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 筆記

《二十一個心理學效應》

主講教師: 張文靜

0. 引言

0.1 爲什麼總是知道怎麼做最好, 但就是做不到呢?

我們自以爲知道的道理, 都是別人總結出來的死知識, 所有知識的學習都只不過是表層意識的活動.

而在生活中, 對我們行爲影響最大的是潛意識層面的心理效應.

任何東西一旦進入潛意識, 都很難用書本知識強行改變.

如果不從根本上升級這些潛意識裏的心理效應, 我們永遠都只能重複失敗的老路子.

0.2 如何突破潛意識的防線?

首先做到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瞭解究竟是哪些潛意識決定着我們的行爲, 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然後結合潛意識的特點對症下藥. 潛意識最大的特點是所有能夠引發身臨其境感受的信息, 潛意識都更願意接受. 所以我們將通過知識和情景體驗結合的方式, 讓學習更加有效.

1. 鳥籠效應: 暗示的力量

1.1 鳥籠效應

一旦兩種事物總是同時出現, 在潛意識中形成聯繫反應, 那麼, 當其中某一個事物單獨出現時, 我們都會更傾向於讓另一個也出現. 心理學中, 把這種現象稱爲"鳥籠效應".

1.2 鳥籠效應是如何讓我們形成刻板的思維模式的?

金融行業=有錢? 各種信息讓我們覺得, 金融行業的人一定是有錢人. 而現實是, 多數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想結婚, 必須有房? 男方只要一想到結婚就會發脾氣. 原來是這位男士有瀏覽八卦新聞的習慣, 看到了大量因爲房產問題導致婚姻破裂的信息, 這種信息總是一起出現. 男方認爲結婚和房子是必然相關的.

即使我們能夠抵禦消極暗示, 不受鳥籠效應影響, 但如果我們身邊大多數人都植入了這種觀點, 沒有植入這種觀點的人就會被視作異類, 大衆不理解的眼光會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 逼着我們做一些事情.

1.3 如何預防鳥籠效應帶來了不良影響?

方法一, 用"思維內觀"的方式, 時常檢視一下自己潛意識中的"鳥籠". 對我們認爲"理所應當", "本該如此"的方法做一個簡易回溯, 再判斷一下造成這種思維模式的信息是有效的嗎, 是值得信任的嗎.

方法二, 明確他人"鳥籠效應"背後的內心需求, 分清人際界限. 比如老人心理有"想結婚必須有房子"這個觀點, 子女最好能用更合適的方法滿足老人"想要子女有幸福的婚姻"這個背後的需求.

1.4 如何利用鳥籠效應帶來的好處?

養成好習慣: 如果想養成睡前多看點書的習慣, 那麼把一本攤開的書放在牀頭, 就可以形成"睡覺+閱讀"這個鳥籠.

走出舒適區: 多看幾部不感興趣的電影, 不愛運動的人偶爾去健身房... 在這種情況下會不由自主地規劃下一步要做的事.

影響他人: 爲他人編織一個鳥籠. 比如送給孩子一個存錢罐, 放在孩子經常玩耍能看到的地方; 買一個花瓶放在自己家裏, 暗示別人送花.

2. 手錶定律: 糾結癌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2.1 手錶定律: 選項越多, 越難做出選擇

很多時候, 過多的選項反而會製造麻煩. 當只有一塊手錶時, 可以準確的判斷時間. 當有很多塊表而且顯示的時間不一樣時, 就很難判斷時間了.

在心理學上把這種選擇越多越糟糕的情況叫做手錶定律.

2.2 爲什麼選項越多越難以做出選擇?

做決策選擇時要做什麼呢?

記住每一個選項→比較它們的不同→記住自己對每一個選項的評價→對這些評價做出等級區分→做出最終選擇

隨着選項的增多, 每一步都變得更加困難.

2.3 爲什麼會糾結?

隨着物質極大豐富, 大量商品湧現 && 選項越來越多, 需求越來越不明確→選擇的每一步都更加困難

選擇時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時間成本→抵消了做出正確選擇的滿足感

2.4 如何學會選擇?

