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永乐老师讲音律有感——《管子·地员》之“三分损益法”的探究

背景

音乐也有科学道理?Do、Re、Mi…都是如何确定的?李永乐老师讲音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4411e7Wk
看了李永乐老师的乐理视频,吹瓶子的镜头实在是印象深刻,
李永乐老师的课生动有趣,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学习历史上的故事。“永乐大典”实至名归!
本人对音乐也略有兴趣。

之前有记录关于音律和调音的水文。
码农十分钟的音律概述 纯律 五度相生律 十二平均律
https://blog.csdn.net/qq_38288618/article/details/90356537
调平均律依据拍音来判断准确性的理论简析
https://blog.csdn.net/qq_38288618/article/details/103750184

李老师视频中历史故事很有意思。作为码农身份,同样是业余的我觉得
这次再考考古,琢磨一下中国传统音律方面的 史书 到底是怎样记录的。

探寻

最早记录三分损益法的是《管子·地员》 二。
《管子·地员》所记载的三分损益律(三分益损)也是世界上出现的最早的已成体系的音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E%A1%E5%AD%90%C2%B7%E5%9C%B0%E5%91%98/14098666?fr=aladdin
中国最早的土地分类专篇。它是《管子》中的一篇,简称《地员》。管子为春秋早期齐国政治家。《管子》一书共24卷,原86篇,今存76篇,一般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由该时期一些人假托管子之名编撰。

《管子·地员》部分原文

黑埴,宜稻麦。其草宜苹、蓨,其木宜白棠。见是土也,命之曰一施,七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征。其水黑而苦。

凡听征,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征。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坟延者,六施,六七四十二尺而至于泉。陕之芳七施,七七四十九尺而至于泉。祀陕八施,七八五十六尺而至于泉。杜陵九施,七九六十三尺而至于泉。延陵十施,七十尺而至于泉。环陵十一施,七十七尺而至于泉。蔓山十二施,八十四尺而至于泉。付山十三施,九十一尺而至于泉。付山白徒十四施,九十八尺而至于泉。中陵十五施,百五尺而至于泉。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青龙之所居,庚泥,不可得泉,赤壤磝山十七施,百一十九尺而至于泉,其下清商,不可得泉。□山白壤十八施,百二十六尺而至于泉,其下骈石,不可得泉。徙山十九施,百三十三尺而至于泉,其下有灰壤,不可得泉。高陵土山二十施,百四十尺而至于泉。

涉及音律部分译文

凡是听“微”声,就好象听到小猪被揹走而大猪惊叫的声音。凡是听“羽”声,就好象荒野的马叫。凡是听“宫”声。就好象地窖里的牛鸣。凡是听“商”声,就好象失群的羊叫。凡是听“角”声,就好像出鸡在树上鸣唱,声音又快又清。

凡是要起奏五音风调,先确立一弦而三等分之,经过四次三等分的推演以合九九八十一之数,由此产生黄钟小素的音调,便成为宫声。三除八十一而将其一份加在八十一上,使得一百零八,就是微声。不可不再用三除而在一百零八上减去三分之一,正足其数七十二,由此而产生商声。再用三除七十二,并加在它的原数上,由此产生羽声九十六。再用三除并在九十六上减去三分之一,正足其数六十四,由此而产生角声。

释义

“小素”的“素”一说理解为 “丝弦” ,一说 “根本”
先不考虑“小素之首” 四个字,此段描述就是一个“三分益损法”的基本乐理知识,吹管或丝弦是相通的。

我的白话译文:

凡将起五音,//凡是要生出五音(宫 1 do \商 2 re \角 3 mi \ 征 5 so\羽 6 la),(古人类比于 牛、羊、鸡、猪、马)
凡首,//概括要点
先主一而三之,//先拿一段(管\弦)长度把它三等分
四开以合九九,//这样每份继续三分,进行四次推衍(3的4次方)得到的数就计为九九 81,(数学表达式为3^4=9*9=81,这一段管\弦长分成81个单位)
//(古人对具体数字进行“打包”的说法有偏好,例如,年芳二八就是16岁,81喜欢说9个九,九便是一个“基本数”)
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以此(81个单位长度\位置)产生名为“黄钟”的标准音,“小素”的头一个音,以它作为音 ‘宫 1 do’【小素】解释有争议,后文有个人见解
三分而益之以一,//把它三等分并增加一份
为百有八,//(得到数)为108,(81+81/3=108)(108=11*9,11个基本数九。古人是否有说“为十一九”的方式?)
为征。  //(108单位的长度\位置) 就是 音  ‘征 5 so’

