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探索:我不要你覺得

當華楠來找我諮詢的時候,講真,我不太能感受到她所描述的“自信心受挫”的焦慮感。她是個開朗的姑娘,有點大大咧咧的,說話嗓門挺大,說着說着自己就會笑起來。


她是專升本,專科學的是醫藥營銷,本科學的是物流。可是,她根本就不喜歡物流,也不想去做跟物流有關的工作。

“爲什麼不想做物流?”

“物流公司一般都在城市的邊上,而且開始要從倉庫保管做起,太枯燥了,而且遠離市中心生活方面也不方便。”

“剛開始從倉庫保管做起,大概多久可以轉換崗位?這一行的職業發展路徑你瞭解嗎?”

“……”


她的同學,從事物流職業的不到三分之一,其它同學都轉行去了教育、電商、投標、銷售或者行政助理。

“那你喜歡什麼類型的工作?或者覺得什麼樣的工作比較適合自己,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呢?”

“我比較喜歡活動執行,就是工作過程中可以跟多方資源、不同團體進行對接,和很多人進行交流,而不是每天待在辦公室裏,我比較喜歡這種感覺。”

“那你有嘗試過投簡歷嗎?”

“沒有……”

“爲什麼?”

“因爲我聽說這個崗位經常要策劃一些活動,比如在商場裏的宣傳啊什麼的。如果你要佈置場地,肯定就得等商場停止營業後再去,肯定要熬夜的,我感覺自己不能熬夜……”

“你是聽誰說的?”

“從知乎上,一個關於吐槽職業的帖子裏……”


直到諮詢進行了大半,從健談的華楠那些“龐大”但“零散”的信息裏,我才慢慢剝出影響華楠的真正原因。

缺乏工作經驗嗎?——不是。她有非常豐富的兼職經歷,在教育機構擔任課程助理、促銷、發單員等等。

能力發展不足嗎?——不是。她在學校裏也比較活躍,參加過辯論賽、青年志願者協會等很多組織的活動,膽子大、應變能力強、個性開朗活潑、表達能力強。

自我認知不清嗎?——不是。她對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非常清晰。她在升本接觸到物流專業後,內心就篤定地不會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所以她纔沒有去找跟物流相關的工作。


這些都是“華楠覺得”的原因。實際上,她的原因不是來自於自己,而是來自於“外部”,她對職業的認知和探索,遠遠沒有達到與自我認知相匹配的程度。

她對於大部分職業的認識,都停留在“我覺得”的層面上。而這個“我覺得”,絕大部分是未曾經過現實探索和客觀驗證的“主觀猜測”。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歐亨利的《女巫的麪包》。

瑪莎小姐的麪包店裏每天都會來一位固定的客人,他的衣服雖然打着補丁但是乾淨整潔,舉止溫文爾雅,每次來只買兩條不新鮮的陳麪包。

這位客人曾經有一次對面包店裏的一幅油畫的透視角度進行過評價,善良的瑪莎小姐就認定他是一位生活落魄、但品德高尚的藝術家。爲了幫助他,瑪莎小姐悄悄地在客人的陳麪包裏塞入兩大片新鮮的黃油,並且幻想着客人看到黃油後感動而感激的樣子。

然而,她等到的不是感謝,而是憤怒。原來,這位客人是一名工程師,買陳麪包是爲了擦去繪圖時的鉛筆痕。而瑪莎小姐那塊“好心的”黃油,毀掉了他整整畫了三個月、準備去參加有獎競賽的圖紙。



未經證實的主觀臆測,有時候會成爲我們前進路上的最大阻礙

很多時候,我們有方向、也有工具、也不缺乏披荊斬棘的勇氣;而未經證實的主觀臆測,如同一團裹挾着我們的濃霧,讓我們看不清前路、逐漸失去方向、甚至失去勇氣與信心,止步不前。

對於高校學生來說,相比較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的難度要更大、現實困難更多、方法途徑也更有限,因此不論是在教師的職業指導層面,還是學生的實際操作層面,這個環節都會被不同程度的弱化。

其實對於學生個體而言,認識與瞭解職業的方法和途徑還是很多的。比如所在學院會提供實習實踐實訓機會,利用寒暑假參加社會實踐和兼職,課餘時間的勤工儉學,訪談專業老師、招聘會HR、來校講座的校友、甚至是自己的親友、已經工作的學長學姐來獲取職業信息……還有通過網絡平臺,比如相關企業的官網、公號,一些招聘網站,相關研究的文章、統計數據、企業年報等,也是可以獲取到相關信息的。


在介紹完這些方法後,華楠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她有點不好意思地笑着說:“老師,其實那個關於活動執行熬夜的說法,我覺得是我想的太嚴重了,即使熬夜,也不需要天天熬夜的吧……”

“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你去了解、去探索、去掌握真實的信息。”

華楠終於如釋重負地點頭,並且制定下了解職業的可行方案。


決策之所以被稱爲“合理”“有效”“可行”,理性因素應該大於感性因素。而理性的基礎一定是來自於客觀與真實。所以,當你感覺茫然無措的時候,你要做的也許不是快速找到一條路,而是冷靜地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已經被“未證實的主觀猜測”的迷霧所裹挾,而基於現實的探索、客觀真實的信息,一定是可以幫助你撥雲見日、披荊斬棘的利劍。

我不要你覺得,也不要我覺得!

我要客觀和真實!

試試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