第一步, 明確自己真正的需求. 只給一件事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

對大事, 很難有明確目標, 所以需要首先明確人生觀.

第二步, 明確需要捨棄什麼. 最終把可選項個數控制在3個左右.

第三步, 將自己的需求目標和絕對不能鬆動的底限記錄下來, 堅持做完.

每當懷疑自己的選擇時, 就拿出來檢閱一下是否符合自己的初心.

3. 木桶效應: 如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3.1 木桶原理

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板. 不完美恐懼症迫使人們"預防缺點"以符合別人的標準.

一輩子都在和自己較勁, 不僅很難成功, 而且會帶來巨大的痛苦.

3.2 如何避免木桶原理的消極影響?

方法一, 破: 打破對所謂短板的錯誤認知.

如果有一項能力很突出也能帶來很大的價值. 先努力瞭解自己各方面的特點, 再考慮如何善用自己的特點.

方法二, 平: 讓自己達到平衡的狀態.

有些短板, 對生活影響很小; 有些短板, 可以通過發揮優勢來補充; 有些短板, 可以通過與別人合作來補充.

方法三, 轉化: 把自己的特點轉化爲優勢.

有明顯短板的人之所以不成功, 不是因爲短板本身, 而是對自己的不接納導致的自卑心理.

接受短板是指接受既成事實. 這並不是對犯錯誤和不努力找藉口. 對於明顯是錯誤的行爲要即時更正.

4. 酒·污水效應: 負能量的破壞力原來這麼大?

4.1 污水效應

污水就像消極情緒和負能量. 只要一點點的負能量, 就很容易侵蝕我們原來美好的心靈. 這種效應叫做污水效應.

如果身邊有人處於高負能量效應時, 即使他並不是在針對你, 只要他的表現力足夠強, 你就很可能被負能量傳染到.

當你來到辦公室裏發現兩個人正在沉悶着臉冷戰, 即使沒有人說話, 你也會感到很不自在.

4.2 如何應對負能量?

方法一, 識別並遠離: 迅速識別出身邊的重度負能量攜帶者.

他們的特徵: 三觀扭曲, 沒有道德底線(貪官污吏); 內心陰暗, 抱怨連天​; 極度自戀, 撒謊成性​.

​ 愛抱怨, 但凡事件有一點沒按照他的意願進行, 他們馬上就會陷入對他人和社會的職責, 怨天尤人. 這類人是負能量的主要傳播者.

​ 有些人誇誇其談, 剛愎自用, 只要一有機會就不停地炫耀標榜自己, 一旦事情出現問題就想盡辦法推卸責任, 甚至爲了維護自己完美的形象而編造出大量的謊言, 處心積慮地誘導大家, 讓人們相信錯誤都是別人的, 自己是絕對完美的. 這類人瘋狂地追求着別人的崇拜和認可, 他們迷戀着權力帶來的優越感, 一旦完美形象的謊言有被戳穿的危險, 他們就會變得異常的暴躁, 甚至會不顧一切地取銷燬那些揭開他謊言的人和事. 這種人是最可怕的. 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先生將這類人定義爲邪惡的根源.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 請果斷遠離. 如果自己的能量不夠強大, 用保持距離的方式去應對是最好的選擇.

方法二, 自強不息: 要讓自己強大起來, 用滿滿的正能量去搞定那些負能量.

如果我們的正能量猶如汪洋大海般浩瀚, 小小的一勺污水, 自然無傷大雅.

4.3 如何讓我們充滿正能量?

首先, 覺察你的負面情緒.

一味地壓抑和無休止的抱怨是最糟糕的兩種處理方式, 不僅不能產生正能量, 還會把我們變成負能量的攜帶者.

然後, 我們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方法和情緒相處, 纔會幫助我們獲得正能量.

(1)在消極情緒剛剛升起時, 可以用自我傾聽的方法. 很多負能量只是提醒我們關注一下自己.

(2)如何情緒已經很激烈了才覺察到, 可以用運動, 大聲朗讀, 唱歌等方式宣泄一下, 然後反思情緒成因, 恢復冷靜.

