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遺失的父愛,藏在嚴苛的教育裏

文丨嵐淚軒兒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作者1971年離開南京到北京上學,父親送他到火車站,送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時隔八年,是什麼讓朱自清想起用文字記錄下,在腦海裏揮之不去的父親的背影呢?而這一篇不到1500字的文章,又是如何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

《背影》中的父愛感動了無數人,卻鮮少有人知道,朱自清這篇文章背後的辛酸故事。當了解《背影》後的故事,瞭解朱自清和父親糾結的父子情,更能讓人感受到中國式父愛的深沉。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1971年,朱自清的父親下崗了,雖然朱自清在文中只是輕描淡寫,在當時來說,父親下崗的原因並不光彩。

朱自清父親身爲徐州榷運局長,守着肥缺還如一般就官僚一樣,下館子,喫花酒,還娶了多房姨太太。

當此事傳回揚州老家,一位潘姓姨太太大怒,從揚州趕到徐州,大吵大鬧,搞得滿城風雨,當地的報紙都上了頭條。無奈之下,他只得又花大筆錢把姨太太重新打發出門。

而更糟糕的是,因爲這件事影響太壞,他被上級革職。聽聞這些消息,朱自清祖母急火攻心,幾天之後竟病逝了。

這纔有了文中描寫“禍不單行的日子”,當看到家裏一片狼藉,想起祖母在世的音容笑貌,朱自清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朱自清對於父親的荒唐做法非常不滿。對於祖母的病逝久久不能釋懷,即便多年後追憶當初,只是短短一句話,讓人充滿遺憾。

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朱自清是家中長子,父親是個讀書人,對他有很大的期望。朱自清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從小穩重安靜,聰明好學,擔心朱自清學業荒廢,即把他送到私塾接受傳統的教育。

幼時的朱自華是在父親的目光中度過,每天晚飯後,父親會一篇篇看朱自清的作文,看到好的,欣然飲酒,看到不好的,會生氣,甚至直接把文章投到火爐裏燒掉。

在父親嚴謹的管教下,朱自清文學素養日益增高,卻也由於父親的高壓監督,父子間的隔閡日漸形成,父子關係十分疏遠。

這時的父親,工作上一籌不展,感情上焦頭爛額,親情上痛失母親,和朱自清說不上什麼貼己的話,只是出於父親對孩子愛的本能,強忍着自己的無助,安慰起孩子,給孩子最有力的安慰與支持。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父親晚年表面上對朱自清冷漠,實際一直掛念着他,但礙於面子,便以惦記孫子爲藉口,給兒子寫信,在這一封封信件的傳遞中,父子矛盾得以緩和。

在1928年,朱自清收到父親的一封信,當時父親已經年過半百,他在信中寫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正是這封信,一下勾起了朱自清對父親滿滿的回憶:幼年時住在萬壽宮,父親會帶他到鐵牛灣玩;兒童求學時,父親會在寒冷的冬夜,給他們點起洋燈,燒一鍋豆腐,一家人圍坐一起溢滿天倫之樂;結婚時,父親爲他大辦婚禮,卻爲了不影響他的學習,對他隱瞞家庭經濟的拮据。

回憶起父親之前對他的種種照顧和督促,特別是1917年父親送他去北京上學的場面,讓他大感刺激,一時間百感交集。在10月的一個夜晚,朱自清揮筆寫下了中國現代史上最經典的散文之一——《背影》。

1928年,朱自清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書名就定爲《背影》。書出版後,父親看到了這篇文章,他戴着老花鏡,一字一句讀完,不禁老淚縱橫。父子之間的嫌隙終於彌合。

月臺、背影、遺失的父愛,藏在嚴苛的教育裏

1971年,辦完祖母的喪事,朱自清要趕回北京上學,父親要到徐州謀事,兩人同行。

當時,父親經濟狀況很不好,但是愛之情切,擔心兒子在北京受寒,還特地給兒子定製了一件紫毛大衣。

達到南京後,因事本想叫旅館一個熟識的茶房送兒子去火車站,但是不放心,他最終決定自己去送兒子。

他給兒子買橘子的背影,在特定的場合下,蹣跚的略顯笨拙的背影,擊中了我們的心,並且在多年後想起那背影,使人久久不能忘懷。

今天,這篇散文還是中學課本中的必學課文,文中父親買橘子的細節讓人動容。在瞭解朱自清和父親的故事後,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更讓人動容。

朱自清和父親的感情,雖然有隔閡,但是這並不妨礙父親對兒子的愛,正如千千萬萬箇中國父親一樣,不管何時何地,我愛你,並不想你知道。

默默爲兒女付出,又不善於表達感情,是中國父親共同的形象。

父愛最是笨拙,也最爲可愛,缺少擁抱,但不缺少愛。父親對兒女的愛,無私卻無言;父親對兒女的愛,嚴肅卻真誠;父親對兒女的愛,樸素卻深厚。

遺失的父愛,藏在嚴苛教育裏,再讀《背影》,感受到的不只是文字,還有那曾經遺失的父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