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學習筆記1

 

  1. DNS 是將域名解析出真實IP地址的系統
  2. URI 是統一資源標識符,標定了客戶端需要訪問的資源所處的位置,如果URI中的主機名使用域名,則需要使用DNS來講域名解析爲IP。
  3. 四層模型:應用層、傳輸層、網際層、鏈接層
  4. IP協議主要解決尋址和路由問題
  5. ipv4,地址是四個用“.”分隔的數字,總數有2^32個,大約42億個可以分配的地址
  6. ipv6,地址是八個用“:”分隔的數字,總數有2^128個。
  7. TCP協議位於IP協議之上,基於IP協議提供可靠的(數據不丟失)、字節流(數據完整)形式的通信,是HTTP協議得以實現的基礎
  8. 域名系統:爲了更好的標記不同國家或組織的主機,域名被設計成了一個有層次的結構
  9. 域名用“.”分隔成多個單詞,級別從左到右逐級升高。
  10. 域名解析:將域名做一個轉換,映射到它的真實IP
  11. URI:統一資源標識符;URL:統一資源定位符
  12. URI主要有三個基本部分構成:協議名、主機名、路徑
  13. HTTPS:運行在SSL/TLS協議上的HTTP
  14. SSL/TLS:建立在TCP/IP之上的負責加密通信的安全協議,是可靠的傳輸協議,可以被用作HTTP的下層
  15. 代理(Proxy):是HTTP協議中請求方和應答方中間的一個環節。既可以轉發客戶端的請求,也可以轉發服務器的應答(cdn就是一個代理)。
  16. 代理常見種類:匿名檯曆、透明代理、正向代理、反向代理
  17. 代理可以做的事:負載均衡、內容緩存、安全防護、數據處理。
  18. 二層轉發:二層應該指數據鏈路層,工作在二層的設備,通過查找到目標MAC地址,進行數據轉發
  19.  三層路由:三層應該指網絡層,工作在三層的設備,通過解析數據包頭信息,找到目標IP地址,轉發數據
  20. DNS處於應用層
  21. CDN處於應用層

TCP/IP協議是一個“有層次的協議棧”

  1. TCP/IP協議總共有四層,順序從下往上 鏈接層->網際層->傳輸層->應用層
  2. 鏈接層 link layer ,負責在底層網絡上發送原始數據包,使用MAC地址來標記網絡上的設備,所以也叫MAC層
  3. 網際層 internet layer,IP協議所在層,在鏈接層的基礎上,用IP地址取代MAC地址,把許多局域/廣域網連接成虛擬的巨大網絡,在這個網絡裏找設備時只要把IP地址再翻譯成MAC地址就可以
  4.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TCP、UDP協議所在層,這個層次協議的職責是保證數據在IP地址標記的兩點之間可靠地傳輸。
  5. TCP和UDP區別:TCP 有狀態 需要先建立連接才能發送數據 保證數據不丟失不重複 數據是連續的字節流,有先後順序;UDP 無狀態 不需要先建立連接也可以發送數據 不保證數據一定會發送到對方 數據是分散的小數據包,順序發、亂序收
  6.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Telnet、SSH、FTP、SMTP、HTTP 
  7. MAC層的傳輸單位是幀(frame),IP層的傳輸單位是包(packet),TCP層的傳輸單位是段(segment),HTTP的傳輸單位是消息或報文(message)。統稱爲數據包

OSI網絡分層模型
    1.第一層:物理層,網絡的物理形式,例如電纜、光纖、網卡、集線器等等;
    2.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它基本相當於TCP/IP的鏈接層;
    3.第三層:網絡層,相當於TCP/IP裏的網際層;
    4.第四層:傳輸層,相當於TCP/IP裏的傳輸層;
    5.第五層:會話層,維護網絡中的連接狀態,即保持會話和同步;
    6.第六層:表示層,把數據轉換爲合適、可理解的語法和語義;
    7.第七層:應用層,面向具體的應用傳輸數據。

TCP/IP四層模型和OSI七層網絡模型的映射關係
    1.第一層:物理層,TCP/IP裏無對應;
    2.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對應TCP/IP的鏈接層;
    3.第三層:網絡層,對應TCP/IP的網際層;
    4.第四層:傳輸層,對應TCP/IP的傳輸層;
    5.第五、六、七層:統一對應到TCP/IP的應用層。

四層負載均衡:工作在傳輸層上,基於TCP/IP協議的特性,例如Ip地址,端口號等實現對後端服務器的負載均衡

七層負載均衡:工作在應用層上,看到的是HTTP協議,解析HTTP報文裏的URI、主機名、資源類型等數據,再用適當的策略轉發給後端服務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