小方法:

(1)每天寫感恩日記, 想想今天誰爲我做了什麼, 誰對我有所付出, 然後發自內心地表達感恩. 真誠纔是最重要的.

(2)參加公益活動.

5. 黑暗效應: 很多好事見不得光, 你知道嗎?

5.1 黑暗效應

人們在昏暗的環境下更容易對他人產生親密感和安全感.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 ——宋朝 歐陽修

5.2 爲什麼黑暗更能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安全感?

  • 昏暗的環境能夠降低人們的戒備心, 增進情感連接.

  • 能夠給人一定的僞裝空間, 讓人們更加放鬆.

  • 人在黑暗中, 會變得更加脆弱和敏感. (潛意識裏想靠近同類, 獲得彼此的支持)

5.3 如何正確使用黑暗效應?

用黑暗效應減少溝通中的衝突。

開會時因爲一個問題爭吵不休: 降低會議室的照明, 把燈光換成柔和的顏色.

當我們疲憊不堪時, 在黑暗的環境裏更容易放鬆下來, 更好的休息.

交流感情最重要的關注彼此的感受而不是追求效率, 因此當兩個人既是夫妻又是同事時, 很難處理角色轉換. 可以用黑暗效應, 回到家時看到暗的燈, 減少攻擊感, 增加親密關係.

5.4 黑暗效應的對立面是什麼? 如何正確使用黑暗效應?

(1)黑暗效應帶來親密關係, 也會降低我們的理智: 不要在酒吧找另一半, 昏暗的酒吧容易讓人產生曖昧

(2)降低人們的責任心, 讓人們肆無忌憚地釋放消極情緒: 互聯網上的喫瓜羣衆, 虛擬世界帶來的黑暗效應 (被誇大了的安全感)

如何正確使用黑暗效應, 同時避免製造麻煩?

(1)需要製造親密感, 表達感性需求的時候, 選擇昏黃的光線.

(2)需要保持理性的時候, 選擇明亮的光線.

6. 半途效應: 缺乏意志力怎麼辦?

6.1 半途效應

當事情進行到一半時, 最初的新鮮勁已經過去了. 同時, 如果當初設定的目標不夠明確, 在事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最容易感到迷茫, 再加上步入到中途的疲憊感, 更容易讓我們放棄. 心理學上把這個效應叫做半途效應.

不要認爲只要是自己做出過努力就一定有收穫. 很多事情如果沒有堅持到底, 那還不如不要開始. 因爲半途而廢不僅不會讓我們有所收穫, 還小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每一個成長都是堅持不懈的產物.

6.2 如何戰勝半途效應?

第一步, 立志: 明確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東西

人無法堅持一件內心並不真正想做的事

理性要求努力 ​ 感性卻告訴你這不是想要的

第二步, 分解: 分解目標, 先易後難

不斷完成小目標, 會有成就感.

第三步, 激勵: 在不同階段, 配合分解出來的小目標給自己獎勵

獎勵並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與事情本身關係越密切越好.

比如, 減肥成功後, 不要獎勵自己一頓大餐, 而是一件新衣服.

第四步, 調節: 及時調節情緒, 讓自己以更好的狀態投入

剛開始幹某些事的時候, 往往幹勁十足; 隨着事情的推進, 各種困難相繼出現, 負面情緒不斷顯現.

調節情緒的方法: 運動, 聽音樂, 冥想, 打坐...

調整外部環境, 讓正在做的事情更有趣

第五步, 合衆: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結伴而行

同時堅持做一件事的時候, 最難的就是前100天.

7. 習得性無助: 幾次失敗能夠"打敗"你?

7.1 習得性無助——人們喪失了對生活的掌控感的結果

心理學把這種喪失對自己的信心, 放棄努力, 從而無論外界如何變化, 都不想再做出努力改變現狀的心理狀態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人們喪失了對生活掌控感的結果.

只要有足夠多次數的失敗+絕望情緒+自我否定想法, 任何人都可能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深淵之中.

