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煎餅裏的產品精神和互聯網思維

http://businessvalue.i.sohu.com/blog/view/274029747.htm


黃太吉的火爆,社會化營銷僅僅是一種表象。其真正最有力量的其實是跳出了煎餅行業的所有規律,用互聯網的精神重塑了自身的整個商業過程。  
《商業價值》雜誌 紀雲|文  尚文|攝
    攤一張面,打兩個雞蛋,翻身、刷醬、灑蔥花,再夾根油條,煎餅果子這個簡單的喫食在大街上隨處可見,誰也想不到有家煎餅店能一年內做到4000萬估值。這家店是“黃太吉傳統美食”,店面不超過20平米,一共只有16個座位。  
    除了賣的東西也叫煎餅果子外,黃太吉的做法跟其他所有煎餅店完全不同。  
    有人統計過,北京街邊的煎餅攤,最多一天能賣200張,而黃太吉一天能賣1000多張; 普通煎餅是4~5元,黃太吉的雙蛋基本款是9元;普通煎餅攤或者在地鐵口,或者在小區裏、學校周邊,總之必須在人流量大的地方,黃太吉的店卻在建外SOHO西區的一個角落裏,店裏需要專門提供一張地圖讓食客們找到這地方;普通煎餅店一般都只在上午銷售,全天供應的很少,更別提開到夜裏2點了;普通煎餅攤除了銷售煎餅外,最多再賣賣豆漿、礦泉水,黃太吉還賣麻辣燙和豬蹄……  
    它太不一樣了,幾乎打破了這個行業的所有定律。  
    做這件事的人叫赫暢,一個會說英文的煎餅店老闆。他經常穿T恤或POLO 衫,時髦的褲子,顏色鮮豔的運動鞋,看上去更像是國貿區域某家廣告公司的設計師。他大學在荷蘭讀的確實是設計,回國後機緣巧合進入百度工作,之後又先後任職去哪兒、谷歌中國——清一色的互聯網公司。
    他口才極好,演講富有煽動性,天性高調,這樣的性格註定讓他不會在大公司裏循規蹈矩地呆到退休,而是選擇一種不安分的生活。 
    黃太吉是他的第3次創業,前兩次都跟數字營銷、廣告相關。他從去年開始做黃太吉,乍看起來很跨界,他自己卻不這樣認爲,他覺得自己仍然在互聯網界。 
    “我根本就不是餐飲界的”。說這話的時候,赫暢給《商業價值》雜誌記者展示了他的一條手機短信,內容是傳統餐飲業一個關於連鎖店的研討會想邀請他參加,他在短信裏說不想去,對方不依不饒,說赫暢作爲創業者,會需要一些關於連鎖店經營的經驗和技巧,赫暢直接回“謝謝,不需要”。“雖然我們賣的是煎餅,我們用的方法背後是一套互聯網思維。”赫暢說。
    這種互聯網思維的一個直接體現是,他用一種開放的心態與創新站在一起,不放棄一切曝光自己的機會和任何潛在的合作伙伴。在7月6日的2013MIIC移動互聯網創新大會上,當赫暢在臺上演講的時候,場下坐着的還有窮遊網副總裁蔡景暉,赫暢與他當場結識。7月25日,黃太吉官方微博發出預告,將在7月28日一週年店慶時與窮遊網聯合推出“黑暗料理”活動,參與即有機會贏得窮遊網限量版文化衫。  
    赫暢能將所有事情都變成自己的營銷素材。7月6日在移動互聯網創新大會上演講的當天,他穿了一件印有“Genius Of Jianbin”字樣的藍色T恤上臺演講,這是他自己設計的黃太吉工作服,意在將黃太吉與蘋果公司聯繫在一起——又是一個引人討論的話題。雖然賣的產品不一樣,他認爲自己的煎餅店跟蘋果公司有着無數的共同點,比如都認爲自己的員工是Genius,都缺了一口,老闆都很會演講,都以行業裏的挑戰者身份出現……  
    赫暢最喜歡提起兩個人,一個是蘋果公司已經過世的CEO史蒂夫·喬布斯,另外一個則是維珍航空公司老闆理查德·布蘭森。前者激發他做產品的靈感,後者則是他在營銷上的教父。有趣的是,布蘭森曾表明喬布斯是他最崇拜的企業家,他將喬布斯的座右銘“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印在飛機上,蘋果公司1997年的《Think Different》廣告中也有布蘭森的身影。這兩個人都癡迷於對現狀進行根本性改善。今年31歲的赫暢,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只是做煎餅,他也想要顛覆自己所在的行業。 

    營銷即服務
    很多人將黃太吉的成功歸功於營銷,尤其是在微博平臺上的營銷,赫暢也經常在各種場合做微博營銷的經驗分享,但這種所謂的營銷背後到底是什麼?真的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營銷那麼簡單嗎?  