不无有 //接下来也就有
三分而去其乘,//108三等分每份36,即36*3=108,减去被乘数(三分之一),108-36=72  ,//译法2// 三分后去掉4*9(说“乘”sheng古代指数字 四,去掉前文4个基本数九)
适足以是生商;//  72单位,不多不少,正是这个长度\位置产生了音 ‘商 2 re’ //就有
三分而复于其所,//72 三等分每份24,再在原来长度\位置基础上增放一份,72+24=96.  
以是成羽;//96单位,以这个长度\位置作为 音 ‘羽 6 la’//就有
三分去其乘,//96三等分每份32,即32*3=96,减去被乘数(三分之一),96-32=64 //译法2//三分后去掉4*8,(“乘”如果代指数字 四,应该去掉4个基本数八,不解为什么这个基本数上下文没有交代,先是9后是8?)
适足以是成角。//  64单位,不多不少,正是这个长度\位置产生了音 ‘角 3 mi ’

过程图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争议之我见

“乘”,个人见解为 三分之后的数,就是个被乘数
关于“小素”,先辈注释见图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004/135919402.sht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之言少也”。
“太素者,质之始”。

小素生于太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九九,九九八十一。越 生 素 越 小?原理是 分支生于主体且小(少)于主体?

十二律
黄钟(huáng zhōng)、 大吕(dà lǚ)、太簇(tài cù) 、夹钟(jiā zhōng)、姑洗(gū xǐ)、中吕(zhōnglǚ)、蕤宾(ruí bīn)、林钟(lín zhōng)、夷则(yí zé)、南吕(nán lǚ)、无射(wú yì)、 应钟(yìng zhō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对“小素”理解:
以十二律的“素”(本质原理)为尊,是主体,为“太素”。五音的 “素”(本质原理)从十二律音而生,是分支,为“小素”。
分析:
从段落中第一句“凡将起五音”来看,主题是“起五音”的理论
全段描述是以“黄钟”作为基准音,怎样来产生五音的过程。
“黄钟”,出自十二律。12个音,包含有十二根管子,“黄钟”是一支长度体积固定的基准音管子。(也是度量衡的基准)
十二律管黄钟的地位至尊,其他地位次之。(感觉)
十二律是一套理论,文中只是五音的理论,又是以十二律中“黄钟”音高为基准的。
所以十二律理论为“太素”,(以“黄钟”之尊,“黄钟”本身就可称为“太素”)
文中“小素”之“素”指以十二律“太素”而“起”的“五音”之“素”。
五音理论就是“小素”。
“素”理解为“起五音”的本质原理、小素也暗含了全体五音(宫 商 角 征 羽 )。

那么可以翻译成这样就通顺一些

以是生黄钟,//以此(81个单位长度\位置)调成十二律中“黄钟”管子能发出的音高,
小素之首,//五音(原理)中第一个标准音
以成宫。//以它作为音 ‘宫 1 do’(宫,便是五音之首,追根溯源是“黄钟”)

由此可推断,在《管子》“五音”原理记载之前,早有十二律 原理的确立。
因此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已成体系的音律,就是 十二律 中的三分损益律。只是还没有发现在《管子》之前记载的文献。

参考

四开中的开理解为一分为三,四开就是3^4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70257269786963788.html
开的演变过程
10.推衍。《管子•地员》:“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 郭沫若 等集校引 方苞 曰:“开,推而衍之也。一分为三,三分为九,九分为二十七,二十七分为八十一,皆一而三之,如是者四,则适合黄钟之数。”