失敗, 絕望, 自我否定→進一步惡化當事人的身心狀態→影響一個人的理性判斷→徹底放棄改變的努力和嘗試

7.2 不要讓失敗打敗你

第一步, 早識別: 在絕望還沒有完全吞噬掉希望之前, 及早發現, 及時作出處理

習得性無助的特點:

(1)態度消極, 對學習 工作和生活毫無興趣

(2)與同伴相處時自卑多疑, 導致關係漸遠

(3)總是在做事之前就提前預設失敗, 而很少考慮成功

(4)在遇到挫折的時候, 不相信自己, 很快選擇放棄

(5)認定自己是個失敗者

(6)固執己見, 不聽別人意見, 以消極的方式重複失敗

第二步, 不畏懼: 恐懼只會讓你更無助, 從而陷入徹底的失望中

有意識地激發自己的勇氣;

勇敢面對習得性無助帶來的無力感和再次失敗的恐懼

第三步, 具體化: 看清習得性無助的原因

外因, 社會的消極評價, 不恰當的競爭方式

內因, 自己的生活習慣, 性格特點

失敗原因的錯誤分析, 導致了習得性無助

第四步, 常激勵: 制定階段性的小目標, 及時激勵自己, 慶祝每一個微笑的勝利

參見第6課.

7.3 生活小竅門

培養幾個讓你內心有充實感, 收穫自信的興趣愛好;

多找幾個能讓自己身心放鬆, 平靜預約的滋養空間;

然後滿血復活!

8. 理智與潛意識: 誰在替你做決定?

8.1 潛意識

當我們遇到一些事情時, 讓我們在第一時間做出選擇的往往不是理智分析出來的事情本身, 而是我們當時的狀態 環境等激發出來的潛意識狀態.

潛意識——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 潛意識是人類沒有覺察的, 不自覺的思維活動和下意識的情感反應.

8.2 如何讓潛意識做出正確決定?

(1)辯證地看待潛意識: 有時候潛意識是正確的, 有時候是錯誤的

(2)提升自己的覺察力, 有意識的反思

(3)把潛意識意識化, 理智地運用潛意識

8.3 適合你的心理課程是什麼樣的?

(1)激發你對生命的感悟, 而不是預測 控制你

(2)尊重你的性格特點, 心理工作者只是傾聽 陪伴者

(3)注重體驗性的, 可以實現從知道到做到的轉變

(4)優秀的心理助人者, 會讓你恰到好處地體驗到生活中的真相和成長的陣痛, 而不會毫無原則的哄你開心

8.4 小竅門

當你遇到難題時, 不妨睡一會兒;

也許, 解決方法真的會出現在你的夢中

9. 酸葡萄和甜檸檬效應: 真的要學會騙自己嗎?

9.1 酸葡萄心理與甜檸檬心理

當我們所追求的東西, 因力不能及而無法取得時, 就會下意識的對追求的目標加以貶損和打擊, 心理學上稱之爲酸葡萄心理.

與酸葡萄心理相對應的是甜檸檬心理, 這種心理學現象就是當我們面對失敗時, 還經常忽視造成自身不足, 並刻意強調自己的優勢, 張揚自己已經獲得的利益.

用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 降低在和他人比較時的消極情緒. 副作用是使我們活的自欺欺人的世界裏, 苟且偷生.

9.2 如何有效運用酸葡萄和甜檸檬效應?

首先, 分析判斷:

遇到挫折和失敗時, 用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 用胸懷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 用智慧去分別二者之間的區別

對於那些可以改變的, 儘量控制酸甜心理, 不要用合理化機制進行自我掩飾, 把精力放在如何改善現狀上

其次, 有智慧地應用合理化機制: 大原則是多甜少酸

如果不得不用合理化機制抵禦心理傷害, 就少用酸葡萄效應, 因爲只會讓自己變得毒舌討人厭, 幾乎沒有好處

用甜檸檬效應接納對方的特點.

最後, 快速行動:

所有的思考和分析, 最終都要落實到行動上, 積極地面對和解決問題, 才能真正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影響.

10. 淬火效應: 哪些事適合冷處理, 哪些熱處理?

