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學習腦瓜好——關於認知發展的讀書筆記

人們一般認爲嬰兒的大腦還未發育完全,需要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發育。傳統的認知科學也認爲神經的發展止步於童年(如皮亞傑)。但事實正好與人們的想像相反:新生兒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與成人基本相同。而胎兒的神經元數量遠遠超過成人:28周的胎兒的神經元最多(可達成人水平的數十倍),然後慢慢減少,在出生時穩定在與成年人大致相同的水平上。用來聯結神經元的神經突觸也是嬰兒最多:新生兒大腦的神經突觸在2歲的時候達到峯值,到16歲的時候就只剩50%了。在人的一生中,神經突觸都在不斷地減少。

當兒童成長到青春期的時候,神經突觸要經歷一次大幅度的刪減(稱爲"選擇性消除"),同時強化已有的(叫做"功能確認")。雖然人的一生什麼時候都可以學習新的知識,但是相比起來,在小的時候沒有好好啓蒙的人,學習起來會非常喫力。

有一種理論認爲:如果嬰兒/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環境單一,接受的刺激太少,神經突觸就會更多地被消除。反之,就可以更多地保留神經突觸。

這一理論在動物實驗中也得到支持:家養的動物的大腦要比同種野生環境下的小10-20%;生活在複雜環境下的小鼠,與生活在簡單環境下的同種小鼠相比,其神經元具有數倍的分叉(樹突)。

對雙生子的研究也表明,當兒童成長到16歲時,遺傳影響在語言方面僅佔50%,在空間能力方面僅佔40%,其它的均爲後天環境的影響。

所以,對兒童來說,不停地讓大腦接受各種刺激,比如:學習迷語,觀看電影電視,聽音樂,聽廣播,觸摸,學習外語,體育活動、接觸樂器、下象棋,學習科學知 識,學習數學,閱讀文學作品,寫作,構造簡單的建築或其它物品(創造性的),邏輯訓練(語言邏輯和數理邏輯)……這些都能夠強化已有的神經突觸,讓它們幸 免於被消除。在今後的一生中隨時發揮作用。

P.S. 本文爲讀書筆記,故未能充分說理,也未列出參考資料的來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