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人生


人生何處不相逢,相逢便會相識再到相知。

憶昔孩童之季,最喜愛的當屬《西遊記》。說起《西遊記》,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四大名著之首。小時候看西遊記最喜歡裏面的孫悟空了,我相信大部分人應該跟我是一樣的想法,都會喜歡孫悟空,因爲他有着72般變化,能騰雲駕霧,神通廣大。現如今回首再看《西遊記》已不是當年的單純的喜歡跟愛,每一波故事的刷過自己都會不由自主的去細細品味其中內涵。

我相信四大名著之首的由來絕不是空穴來風,小時候不懂西遊記,只知道其中的妖魔鬼怪,但隨着年齡的增長西遊記漸漸對我產生了一種吸引,師徒五人,誠心向佛,執着的師傅唐僧,神通廣大,膽大心細的孫悟空,貪戀美色,隨性的豬八戒,任勞任怨的沙僧,還有着意志力極強的白龍馬,一路西遊,歷經磨難,終成正果。也許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我相信《西遊記》作爲四大名著之首當之無愧!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

從集天地靈氣的石猴誕生開始,吳承恩就向世人闡述了凡事都有因果,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石猴的誕生絕非偶然,從他誕生的那一刻命運就被註定了要跟隨唐僧一路西遊取經,歷經磨難,終成正果。就像是注福注祿,命裏早已安排定,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爲卿爲相。從悟空出生的那一刻,命運已經被安排好,同時也迎合了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


大鬧天宮

孫悟空在菩提祖師的教導下習得72般變化,能騰雲駕霧,祖師明確告誡悟空不可在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本領,可是悟空一心桀驁不馴,最終還是在師兄弟面前賣弄了自己的本領,最後被祖師逐下山,並告訴了他以後再外面惹了事不準說出自己的師傅。吳承恩之所以描述了這樣的場景是想世人闡述往往跟你在一起的越是最瞭解你的人,往往捨得打擊你的纔是最疼愛你的人,同時也表明了不聽老人言,喫虧在眼前的道理。悟空下山後終究還是沒能聽從祖師的話,終究還是犯下了逆天大錯——大鬧天宮。說到這,悟空大鬧天宮錯也不全在悟空,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天庭神仙對其的戲弄,雖說他們也有錯,但畢竟人家是領導,領導犯錯並由不得你來教訓。悟空之所以大鬧天宮了也是沒能明白這個道理吧,但是吳承恩卻看的清楚,要不也不會撰寫出這個故事。悟空憑藉着自己神通廣大的本領大鬧天宮,把天庭鬧的一塌糊塗,就連玉皇大帝也招架不住,最後只能請來了西天的 Big boss 如來佛祖。悟空面對如來一樣視而不見,還是一副桀驁不馴,目中無人的樣子,他卻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最終被如來壓在了五行山下。從如來收服悟空來說吳承恩就向我們闡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同時也說明了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要想真正的可以掌控局勢大權,就必須要具備足夠大的本領。



三打白骨精

在以前《三打白骨精》這個片段是我最不喜歡看的一個故事,因爲在這個故事裏悟空憋屈的要死的節奏,面對妖怪的一再挑釁還要顧於師傅的情緒,不過最終還是做回自己,三次逐打白骨精,這應該纔是悟空的性格,是我們喜歡的悟空。吳承恩撰寫了這個故事無非向大家表明了再一再二不再三的道理,一次次的挑釁,一次次的觸碰到底線是絕對會爆發的,正所謂忍無可忍的時候就無需再忍。同時也闡述了人生應該具備的是把事情做對的本領,而不是做對事情的本領。西遊記其他的降妖故事裏,唐僧與孫悟空並沒有多少隔閡,一致對妖,師父動口、徒弟動手,事畢受人感激,也是唐聖僧在前做代表,孫悟空持棒高冷居於後。而在三打白骨精裏,師父犯了錯,卻死活不認錯,緊箍咒唸了,徒弟趕走了,相信我們大家看完後都爲悟空抱不平。以前我一直不明白爲什麼唐僧可以作爲這幾個人老大,就三打白骨精這個故事我也是向着悟空的,恰恰正是這個心結,也恰恰正是這個故事,讓我對唐僧有了重新的認識。在唐僧趕走悟空的時候,唐僧這樣說到“你野性未除,連傷三命,佛祖也不寬容於你,回去吧!這一句話大抵有三個意思:”