10.1 淬火效應

有些事情需要冷處理, 給予別人足夠的空間, 以免別人頭腦發熱, 造成不必要的衝突和誤會. 另外有些時候需要進行熱處理, 用積極 熱情的方式和別人進行溝通, 讓別人更溫暖一些. 在心理學中把這種現象稱爲淬火效應.

10.2 如何讓淬火效應幫助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常見情況?

方法一, 對自己知冷知熱

學會用自我激勵的方法讓自己保持對生活的熱情,

同時能夠用冷處理的方式, 管理自己的情緒. 不要在情緒過於激動的時候做出決定.

方法二, 對別人知寒知暖

學會判斷他人的狀態. 判斷對方是否過冷或者過熱.

如果對方過熱, 千萬不要急着講道理, 以免引火燒身.

如果對方鬱鬱寡歡, 多給對方一些鼓勵, 用熱處理的方式溫暖他的心.

方法三, 對事情冷熱平衡

當我們處理事情時, 需要能夠平衡冷熱之間的關係. 冷處理和熱處理交替進行.

11. 歸因效應: 因果關係是人類大腦最危險的關係

11.1 歸因效應

不由自主地思考和猜測事情發生的原因.

無論最終將原因歸結爲什麼, 這種探索原因 尋求解釋的過程就是歸因

對行爲結果的不同歸因, 會直接影響隨後的行爲傾向和方式, 這就是歸因效應

11.2 常見的歸因誤區有哪些

瞭解並覺察到自己經常出現的歸因誤區.

我們很難絕對全面 完全正確地歸納出一件事的全部原因.

(1)標準不一致. 我們常常感受到外部環境的壓力對自己環境的影響, 卻很少考慮到同樣的壓力環境也是會影響到別人的, 因此我們常常對自己的行爲作出外部歸因, 而對他人一些讓人無法接受的行爲作出內部歸因. 例如當你不合時宜地向自己男朋友亂髮一通脾氣之後, 我們很可能把原因歸咎於今天受到了領導的批評, 而並不會認爲是自己性格不好導致的, 而男朋友會認爲是你脾氣暴躁.

(2)自利偏差. 我們在情況順心如意時, 很容易把功勞歸功於自己, 而當情況變糟糕的時候, 則更容易尋找外部的理由和藉口. 比如當兩人關係好時, 我們很容易歸因爲自己對關係的付出和做出的犧牲. 當某一天關係變差 分道揚鑣的時候, 很多人就會習慣於指責對方.

(3)依戀模式. 通常情況下, 當一個人的安全感比較強的時候, 就會更多的傾向於積極的歸因方式, 對自己和世界都採取更加善意的 寬容的解釋和歸因; 反之, 更容易採取悲觀的歸因方式.

11.3 三種積極的歸因方式

(1)努力歸因. 儘可能地對發生的事情往自身努力情況上去歸因. 當成功的時候可以總結一下自己是如何取得這些成績的, 儘可能地多看看自己付出的努力, 這樣可以提升自信. 當遭受失敗或退步時, 也要往努力上去總結歸因, 看看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造成的.

(2)可控歸因. 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情境中, 都應該能夠儘可能地對事情進行可以控制的歸因. 因爲如果我們把事情歸因到不可控的方向上時更容易產生悲觀的情緒, 不願意再付出努力, 不利於身心健康.

(3)換位思考. 不僅要能夠察覺到自己的歸因方式, 還要能體諒對方.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 無論如何歸因, 都要認清事實: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爲了讓你高興而存在的, 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可以百分之百屬於你的. 尊重彼此不同的性格特點和獨立性對於人際關係是至關重要的.

11.4 職場小技巧——如何感謝別人

表達感謝的時候, 一定不要只是簡單說句謝謝, 能詳細說出謝謝的原因, 才能讓感激更真誠.

這樣不僅能提升對方自信, 還能有效提升團隊凝聚力.

12. 超限效應: 任何一件事都有臨界點

12.1 超限效應

心理學上把這種由於刺激過多 過強, 或者是時間過長而導致的心理極不耐煩, 產生反抗心理的現象稱之爲超限效應.

12.2 如何避免超限效應帶來的不良影響?

