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lib之梯度下降公式推導

梯度下降(GD)是最小化風險函數、損失函數的一種常用方法,隨機梯度下降和批量梯度下降是兩種迭代求解思路,下面從公式和實現的角度對兩者進行分析,如有哪個方面寫的不對,希望網友糾正。


下面的h(x)是要擬合的函數,J(theta)損失函數,theta是參數,要迭代求解的值,theta求解出來了那最終要擬合的函數h(theta)就出來了。其中m是訓練集的記錄條數,j是參數的個數。



1、批量梯度下降的求解思路如下:

(1)將J(theta)對theta求偏導,得到每個theta對應的的梯度

  

      以上的推導的結果,請看如下推導過程:

     

(2)由於是要最小化風險函數,所以按每個參數theta的梯度負方向,來更新每個theta


      該步驟詳解:由步驟一求導出來的就是梯度,那麼梯度負方向就是梯度的反方向,即把它取反就可以了(即加個負號,再加上它自己);要更新每個變量,負梯度就相當於一個向量。

(3)從上面公式可以注意到,它得到的是一個全局最優解,但是每迭代一步,都要用到訓練集所有的數據,如果m很大,那麼可想而知這種方法的迭代速度!!所以,這就引入了另外一種方法,隨機梯度下降。


2、隨機梯度下降的求解思路如下:

(1)上面的風險函數可以寫成如下這種形式,損失函數對應的是訓練集中每個樣本的粒度,而上面批量梯度下降對應的是所有的訓練樣本:


(2)每個樣本的損失函數,對theta求偏導得到對應梯度,來更新theta

(3)隨機梯度下降是通過每個樣本來迭代更新一次,如果樣本量很大的情況(例如幾十萬),那麼可能只用其中幾萬條或者幾千條的樣本,就已經將theta迭代到最優解了,對比上面的批量梯度下降,迭代一次需要用到十幾萬訓練樣本,一次迭代不可能最優,如果迭代10次的話就需要遍歷訓練樣本10次。但是,SGD伴隨的一個問題是噪音較BGD要多,使得SGD並不是每次迭代都向着整體最優化方向。


3、對於上面的linear regression問題,與批量梯度下降對比,隨機梯度下降求解的會是最優解嗎?

(1)批量梯度下降---最小化所有訓練樣本的損失函數,使得最終求解的是全局的最優解,即求解的參數是使得風險函數最小。

(2)隨機梯度下降---最小化每條樣本的損失函數,雖然不是每次迭代得到的損失函數都向着全局最優方向, 但是大的整體的方向是向全局最優解的,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在全局最優解附近。


4、梯度下降用來求最優解,哪些問題可以求得全局最優?哪些問題可能局部最優解?

對於上面的linear regression問題,最優化問題對theta的分佈是unimodal,即從圖形上面看只有一個peak,所以梯度下降最終求得的是全局最優解。然而對於multimodal的問題,因爲存在多個peak值,很有可能梯度下降的最終結果是局部最優。


5、隨機梯度和批量梯度的實現差別

以前一篇博文中NMF實現爲例,列出兩者的實現差別(注:其實對應python的代碼要直觀的多,以後要練習多寫python!)

	// 隨機梯度下降,更新參數
	public void updatePQ_stochastic(double alpha, double beta) {
		for (int i = 0; i < M; i++) {
			ArrayList<Feature> Ri = this.dataset.getDataAt(i).getAllFeature();
			for (Feature Rij : Ri) {
				// eij=Rij.weight-PQ for updating P and Q
				double PQ = 0;
				for (int k = 0; k < K; k++) {
					PQ += P[i][k] * Q[k][Rij.dim];
				}
				double eij = Rij.weight - PQ;

				// update Pik and Qkj
				for (int k = 0; k < K; k++) {
					double oldPik = P[i][k];
					P[i][k] += alpha
							* (2 * eij * Q[k][Rij.dim] - beta * P[i][k]);
					Q[k][Rij.dim] += alpha
							* (2 * eij * oldPik - beta * Q[k][Rij.dim]);
				}
			}
		}
	}

	// 批量梯度下降,更新參數
	public void updatePQ_batch(double alpha, double beta) {

		for (int i = 0; i < M; i++) {
			ArrayList<Feature> Ri = this.dataset.getDataAt(i).getAllFeature();

			for (Feature Rij : Ri) {
				// Rij.error=Rij.weight-PQ for updating P and Q
				double PQ = 0;
				for (int k = 0; k < K; k++) {
					PQ += P[i][k] * Q[k][Rij.dim];
				}
				Rij.error = Rij.weight - PQ;
			}
		}

		for (int i = 0; i < M; i++) {
			ArrayList<Feature> Ri = this.dataset.getDataAt(i).getAllFeature();
			for (Feature Rij : Ri) {
				for (int k = 0; k < K; k++) {
					// 對參數更新的累積項
					double eq_sum = 0;
					double ep_sum = 0;

					for (int ki = 0; ki < M; ki++) {// 固定k和j之後,對所有i項加和
						ArrayList<Feature> tmp = this.dataset.getDataAt(i).getAllFeature();
						for (Feature Rj : tmp) {
							if (Rj.dim == Rij.dim)
								ep_sum += P[ki][k] * Rj.error;
						}
					}
					for (Feature Rj : Ri) {// 固定k和i之後,對多有j項加和
						eq_sum += Rj.error * Q[k][Rj.dim];
					}

					// 對參數更新
					P[i][k] += alpha * (2 * eq_sum - beta * P[i][k]);
					Q[k][Rij.dim] += alpha * (2 * ep_sum - beta * Q[k][Rij.dim]);
				}
			}
		}
	}


 

點擊查看原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