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李永樂老師講音律有感——《管子·地員》之“三分損益法”的探究

背景

音樂也有科學道理?Do、Re、Mi…都是如何確定的?李永樂老師講音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4411e7Wk
看了李永樂老師的樂理視頻,吹瓶子的鏡頭實在是印象深刻,
李永樂老師的課生動有趣,理論聯繫實際。又能學習歷史上的故事。“永樂大典”實至名歸!
本人對音樂也略有興趣。

之前有記錄關於音律和調音的水文。
碼農十分鐘的音律概述 純律 五度相生律 十二平均律
https://blog.csdn.net/qq_38288618/article/details/90356537
調平均律依據拍音來判斷準確性的理論簡析
https://blog.csdn.net/qq_38288618/article/details/103750184

李老師視頻中歷史故事很有意思。作爲碼農身份,同樣是業餘的我覺得
這次再考考古,琢磨一下中國傳統音律方面的 史書 到底是怎樣記錄的。

探尋

最早記錄三分損益法的是《管子·地員》 二。
《管子·地員》所記載的三分損益律(三分益損)也是世界上出現的最早的已成體系的音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E%A1%E5%AD%90%C2%B7%E5%9C%B0%E5%91%98/14098666?fr=aladdin
中國最早的土地分類專篇。它是《管子》中的一篇,簡稱《地員》。管子爲春秋早期齊國政治家。《管子》一書共24卷,原86篇,今存76篇,一般學者認爲成書於戰國時期,由該時期一些人假託管子之名編撰。

《管子·地員》部分原文

黑埴,宜稻麥。其草宜蘋、蓨,其木宜白棠。見是土也,命之曰一施,七尺而至於泉。呼音中徵。其水黑而苦。

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羣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
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爲百有八,爲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於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

墳延者,六施,六七四十二尺而至於泉。陝之芳七施,七七四十九尺而至於泉。祀陝八施,七八五十六尺而至於泉。杜陵九施,七九六十三尺而至於泉。延陵十施,七十尺而至於泉。環陵十一施,七十七尺而至於泉。蔓山十二施,八十四尺而至於泉。付山十三施,九十一尺而至於泉。付山白徒十四施,九十八尺而至於泉。中陵十五施,百五尺而至於泉。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於泉,青龍之所居,庚泥,不可得泉,赤壤磝山十七施,百一十九尺而至於泉,其下清商,不可得泉。□山白壤十八施,百二十六尺而至於泉,其下駢石,不可得泉。徙山十九施,百三十三尺而至於泉,其下有灰壤,不可得泉。高陵土山二十施,百四十尺而至於泉。

涉及音律部分譯文

凡是聽“微”聲,就好象聽到小豬被揹走而大豬驚叫的聲音。凡是聽“羽”聲,就好象荒野的馬叫。凡是聽“宮”聲。就好象地窖裏的牛鳴。凡是聽“商”聲,就好象失羣的羊叫。凡是聽“角”聲,就好像出雞在樹上鳴唱,聲音又快又清。

凡是要起奏五音風調,先確立一弦而三等分之,經過四次三等分的推演以合九九八十一之數,由此產生黃鐘小素的音調,便成爲宮聲。三除八十一而將其一份加在八十一上,使得一百零八,就是微聲。不可不再用三除而在一百零八上減去三分之一,正足其數七十二,由此而產生商聲。再用三除七十二,並加在它的原數上,由此產生羽聲九十六。再用三除並在九十六上減去三分之一,正足其數六十四,由此而產生角聲。

釋義

“小素”的“素”一說理解爲 “絲絃” ,一說 “根本”
先不考慮“小素之首” 四個字,此段描述就是一個“三分益損法”的基本樂理知識,吹管或絲絃是相通的。

我的白話譯文:

凡將起五音,//凡是要生出五音(宮 1 do \商 2 re \角 3 mi \ 徵 5 so\羽 6 la),(古人類比於 牛、羊、雞、豬、馬)
凡首,//概括要點
先主一而三之,//先拿一段(管\弦)長度把它三等分
四開以合九九,//這樣每份繼續三分,進行四次推衍(3的4次方)得到的數就計爲九九 81,(數學表達式爲3^4=9*9=81,這一段管\弦長分成81個單位)
//(古人對具體數字進行“打包”的說法有偏好,例如,年芳二八就是16歲,81喜歡說9個九,九便是一個“基本數”)
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以此(81個單位長度\位置)產生名爲“黃鐘”的標準音,“小素”的頭一個音,以它作爲音 ‘宮 1 do’【小素】解釋有爭議,後文有個人見解
三分而益之以一,//把它三等分並增加一份
爲百有八,//(得到數)爲108,(81+81/3=108)(108=11*9,11個基本數九。古人是否有說“爲十一九”的方式?)
爲徵。  //(108單位的長度\位置) 就是 音  ‘徵 5 so’