(1)覺察自己. 不要讓自己在和對方溝通的時候陷入到情緒宣泄的困境裏, 儘可能地去覺察到自己的界限, 不要超限. 如果能覺察到臨界點的身心信號, 並且根據情況和對方做出有效的溝通, 就能夠避免超限效應帶來的情緒崩潰, 幫助對方把握談話的程度.

(2)合理運用"我"信息的表達. 儘量不要用"你xxx"去對對方進行評價和猜測, 而是要用"我xxx"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以"你"開頭的信息通常具有攻擊性, 容易導致不必要的衝突, 而"我"信息則利於相互之間的理解和包容. 套用"事實+影響+我的情緒和感受".

(3)察言觀色. 瞭解對方的情緒變化, 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 以免讓對方陷入超限效應.

13. 貝勃規律

13.1 貝勃定律

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之後, 再施予強度較小的刺激, 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

就心理感受來說, 第一次的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對人們的心理影響.

13.2 如何有效利用貝勃定律?

(1)首先, 巧用貝勃定律, 調整人際關係

大部分人喜歡聽自己的好消息, 但有時候不得不把壞消息告訴別人.

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好消息要發佈, 最好把他們分開發布出去: 如果同時告訴家人兩個好消息, 總會有一個沖淡另一個, 家人只會高興一天.

如果有幾個壞消息要發佈, 最好同時發佈.

如果一個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的壞消息, 最好同時發佈.

如果一個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的好消息, 最好分開公佈: 好消息的快樂不至於被壞消息淹沒.

(2)其次, 注意提防貝勃定律的消極影響

理性地分析事實, 而不要隨意憑感覺作出決定.

感覺會矇騙我們的心, 讓我們迷失理性.

我們對親人朋友的關愛總是習以爲常, 對陌生人的一點點幫助都會感激不已. 這就是貝勃定律在操縱着我們.

13.3 貝勃定律的應用

一般有經驗的談判專家都是在談判臨近結束時才提出一些棘手的條件, 而對方被一開始的優厚條件所誘惑, 也就不怎麼在意後來才知道的那些缺點了.

14. 破窗效應實驗: 放任不管的惡果

14.1 破窗效應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個建築物的第一扇玻璃窗, 而又沒有人及時修補, 那麼接着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窗戶被打破, 甚至房間還會被闖入, 如果發現是無人居住的, 甚至還會有人在這裏居住或縱火. 心理學中把這種現象稱爲破窗效應.

垃圾就在暗示着人們, 這是一個很糟糕的環境, 隨手扔垃圾也不會受到制止或者懲罰. 而同時也在暗示着人們, 垃圾和這個糟糕的環境氛圍非常的吻合, 並不會讓人感到太羞愧. 越來越多的人幹了這樣的事情就會習以爲常.

14.2 如何避免破窗效應

(1)明辨是非, 避免從衆

破窗效應反映了從衆心理. 這種心理在某種羣體反映了羣體的力量.

當面對別人的破窗時, 保持定力, 做自己認爲對的事情.

(2)出現問題, 與其抱怨, 不如解決

學會用積極的態度解決問題.

(3)在親密關係中, 主動結束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親密關係的重要威脅. 冷戰是最糟糕的情況之一.

(4)當破窗出現時, 及時修補

要努力修復第一扇窗戶. 使自己不要成爲第一扇破窗.

15. 墨菲定律: 如何讓倒黴事永不發生

15.1 墨菲定律——越是擔心的事, 越是容易發生

首先, 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然後, 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而且, 如果擔心某種情況發生, 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15.2 如何善用墨菲定律, 避免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的消極影響?

(1)停止找藉口

事實上, 讓我們倒黴的並不是墨菲定律本身, 而是我們對它的錯誤應用. 我們往往會先用壞結果來嚇唬自己, 而當壞結果真的發生時, 就把發生壞結果的責任歸根於自己很倒黴. 只有自身做出努力, 從自身做出切實可行的改變, 才能打破墨菲定律的魔咒.

(2)選擇樂觀的態度

雖然墨菲定律告訴我們, 任何事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但是, 這並不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困難的. 只有那些被我們忽略的 放棄努力的事情, 纔會成爲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只要我們能夠用樂觀的態度去認真對待, 認真處理, 看起來很難的事情實際上並不難.