什么是黄钟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26034175055100085.html
一些文献认为,黄帝时代中国的先民完成了一项古代世界的伟大发明——黄钟。战国时吕不韦(?~前235)的门客所编写的《吕氏春秋》把这一发明归于伶伦,有的文献则提到伶伦和另一个发明者荣将共作音律。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黄钟是一个用竹管做成的律管。它的长度为9寸,截面积为9平方分,容积为81立方分,用它吹奏出来的声音为音乐中的基音。在制作新乐器时要通过振动频率的共鸣来确定新乐器的基调,这便是所谓“同声相应”的效果。另外,规定黄钟律管的体积为1龠,2龠为1合,10龠为1升,10升为1石。这样,容量单位便确定了。黄钟律管中盛入黍,可容1200粒,重为12铢,它的两倍24铢为1两,16两为1斤。这样,重量单位就确定了。由于一年为12个月,所以,黄钟的基本参数同天文数字也有关系。《国语·周语》是这样记述的:“……是故先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

https://www.520jita.com/40236.html
《管子》中的“素”不能诂释作“弦”

产生这五音的振动实体是什么?不少人认为它是弦,因而也就认定这段文字所阐述的乃是“弦律”。
其理由是,文中的“素”应该诂释作“弦”。

张尔田在《清史稿•乐律二》中就有如下一段注释:“小素云者,素,白练,乃熟丝,即小弦之谓,言此度之声立为宫音,其小于此弦之他弦,皆以是为主。

故曰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

“素”能不能诂释作“弦”呢?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素”条:“㈠生丝洁白者。

……素为生丝,练为熟丝也。

”由此可见,“素”确实可以诂释作丝。

历代诗歌或文学作品中,常见用“丝竹”、“管弦”来借指弦乐器和管乐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举酒欲饮无管弦”。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等等。
。。。。。。

“素”既不能释作“弦”,那它又该作课解释呢?查中华书局1948年版的《辞海》“素”字条,其下共列八个义项,第六项为:“本也。

《广雅释诂》王念孙疏证补正:”《说苑•反质篇》云:‘是谓伐其跟素,流于华叶’。

”可见“素”就是根,相对应的是本,今日常用的“素质”一词,亦不难看出其中的“素”含有“本”义。

“素”既诂释作“本”以后,“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一句是否就通了呢?海不能,我们还应该弄清“小素”一词的比较切实的含义才行。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管子》中既然有“小素”一词,是否还应该隐含其相对应的“大素”呢?若有“大素”,那么这“大素”又该指什么?关于“大素”和“小素”,《淮南子》中的一句——“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对它们作了极好的诠释:既然“乐生于音”,那么宫、商、角、征、羽便应该统被称作“小素”;既然“音生于律”,那么黄钟、大吕、太蔟、夹钟……等十二律吕便理当是“大素”。

至此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笔者认为还没有,这一句的断句应该是:“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

即,“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用这办法生成的乃是律吕这一“大素”的首音——黄钟;若把它当作音名,那它就是作为宫、商这一”小素“的首音——黄钟均的宫音。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素”只能诂释作“本”,而不能诂释作“弦”。

http://www.doc88.com/p-7445211400777.html
“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辨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98/1074922?fr=aladdin

(拼音:chéng、shè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1] ,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 [2] 。乘是会意字,其字形像一个人在树上,“乘”的本意就是登上去,读chéng。由此引申,指坐车船,人在车上叫“乘车”,在船上叫“乘船”;“乘”还有顺应和趁着的意思,如:乘风破浪、乘虚而入。“乘”又指乘法,其含义为一个数字在另一个数字之上。“乘”又读shèng,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来通称一般的史书。

正"乘"作"四"解,在上古典籍中不乏其例。《孟子·离娄下》:"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赵岐注:“乘,四也。”《太玄·迎》:"次五,黄乘否贞。"范望注:“乘,四也。”《仪礼·聘礼》:"乘皮设。"郑玄注:“物四曰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杜预注:"合为四。"孔颖达疏引服虔曰:“四头为乘。”《仪礼·乡射礼》:"取弓于阶西,兼挟乘矢。"郑玄注:"乘矢,四矢也。"贾公彦疏:"凡物四皆曰乘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