不無有 //接下來也就有
三分而去其乘,//108三等分每份36,即36*3=108,減去被乘數(三分之一),108-36=72  ,//譯法2// 三分後去掉4*9(說“乘”sheng古代指數字 四,去掉前文4個基本數九)
適足以是生商;//  72單位,不多不少,正是這個長度\位置產生了音 ‘商 2 re’ //就有
三分而復於其所,//72 三等分每份24,再在原來長度\位置基礎上增放一份,72+24=96.  
以是成羽;//96單位,以這個長度\位置作爲 音 ‘羽 6 la’//就有
三分去其乘,//96三等分每份32,即32*3=96,減去被乘數(三分之一),96-32=64 //譯法2//三分後去掉4*8,(“乘”如果代指數字 四,應該去掉4個基本數八,不解爲什麼這個基本數上下文沒有交代,先是9後是8?)
適足以是成角。//  64單位,不多不少,正是這個長度\位置產生了音 ‘角 3 mi ’

過程圖解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爭議之我見

“乘”,個人見解爲 三分之後的數,就是個被乘數
關於“小素”,先輩註釋見圖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004/135919402.shtm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小之言少也”。
“太素者,質之始”。

小素生於太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九九,九九八十一。越 生 素 越 小?原理是 分支生於主體且小(少)於主體?

十二律
黃鐘(huáng zhōng)、 大呂(dà lǚ)、太簇(tài cù) 、夾鍾(jiā zhōng)、姑洗(gū xǐ)、中呂(zhōnglǚ)、蕤賓(ruí bīn)、林鐘(lín zhōng)、夷則(yí zé)、南呂(nán lǚ)、無射(wú yì)、 應鐘(yìng zhōng)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我對“小素”理解:
以十二律的“素”(本質原理)爲尊,是主體,爲“太素”。五音的 “素”(本質原理)從十二律音而生,是分支,爲“小素”。
分析:
從段落中第一句“凡將起五音”來看,主題是“起五音”的理論
全段描述是以“黃鐘”作爲基準音,怎樣來產生五音的過程。
“黃鐘”,出自十二律。12個音,包含有十二根管子,“黃鐘”是一支長度體積固定的基準音管子。(也是度量衡的基準)
十二律管黃鐘的地位至尊,其他地位次之。(感覺)
十二律是一套理論,文中只是五音的理論,又是以十二律中“黃鐘”音高爲基準的。
所以十二律理論爲“太素”,(以“黃鐘”之尊,“黃鐘”本身就可稱爲“太素”)
文中“小素”之“素”指以十二律“太素”而“起”的“五音”之“素”。
五音理論就是“小素”。
“素”理解爲“起五音”的本質原理、小素也暗含了全體五音(宮 商 角 徵 羽 )。

那麼可以翻譯成這樣就通順一些

以是生黃鐘,//以此(81個單位長度\位置)調成十二律中“黃鐘”管子能發出的音高,
小素之首,//五音(原理)中第一個標準音
以成宮。//以它作爲音 ‘宮 1 do’(宮,便是五音之首,追根溯源是“黃鐘”)

由此可推斷,在《管子》“五音”原理記載之前,早有十二律 原理的確立。
因此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已成體系的音律,就是 十二律 中的三分損益律。只是還沒有發現在《管子》之前記載的文獻。

參考

四開中的開理解爲一分爲三,四開就是3^4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70257269786963788.html
開的演變過程
10.推衍。《管子•地員》:“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 郭沫若 等集校引 方苞 曰:“開,推而衍之也。一分爲三,三分爲九,九分爲二十七,二十七分爲八十一,皆一而三之,如是者四,則適合黃鐘之數。”