第一,  你犯錯誤是因爲你野性未除,不是我的責任;

第二,  你犯錯並不是我不原諒你,而是佛祖無法原諒你;

第三,  如果佛祖不能原諒你,我留下你,這就是我犯錯了,所以你必須走。

短短一句話足以看出,唐僧作爲在如來座下混了十世的金蟬子,人情世故瞭然於胸,是層級潛規則的集大成者,難怪被委以前往西天取經的重任。而回到事件本身來看,孫悟空所做的一切恰恰是爲了避免唐僧被喫掉,結果到最後,不管是責任還是錯誤全在孫悟空,唐僧成了道義和實利的雙重贏家,而真正幹活的孫悟空不但要承擔佛祖怪罪的風險,殺妖的功績更是被一筆抹殺。想到這着實不禁讓我毛骨悚然,看似一向老實的唐僧竟有如此城府。真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知人知面不知心,畫龍畫虎難畫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抖量啊!



真假美猴王

“假亦真時真亦假,無爲有時有還無”,我自認爲真假美猴王正是吳承恩撰寫的最好的一個故事。如果不是他們師徒二人不同心,又怎麼會讓假猴王趁機而入呢!所以只有同心努力,萬里前程才能指日可登。再者就是假猴王來了對唐僧一番羞辱後就騰雲而去,而唐僧卻誤認爲是悟空所爲,在這讓我懂得往往越是熟悉的人越不會去懷疑。在八戒沙僧聽了師傅的述說後便怒氣衝衝的去找猴子算賬,不懂得三思而後行,做事不經過大腦思考,一味的道聽途說。現如今的社會,親眼所見的都不一定是真的,何況還是聽說的呢!後來真假猴王到處找人去辨認身份,去了閻王殿,當時諦聽其實已經分辨出誰真誰假,但是沒有承認。作者在此埋下伏筆,向人闡述凡是涉及關鍵命脈的大事,如果沒有領導的指令,作爲下屬就不得擅自行動。

在後期的歷經磨難中,處處都是漏洞,其實都是吳承恩埋下的伏筆。爲什麼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沒人招架的住,然而在西遊途中碰到的每一個妖魔鬼怪都要求助他人,這說明你一時的輝煌並不能代表一世都輝煌。天要賜你輝煌,你定比天猖狂,有朝一日龍得水,定要長江水倒流。但是請記住路還長,別太狂,日後指不定誰輝煌。所以功成身退纔是最好的選擇。西遊途中碰到的每一個妖怪都是有背景的,不然他們怎麼會想喫有孫悟空陪伴的唐僧呢!但是悟空不知道他們的背景,悟空就是屬於那種你有你的背景,我有我的故事的人,不要拿你的背景來挑戰我的故事!途中每一個妖怪都有自己的法寶,即使你孫悟空再怎麼神通廣大,也一樣敵不過神器,就好像在現如今的社會,你有着一身的工夫,不管你是會擒拿還是會二指禪,一樣還是幹不過機槍大炮。只能說時代在進步,學會與時俱進纔是王道。在最後的取經時候,佛祖坐下的兩個小僧爲其發放經書,還要求收個小費,最後把唐僧的飯鉢收走了,悟空還氣得直咬牙。難道他們兩個真的有這麼大的膽子嗎,其實這也是作者的伏筆,唐僧一路西遊,誠心向佛,但最終沒能做到佛家講究的“空”,真正做到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唐僧一路卻拿着觀音給的袈裟,飯鉢,禪杖視爲寶貝,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對於唐僧來說,真正的最後一關就是做到空,這纔是修成正果的最後一步。

《西遊記》作爲四大名著之首,處處伏筆,令人反思,闡述了世間一切人情世故,人生真諦。吳承恩通過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引領我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地去克服內心、戰勝心魔,最終取得真經、成就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