題父母無法及時察覺,學校同樣不易發現,或者即使發現了,但因缺少必要的管理體制和干預措施,使得學生的負面心理沒有得到及時干預而惡性循環。 這樣長時間累積下來,任何一點小小的刺激都有可能導致心理崩潰,從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而一旦發生悲劇,旁觀者要麼怪學生玻璃心,要麼怪家庭教育失敗,要麼怪學校監管不力,最終又回到挫折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話題上來。

不得不說,當今大學生的狀態也着實令人堪憂,跨入大學,在法律上都已經成年人,都已具有獨立的民事、刑事行爲能力,也能夠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但不管怎麼說,仍舊還是個學生,還沒有成爲真正的社會人。尤其沒有了高考升學的壓力,一下子放飛自我,很容易失去人生的目標和方向,迷失自我。這時候如果沒有正確、及時的引導,就容易滋生不良心理。

這固然和個人的心理素質有關係,但也和教育環境分不開,近幾年的教育改革基本都集中在升學考試上,如小升初、中考、高考、高招等,涉及高校的改革似乎並不多。這倒不是抨擊當下的教育制度,但教育環境對學生的影響確實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

理論上講,家庭教育在孩子18歲之前就完成了,孩子在高校期間,正是其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一般不在身邊,這時候,環境就顯得特別重要,因而,學校的風氣如何、氛圍如何、管理體制如何等等,某種程度上也影響甚至決定着學生的三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