什麼是黃鐘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26034175055100085.html
一些文獻認爲,黃帝時代中國的先民完成了一項古代世界的偉大發明——黃鐘。戰國時呂不韋(?~前235)的門客所編寫的《呂氏春秋》把這一發明歸於伶倫,有的文獻則提到伶倫和另一個發明者榮將共作音律。根據《漢書·律曆志》的記載,黃鐘是一個用竹管做成的律管。它的長度爲9寸,截面積爲9平方分,容積爲81立方分,用它吹奏出來的聲音爲音樂中的基音。在製作新樂器時要通過振動頻率的共鳴來確定新樂器的基調,這便是所謂“同聲相應”的效果。另外,規定黃鐘律管的體積爲1龠,2龠爲1合,10龠爲1升,10升爲1石。這樣,容量單位便確定了。黃鐘律管中盛入黍,可容1200粒,重爲12銖,它的兩倍24銖爲1兩,16兩爲1斤。這樣,重量單位就確定了。由於一年爲12個月,所以,黃鐘的基本參數同天文數字也有關係。《國語·周語》是這樣記述的:“……是故先王制鍾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

https://www.520jita.com/40236.html
《管子》中的“素”不能詁釋作“弦”

產生這五音的振動實體是什麼?不少人認爲它是弦,因而也就認定這段文字所闡述的乃是“弦律”。
其理由是,文中的“素”應該詁釋作“弦”。

張爾田在《清史稿•樂律二》中就有如下一段註釋:“小素雲者,素,白練,乃熟絲,即小弦之謂,言此度之聲立爲宮音,其小於此弦之他弦,皆以是爲主。

故曰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

“素”能不能詁釋作“弦”呢?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素”條:“㈠生絲潔白者。

……素爲生絲,練爲熟絲也。

”由此可見,“素”確實可以詁釋作絲。

歷代詩歌或文學作品中,常見用“絲竹”、“管絃”來借指絃樂器和管樂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舉酒欲飲無管絃”。

劉禹錫《陋室銘》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等等。
。。。。。。

“素”既不能釋作“弦”,那它又該作課解釋呢?查中華書局1948年版的《辭海》“素”字條,其下共列八個義項,第六項爲:“本也。

《廣雅釋詁》王念孫疏證補正:”《說苑•反質篇》雲:‘是謂伐其跟素,流於華葉’。

”可見“素”就是根,相對應的是本,今日常用的“素質”一詞,亦不難看出其中的“素”含有“本”義。

“素”既詁釋作“本”以後,“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一句是否就通了呢?海不能,我們還應該弄清“小素”一詞的比較切實的含義纔行。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管子》中既然有“小素”一詞,是否還應該隱含其相對應的“大素”呢?若有“大素”,那麼這“大素”又該指什麼?關於“大素”和“小素”,《淮南子》中的一句——“樂生於音,音生於律”,對它們作了極好的詮釋:既然“樂生於音”,那麼宮、商、角、徵、羽便應該統被稱作“小素”;既然“音生於律”,那麼黃鐘、大呂、太蔟、夾鍾……等十二律呂便理當是“大素”。

至此問題是否解決了呢?。

筆者認爲還沒有,這一句的斷句應該是:“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

即,“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用這辦法生成的乃是律呂這一“大素”的首音——黃鐘;若把它當作音名,那它就是作爲宮、商這一”小素“的首音——黃鐘均的宮音。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素”只能詁釋作“本”,而不能詁釋作“弦”。

http://www.doc88.com/p-7445211400777.html
“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辨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98/1074922?fr=aladdin

(拼音:chéng、shèng)是現代漢語常用字 [1] ,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 [2] 。乘是會意字,其字形像一個人在樹上,“乘”的本意就是登上去,讀chéng。由此引申,指坐車船,人在車上叫“乘車”,在船上叫“乘船”;“乘”還有順應和趁着的意思,如:乘風破浪、乘虛而入。“乘”又指乘法,其含義爲一個數字在另一個數字之上。“乘”又讀shèng,古代稱四馬一車的兵車爲一乘;春秋時晉國的史書稱“乘”,後來通稱一般的史書。

正"乘"作"四"解,在上古典籍中不乏其例。《孟子·離婁下》:"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趙岐注:“乘,四也。”《太玄·迎》:"次五,黃乘否貞。"範望注:“乘,四也。”《儀禮·聘禮》:"乘皮設。"鄭玄注:“物四曰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杜預注:"合爲四。"孔穎達疏引服虔曰:“四頭爲乘。”《儀禮·鄉射禮》:"取弓於階西,兼挾乘矢。"鄭玄注:"乘矢,四矢也。"賈公彥疏:"凡物四皆曰乘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