(3)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在事情的籌劃階段, 要嚴謹慎重, 不能只從表面上看事.

15.3 小竅門

真正影響我們的並不是倒黴的事情本身, 而是糟糕的情緒.

不要帶着情緒處理事情: 調整呼吸, 等到心虛平穩, 理智恢復, 再做處理.

16. 華生的行爲恐懼實驗: 如何避開"成長陷阱"?

16.1 舒適區效應

舒適區(Comfort zone)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爲模式, 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

16.2 如何走出成長的陷阱, 打破舒適區?

(1)延遲滿足感?

當人處於舒適區時, 其實是在貪圖心理舒適區帶來的滿足感. 而延遲滿足感, 也就是放棄暫時的滿足感, 強迫自己在付出努力之後再去享受快樂. 這種行爲就是在培養自控力.

(2)勇敢承擔責任

當我們處於心理舒適區時, 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感覺到很自在, 而是處於一種自欺欺人的狀態, 認爲自己可以不用努力, 不用付出. 當遇到困難或問題時, 要學會覺察自己的心, 問問自己是否在抱怨什麼呢. 如果有抱怨, 趕緊停下來, 然後再問問自己, 我要如何改進呢, 我還要怎麼做纔會獲得成長呢.

(3)忠於事實

我們有的時候會進入到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否定狀態, 是因爲我們只看到了事情糟糕的一幕; 還有的時候我們會甘於深陷舒適區而甘於享樂, 不思進取, 誇大了事情好的一面. 忠於事實就是還原事物本來的面目, 事物的原貌一定不是單一的, 而是多方面的. 所以要養成習慣, 不斷去探索新的維度, 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4)保持平衡

要學會先苦後甜, 暫時放棄眼前的安逸, 但是並不是要完全放棄放鬆舒適的狀態. 舒適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能夠及時給我們的生活添加自信和能量.

16.3 交朋友

我們不僅要交一些知心 體貼, 會照顧我們的朋友, 還需要結交一些能夠對我們提出建議 直言相勸, 跟我們的性格互補的朋友

17. 改宗效應: 反對者往往比贊成者更深刻

17.1 改宗效應

和那些一開始就贊同我們的人相比, 我們很可能會更欣賞那個對我們"黑轉粉"的人.

17.2 如何避免"老好人"的思維模式

老好人沒有自己明確態度, 模棱兩可, 內外不一致的做法, 很容易導致累人累己.

(1)表達自己

一味順從只會被認爲是沒主見 沒能力. 我們都需要拿出一口氣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一方面可以讓別人明確我們的態度, 讓別人明確人際界限. 另一方面, 提出不同意見有助於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

(2)傾聽反對者

傾聽反對者是進步的一種途徑.

17.3 小竅門

當你和他人在探討一件事的時候, 其中大部分內容你是認同的, 只有小部分不同意見:

不妨先表達贊同, 然後再提出不同意見.

18. 過度理由效應: 不該停止思考的時候, 千萬要繼續

18.1 過度理由效應——別忘了初心

人們在做一件事時, 一旦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們行爲原有的內在理由成爲行爲支持力量, 行爲從而由內部控制轉向外部控制的現象, 就稱之爲過度理由效應.

當初自己做項目的時候是抱着喜歡這個工作, 挑戰自己, 提升自己能力的目的的, 這就是你主動做項目的內在理由, 也可以說是你的初心. 而在做項目的工程中所得到的獎金 認可等意外的驚喜, 會對做項目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 但是後續不斷的獲得獎勵, 這些獎勵開始慢慢地取代了原本的內在理由. 獎勵越多, 這種原本的外在的 附加的理由就越強, 而我們就會慢慢地變成由外部原因控制自己的行爲. 就是說, 自己行爲的目的在不知不覺中轉變爲爲了得到金錢 獎勵和他人的認可, 而不是爲了自己的喜好或做這件事本身帶來的成就感上了.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很容易忘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和信念, 做事情開始向外探求鼓勵. 外在的事情通常是複雜多變的, 一旦外界的探求沒有被滿足, 我們就會失去做事情的動機, 帶來半途而廢的後果.

