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性能指標與體系結構參考模型

1、計算機網絡性能

速率

速率又稱數據率數據傳輸速率比特率,是單位時間傳輸的數據量,單位 b/sbps
速率是計算機網絡中最重要的一個性能指標,通常指額定速率或標稱速率。

帶寬

帶寬原本指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即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的差值,單位爲hz。
計算機網絡中,帶寬指數字信道所能傳輸的最大速率,單位 b/sbps

吞吐量

吞吐量是發送端和接收端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主機之間的實際傳輸速率,單位 b/sbps
即時吞吐量某一時刻的傳輸速率;平均吞吐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傳輸速率。

速率、帶寬、吞吐量的區別

速率:指數字信道的額定速率或標稱速率,可以理解爲數字信道設計達到的目標速度。
此外,速率常用於表述當前網絡實際傳輸速度這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
帶寬:指數字信道所能傳輸的最大速率,是在不考慮延遲等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最高速率
吞吐量:指實際情況下網絡中的兩臺主機交換數據的速率,需要考慮網絡信道間的帶寬差異,網絡的擁擠程度,硬件的處理能力與軟件算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以橋打個比方:
速率是造橋時工程師設計的橋每日可容納的通車數量,是理論值;
帶寬是橋建成後,在無其它條件影響的情況下,橋每日最大的通車數量;
吞吐量是橋投入使用後,每天實際的通車數量。

延遲 / 時延

數字鏈路的數據容量和路由器單位時間內能處理的數據有限。當數據到達的速率大於輸出鏈路容量時,或者當需要處理的數據量大於路由器的處理能力時,後來的數據等待先來數據處理,這一現象稱爲排隊。當路由器的緩存被佔滿時,後來的數據就會被丟棄,這一現象稱爲丟包
由於排隊丟包的存在,以及數字信道的物理特性網絡性能延遲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對於分組交換,延遲可以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1. 結點處理延遲(dproc):
    是數據經過網絡結點時進行差錯檢測確定輸出鏈路時產生的延遲,通常極小(< msec)。
  2. 排隊延遲(dqueue):
    是數據從進入路由器輸入鏈路可用期間等待的時間,取決於路由器的擁擠程度
  3. 傳輸延遲(dtrans):
    是數據分組大小帶寬比值,表示數據分組傳輸完成所需的時間。dtrans = L / R。
  4. 傳播延遲(dprop):
    信號傳播速度鏈路長度比值,表示數字信號信道中傳播產生的延遲。dprop = d / s。

再以橋打個比方:
傳輸延遲是車隊通過橋頭/橋尾收費站的時間,而傳播延遲是從橋頭到橋尾所需的時間。

時延帶寬積

時延帶寬積延遲帶寬乘積,表示一個鏈路中最多能容納的數據量(比特數)。
時延帶寬積又稱爲以比特爲單位的鏈路長度

2、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有應用、主機、協議、路由器、鏈路等許多組成部分。爲了便於學習和研究,需要建立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模型。其中,分層結構能有效地描述網絡的系統結構。
分層結構是一種每一層都完成一種特定的功能和服務的結構模型,其結構清晰,有利於識別複雜的系統,易於系統維護更新,便於標準化,因此是有效描述網絡的一種模型。但分層太多,容易造成模型過於複雜。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特點
1、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是一種分層結構
2、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從功能上描述計算機網絡
3、每層遵循某個 / 某些網絡協議完成本層功能
4、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是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
5、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是一個計算機網絡的功能層次及其關係的定義
6、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是抽象的
基本概念與規則
實體是任何可接收或發送信息的硬件軟件進程
協議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協議是水平的
任一層的實體需要使用下層的服務,遵循本層的協議,並向上層提供服務服務垂直的
下層協議的實現對上層的服務用戶是透明的
同系統的相鄰層次的實體之間通過接口進行交互,通過服務訪問點交換原語,請求特定服務

OSI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是ISO於1984年提出的分層網絡體系結構模型,目的是支持異構網絡互聯互通
OSI參考模型是理解網絡通信的學習工具,但在市場上遭遇失敗。

OSI參考模型共分爲七層,每層完成特定的功能: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其中,中間系統(中間網絡結點)只有後三層;前四層又統稱爲端到端層

當用戶數據在各層中傳遞時,每一層都會進行數據封裝
數據封裝能增加控制信息以構造協議數據單元,並添加地址協議控制差錯檢測等信息。

七層各自的功能如下:

物理層
描述信道接口的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規程特性等信息;
將數據鏈路層的信息進行比特編碼
定義數據傳輸速率
利用時鐘同步達成比特同步
定義信道的傳輸模式(單工,半雙工,全雙工)。

數據鏈路層
負責相鄰結點-結點的數據傳輸;
構造作爲數據傳輸的單位;
通過幀頭添加物理地址標識數據達到物理尋址
進行流量控制差錯控制訪問控制

網絡層
負責源主機目的主機的數據分組交付;
通過全局唯一邏輯地址,達到邏輯尋址
路由轉發

傳輸層
負責源-目的(端-端與進程間)的完整報文傳輸;
對完整報文進行分段重組
負責端-端連接的建立維護拆除(不同於電路交換);
進行SAP尋址,確定完整報文交給正確進程
進行連接控制流量控制差錯控制

會話層
進行對話控制,負責對話的建立維護
在數據流中插入同步控制點,達到同步
“最薄的一層”;

表示層
解決語法和語義問題,進行數據表示轉化,負責主機相關的編碼與主機獨立的編碼相互轉換;
負責數據的加密解密壓縮解壓縮

應用層
支持用戶通過用戶代理網絡接口使用服務

TCP/IP參考模型

TCP/IP參考模型共有4層:
Everything over IP
在TCP/IP參考模型中,所有網絡應用與傳輸協議均建立在IP之上,所有網絡接口均能封裝和傳輸IP分組,整個模型以IP爲核心。
Everything Over IP.

五層參考模型

五層參考模型綜合了TCP/IP參考模型和OSI參考模型的優點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其中,交換機只有後兩層;路由器只有後三層。

五層各自的功能概要如下:

應用層:支持各種網絡應用,如FTP、SMTP、HTTP等;
傳輸層:負責進程-進程的數據傳輸;
網絡層:負責源主機目的主機的分組路由轉發
數據鏈路層:負責相鄰網絡元素(結點)的數據傳輸;
物理層:負責比特傳輸

設一次完整的傳輸過程如:主機A → 交換機 → 路由器 → 主機B

  1. 應用層的完整報文交給傳輸層拆分並封裝爲
  2. 段交給網絡層封裝爲數據報
  3. 數據報交給鏈路層封裝成(數據幀);
  4. 幀交給物理層,以比特傳輸交換機
  5. 交換機將機器比特碼還原爲,添加下一個結點的物理地址,並再次封裝成,經物理層傳輸至路由器
  6. 路由器將機器比特碼還原爲數據報,進行路由轉發,並再次封裝成數據報,經鏈路層和物理層傳輸至主機B;
  7. 主機B接收機器比特碼,還原爲完整的報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