    “Know who, Know what, Know how” ,這是赫暢對微博營銷的總結。不難看出,這其實是互聯網圈再熟悉不過的一套產品經營思維模式——瞭解用戶是誰、用戶需要什麼、如何滿足用戶的需求,只不過黃太吉通過微博這個載體來實現。  
    黃太吉微博最大的特色是,用戶每一條評論和@都會得到回覆。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讓用戶覺得自己受重視,另一方面,也是瞭解用戶是誰和隨時隨地體察用戶需求。微博對黃太吉與其說是一個營銷平臺,更像是拉近與消費者距離的客服工具。 
    當然黃太吉做的並不止於此,還會將這種線上的溝通最終體現到線下的具體操作裏。 
    黃太吉所在的那條街道不能停車,因此很多開車來喫黃太吉的人都被貼了罰單,有人在微博上訴苦,喫煎餅的成本太高了。於是赫暢做了一個停車公約放在收銀臺上,過來點餐的人就會看到。上面第一條就是守法停車,如果非得停門口、並且被罰款了,可以拿罰單換一份南瓜羹。  
    這種做法在傳統餐飲業是不可想象的。在傳統餐飲業的認知中,對客人的服務只存在於進店到離店的那段時間,然而移動互聯網時代,整個消費體驗已經變長,它還存在於到店的路上和消費之後的很長時間。以前沒有互聯網的時候,找不到店外的他們,如今他們就在網上、微博上、陌陌上、微信上……黃太吉正意識到這點,借力移動互聯網,從不斷線,隨時隨地與消費者連接,維護整個用戶體驗。  
    反過來這種對用戶體驗的維護,又可以輸出到網絡上,成爲絕佳的營銷素材,這就不難理解爲何黃太吉似乎從來就不缺營銷的內容。至此,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營銷,營銷和服務之間的界限變得很模糊,營銷既是賣產品,也是產品本身。  
    不僅如此,黃太吉還會在營銷的過程中有意識的輸出價值觀,正是這種輸出,能取得用戶的認可,不僅不會反感,反而會積極擁抱。  
    黃太吉的店裏店外貼了各種海報,有“在黃太吉喫煎餅、喝豆腐腦、思考人生”這種口號,還有“煎餅之王”、“油條之王”等海報,黃太吉的微博裏,也會經常有一些關於創業、關於人生、關於佛經,甚至關於外星人的內容。這些內容都來自赫暢一人,他毫不掩飾地展示自己的個性和喜好,將自己放置於跟用戶平等交流的位置,反而更容易吸引對方。
    黃太吉抓住每一個能跟用戶接觸到的機會,源源不斷的輸出自己的價值觀,無形之中形成一種力場,讓品牌本身超出煎餅的概念,內涵更豐富,也更有活力。這種延伸,能激發人們討論和分享。赫暢明白現在的傳播已經不是1.0的單向輸出,而是2.0的雙向互動。黃太吉不需要總是說自己有多好,而是讓用戶自己說。因此,就需要給用戶分享的理由。  
    典型例子就是店門口的那座漂亮的小花木馬,這是故意放這裏的,因爲有了木馬就有人騎,騎了他們就會拍照,拍照之後就會分享。  
    這一切,讓黃太吉在短期內迅速積累起一羣忠實用戶,並形成口碑傳播效益,成爲一種現象。知道黃太吉的人越來越多,想喫黃太吉煎餅的人不僅在國貿地區,也不僅在北京市,已經超出了地理位置的限制,這些人會主動來找黃太吉,於是黃太吉也不需要像傳統餐飲業一樣死守着“旺鋪”這一黃金定律。  
    對傳統餐飲業而言,房租一直是最大成本,尤其在“位置”這一定律的影響下,人流量大的地段必定價格更高,於是很多餐廳老闆發現自己辛苦一天,到頭來卻是爲房東打工。黃太吉反其道而行,在熱門商區裏選了一個比較偏僻的角落,這樣既能保證離消費者不遠,也能降低租金成本。大多數餐飲企業仍未意識到這點,守着舊規則行事。赫暢則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我們是在做傳統行業,但同時,其實是在做全世界的生意,你在掙全世界的錢。”   
    而這不過是互聯網所帶來的變化之一。本質上,其背後是用戶的變化。過去10年裏,消費者在喫喝上的習慣早已變了,現在人們喫飯再不是單純看哪家人多往哪家湊,或者憑運氣來選擇餐館,而是在出門之前在網上查一下,比如看看大衆點評、查查團購,然後直接到店消費。用赫暢的話說就是,“現在的消費者是天底下最聰明的消費者”。  
    “消費者”這個稱呼也不準確了,或者說,他們所消費的再也不僅僅是進店後喫的喝的,他們的需求更復雜,更合適的稱呼應該是“用戶”。黃太吉正是將他們當作一個個的用戶來看待,瞭解他們、滿足他們、引導他們,於是每一件不經意的小事都能被拿來營銷。 