18.2 如何正確運用過度理由效應?

(1)學會專注當下

投入到當前正在做的事情中, 全心全意地取體會事情本身帶來的感受, 同時不要忘記做這件事的初衷.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2)遇到困難時, 不忘初心

(3)避免給予他人過度理由

不應該只通過引誘孩子來變成你所期望的樣子, 而是讓孩子建立起學習的內在理由.

情侶之間要去感受愛對方的感覺. 小竅門 (一)愛你的另一半 (二)但不要把它寵壞

19. 糖果效應: 有耐心的人真的更容易成功嗎?

19.1 延遲滿足——延遲滿足能力了比智商更爲重要

當一個人具備足夠的延遲滿足能力時, 表明他具有更強的自控能力 情緒調節能力和耐性。

19.2 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控力, 實現延遲滿足?

(一)制定目標時, 將結果具體化

(二)專注當下, 遠離棉花糖

不要一直去關注誘惑我們的東西, 而是要轉移注意力. 把注意力轉移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專注於實現目標的過程.

(三)遇到問題時, 多獎勵, 少懲罰

19.3 如何合理安排你的工作, 才能帶着好心情下班呢?

(一)先做第二難的工作

(二)接下來, 做最難的工作

(三)最後, 做最喜歡的工作

20. 沉沒成本: 爲自己開個心理賬戶

20.1 沉沒成本——虧損越多, 越要追加投入

假如有一隻鱷魚咬住了你一隻腳, 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過度去關注被咬到的那隻腳, 而是用自己的雙手和另一隻腳去尋求其它可以幫到自己的工具. 但是大部分人都舍不下被咬到的那隻腳, 並且會因爲慌亂而下意識得想要用雙手前去幫忙. 心理學中把這種虧損越多, 越想要追加投入的心理現象稱爲"鱷魚效應", 也叫"沉沒成本".

比如在網絡上買了很多節課的課程, 但是隻聽了前面幾節就發現完全是陳詞濫調, 毫無新意. 但是覺得不聽完, 之前的錢就浪費掉了, 於是浪費了更多的時間忍着把課聽完了.

鱷魚效應是人類十大最難擺脫的心理效應之一.

20.2 怎樣才能打破沉沒成本的魔咒呢?

(一)設定目標時, 同時設定心理閾限

爲了實現這件事, 我需要付出什麼, 我能承受的最大失去是什麼? 有哪些是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放棄的呢?

(二)清晰界限, 莫讓情緒影響理智

在實施的過程中, 不要過多的情緒帶到工作中, 還原事物本來的面貌, 理清事物之間的關係和界限.

(三)承認錯誤, 及時止損

21. 馬太效應: 我們的階層能上升嗎?

21.1 馬太效應——領先者的優勢積累

凡是少的, 就連他所有的, 都要奪過來.

凡是多的, 還要給他, 叫他多多益善.

當一個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之後, 會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

21.2 如何利用馬太效應?

(1)做一隻先飛的聰明鳥

如果起步已經比別人晚了, 從現在開始立即採取行動, 每天都比別人多做一點.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好的的開始, 而這個時刻, 並不在過去, 而在當下.

(2)經常反省回顧, 確保自己一直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學會捨棄不重要的事情. 一次只做一件最重要的最緊急的事情. 做完一件再做下一件.

(3)通過專注, 提高效率

世界上有比時間更重要的東西是專注.

21.3 提高工作效率的小竅門

(1)把較爲複雜又艱鉅的工作, 放在最先完成;

(2)把整件工作劃分爲幾個獨立完成的部分;

(3)每個部分又分成多個容易解決的步驟;

(4)每一個獨立步驟定下最後完成的期限等等.

 

贈言

從知道到做到, 走出自己的體驗之路.

 

 

 

帕金森定律

 

1.帕金森定律是時間管理中的一個概念。

2.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

3.帕金森定律是帕金森爲揭露和嘲諷英國政治社會制度中官僚主義組織結構的弊端而提出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