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下馬客在船”並非互文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爲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爲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主人系白居易自指。這句話如果照字面講,那就是白居易送客到江邊下了馬到,被送的客人上了船,也就是客人在船上,送客的主人在岸上。如果照這樣理解,那麼下文“舉酒欲飲無管絃”就無法解釋了。因爲主客兩人,一個在岸上,一個在船上是無法相對而飲的,因此“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應解釋爲“主人、客人下了馬,上了船’夕,即主人、客人本來都是騎了馬來的,到了得陽江邊,大家都下馬上船,在船上舉杯對飲,行將分手時,聽到水上琵琶聲。把“主人客人一同下馬一起上船”這個意思表達爲“主人下馬客在船”,是用的“互文”修辭手法。詩詞受字數限制,用了“互文”,能收到“詩句精煉,意境仍在”的表達效果。“互文”就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的一種修辭手法,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在連貫的語言裏將本應連在一起說的兩個詞,上下各出現一個而省去另一 個。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六幺一作:綠腰)。

全詩不再贅述,只討論“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很多人這麼解釋:

主人系白居易自指。這句話如果照字面講,那就是白居易送客到江邊下了馬,被送的客人上了船,也就是客人在船上,送客的主人在岸上。如果照這樣理解,那麼下文“舉酒欲飲無管絃”就無法解釋了。因爲主客兩人,一個在岸上,一個在船上是無法相對而飲的,因此“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應解釋爲“主人、客人下了馬,上了船’夕,即主人、客人本來都是騎了馬來的,到了得陽江邊,大家都下馬上船,在船上舉杯對飲,行將分手時,聽到水上琵琶聲。把“主人客人一同下馬一起上船”這個意思表達爲“主人下馬客在船”,是用的“互文”修辭手法。詩詞受字數限制,用了“互文”,能收到“詩句精煉,意境仍在”的表達效果。“互文”就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的一種修辭手法,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在連貫的語言裏將本應連在一起說的兩個詞,上下各出現一個而省去另一 個。

如果用互文來理解這句,送別的情景大打折扣,真實情況這樣理解:主人聽說客人要在匆匆騎馬趕去送行,客人在船上擺好酒宴,等待友人的送行。馬蹄聲近 ,客人跑商船頭迎接,主人急匆匆勒馬,跳了下來,和前來迎接的客人兩個好朋友挽手上船飲酒。這樣一個美好的場面硬生生被一個互文的修辭手法破壞掉了,整首詩歌的意境也大打折扣,個人認爲“主人下馬客在船”是一種真實情景的寫照並非互文的修辭手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