    產品精神與互聯網思維
    除了“前端”的創新外,黃太吉在“後端”也與傳統餐飲業很不同,它利用互聯網思維解決之前無法解決的問題。  
    如何標準化是傳統中式連鎖快餐業所面臨的一大挑戰。爲了能實現標準化,大多數傳統快餐企業採用二次加工:先在中央廚房製作好,分發到各門店內,消費者點餐後再進行加熱。  
    “理論上說,消費者喫到的都是剩飯。”赫暢堅持認爲,中餐的精髓是現喫現做。爲了在現喫現做的同時還能實現標準化,赫暢和他的團隊在開業之前花一個月時間“研發”出來黃太吉煎餅的配方,多少面,和多少水,醬料怎麼調配,每一樣都有明確規定。黃太吉的煎餅師傅都是90後,他們在來店工作之前從未做過煎餅,但只要稍加培訓,就能做出一樣美味的食物。  
    同時,黃太吉的師傅都有非常明確的分工,攤煎餅的只負責攤煎餅,炸油條的專門炸油條,這些人通過一套流程彼此合作,提高效率,縮短一個訂單的製作時間。這套流程並非一開始就行之有效,而是經過不斷優化升級。  
    黃太吉人流量很大,經常排長隊,每個訂單又都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加蔥不加蔥,要不要辣……如果在接到訂單的那刻讓師傅開始製作,則需要70~90秒才能完成。爲了縮短製作時間,黃太吉的師傅一直不停的製作標準雙蛋煎餅,到了最後一步時,會被告知訂單的具體定製細節,師傅就可以在煎餅完成了80%的情況下改成定製化的煎餅,這時候只需要5~6秒鐘。  
    摸索一年之後,黃太吉已經有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和管理方式,但赫暢並不滿足於此,他想要規模化複製,即所謂的連鎖經營。爲此,黃太吉專門的技術團隊正在研發一套IT系統,希望藉此來解決店鋪的信息一體化問題。 
    這個系統並非傳統意義上的ERP,而是旨在優化消費者訂單和整個配餐系統。比如一個訂單中有煎餅,也有豬蹄、豆腐腦、麻辣燙,每樣食物的製作時間長短不一,這套系統能分析出先做哪個再做哪個,最後保證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訂單。 
    此外,赫暢也希望能通過這套系統實現人員管理,比如在每個師傅面前都放一個屏幕,他們每做一個煎餅都在上面點一下,讓這些師傅跟軟件開發員一樣,不僅計時付費,還計件付費。 
    讓赫暢更興奮的是,未來這套系統建立起來並收集到足夠的用戶數據後,就能知道用戶是誰,他們最喜歡什麼,並且有可能知道每個常客的喜好,這樣甚至不需要客人開口,就能知道你要什麼。目前大部分餐館自己並沒有能力實現這種程度的客戶信息化管理,大衆點評這種互聯網公司正在通過各種形式幫助餐館實現這點,但仍處於很初級階段,黃太吉則是一種更自主的探索。當餐飲業遇到互聯網,其實有更大的想象空間。赫暢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下載黃太吉的客戶端或關注黃太吉的微信公衆號,在到店之前,直接在網絡上下單付費,當手機進入店內500米範圍內,師傅就會接到指令開始操作,等到達店裏,只需要刷一下二維碼就可以取餐。這樣以後的快餐店完全可以轉化成一臺類似於ATM機的東西,不再需要前臺和服務員這樣的崗位,一個機器後面是一個廚房和一臺服務器,然後就可以開張了。  
    “將來只靠一套數據就能管理一個店,然後纔有快速擴張的可能性。”在赫暢看來,將來黃太吉的核心資產就是人和數據。 
    這種由互聯網帶來的效率提升和與用戶關係的變化,讓黃太吉擺脫了傳統餐飲業的固有限制,比如過分依賴於翻檯率和黃金地段,反而可以像互聯網產品一樣,將精力放到服務和銷售上,想辦法在一件事上創造反覆獲利的機會。這是黃太吉的價值所在,它在用另一套規則行事,如果它成功了,或許將改變整個行業的規則。  
    餐飲業是最難被互聯網撬動的行業之一,之前互聯網公司的做法都是從外部滲透,黃太吉則直接用互聯網的方式進入,成爲整個行業中的一支叛軍。“顛覆一個行業的肯定是這個行業之外的人” ,這條互聯網上屢屢被提及的信條,也是赫暢的信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