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老師解讀《被忽視的孩子》

各位好,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新書叫作《被忽視的孩子》。這本書會讓我們瞭解一個新的心理學現象。之前我們從來沒有涉及過,叫作情感忽視。

那爲什麼情感忽視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講很重要呢?

首先它是微妙不可見的,就是可能照顧得很好的一對家長,對孩子照顧得很好,但是他會出現情感忽視的現象。所以,如果你不瞭解什麼是情感忽視,你都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對還是不對。

第二個就是如果有過被情感忽視經歷的這些孩子,一旦造成了心理的創傷,他的痛苦是非常不能理解的。就是他莫名其妙地覺得抑鬱,莫名其妙地覺得無意義,或者莫名其妙地覺得想自殺等等。

跟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他出現的症狀可能會僞裝成抑鬱,僞裝成婚姻問題,僞裝成焦慮或者憤怒,跟周圍的同事關係不好。這些都是表面現象,但實際上深層次的,他是一個曾經被忽略過的人。

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被忽視的人,在沉默中不停地質疑自己,就他不停地挑自己的毛病,不停地找自己的問題,認爲自己有不可饒恕的缺點和錯誤,是非常痛苦的人。

那如果你想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情感忽視的症狀,可以回答這麼幾個問題。回答完這些問題之後,你就能夠判斷這個情感忽視離你有多遠。

第一個問題,你有時會感覺與家人和朋友格格不入。

第二,對不依賴他人感到驕傲。就是我特獨立,我誰都不用依賴。

第三,不喜歡求助於他人,有事自己扛着。

第四,朋友或家人會抱怨你冷漠疏遠。

第五,你感到還沒有發現自己生命的潛能。

第六,經常希望自己獨處。

第七,暗暗地覺得自己可能是個騙子。

第八,在社交場合中會感到不舒服。

第九,經常對自己失望或是生自己的氣。

第十,對自己比對他人更嚴苛。

第十一,拿自己與他人比較,並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第十二,比起人,你更喜歡動物。

第十三,經常無緣由地覺得暴躁、不開心。

第十四,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第十五,分辨不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第十六,有時感覺自己是個旁觀者。

第十七.相信自己是那種很容易過隱士生活的人。

第十八,很難讓自己冷靜。

第十九,總覺得有什麼拖你的後腿,讓你無法活在當下。

第二十,會感到內心空虛。

第二十一,隱隱地覺得自己有問題。

第二十二,很難自律。

那如果這二十二個問題當中的大部分,你的答案都是“是”,那麼你很有可能經歷過情感忽視的這種症狀。我也有幾個問題會覺得是“是”,但是大部分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否”。所以還好。

所以大家可以自己對照一下,這裏有幾個警告。

第一個警告就是不完美的父母不一定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就是有很多父母,可能沒有很好的教育方法,但他反倒未必是情感忽視的父母。

情感忽視的父母,最重要的是兩件事:一個是在重大危機時刻的忽視。就是這個孩子,比如說青春期的時候,他遇到了很大的危機,他有一場高壓的事件發生,但是在那個時候父母缺席了。父母完全對這個重大危機事件沒有反應,這是第一種症狀。

第二個是在非常重要的地方忽視。就是這個孩子,可能長期的某一個方面很重要,他的道德品質,或者是他的人際溝通關係,他的學習能力,他寫作文的能力等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長期地被父母忽視。

所以,這裏邊分成急性共情失敗和慢性共情失敗兩種症狀。

急性共情失敗就是有一個大事發生,但是沒有人給他共情,沒有人給他緩解壓力。然後另外一個是慢性共情,就是長期沒有,多年以來都這樣,這叫慢性的共情失敗。

這是第一個提醒,就是不要隨意地對號入座,說誰是誰不是。

第二個就是不必內疚。因爲如果你發現,你是被情感忽視的孩子,你不用自己內疚,因爲這不是你的錯,甚至如果你是一個忽視了孩子情感的父母,你也不需要過度內疚。因爲內疚對這件事於事無補,而且你也要知道,這也不是你的錯,你能夠給別人情感忽視,一定是因爲你自己也曾經遇到過類似的障礙。

所以,大家首先要用開放的、接納的態度來面對這麼一個症狀,而不是學了這個東西以後,到處對號入座說誰是被忽略的,誰對我忽略了等等。抱怨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那麼健康父母有什麼特點呢,如果是一個健康父母的話,他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他和孩子有情感連接。父母跟孩子之間有着非常良好的情感連接,孩子遇到了情感的問題,遇到了情緒上出現的變化,他不會躲過父母,他不會不讓父母知道,這是連接的重要性。

第二個特徵是健康的父母視孩子爲獨立的個體。他是一個跟我不一樣的人,他是他自己,他有他自己的人生,不會讓孩子來承擔父母的意願,不會讓孩子成爲自己生命的延伸的一部分。很多父母視孩子爲物,這個我們在生活中見過特別多的狀況。

第三個特徵是父母會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就是當孩子發出了情感的需求的時候,父母是有迴應的。在這兒有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叫作沙灘上的凱瑟琳。

有一天,凱瑟琳和她的爸爸在沙灘上玩,玩堆房子什麼,玩得很愉快。正玩得高興的時候,然後她的媽媽說,到點了,過來,你的爸爸不可能整天陪你玩一天。過來媽媽給你讀書,然後那個爸爸也沒有任何反應,爸爸就開始收拾那些東西,把沙子都拍掉,然後凱瑟琳非常失望地從那個沙坑走到媽媽這兒來聽媽媽讀書。

這個在我們看來覺得這父母倆做錯什麼了呢,這不是生活中很正常的嗎?玩完了那個沙子,然後來這兒讀書,這父母已經夠好的了,對嗎?

但你發現這裏邊缺失的是什麼呢,沒有人對凱瑟琳的情感作出任何迴應。你比如說,如果這個媽媽在說這個話之前,她能夠看一下凱瑟琳,覺得孩子玩得真開心,說凱瑟琳玩得很高興是嗎,咱們應該換一種方式了,因爲爸爸還有工作要做,來,媽媽給你讀書,有一個承接。

這時候你發現,媽媽是迴應孩子的情緒,那麼如果那個爸爸會講,誰要去工作,我跟我女兒玩得正高興,是不是凱瑟琳,咱們在這兒好好玩。

或者這個爸爸說,唉呦,我真的不想走,咱們在一塊兒玩得真開心,對嗎,但是爸爸要開個會,所以凱瑟琳去跟媽媽玩,這都是有情感迴應的。

但是如果父親和母親,只是陪孩子玩,但是沒有人去關心她的情感,那個孩子那麼失望,那麼突然地結束了。愉快的玩耍就被硬生生地拉過來讀書,她的情感上是缺乏迴應的。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忽視的症狀。

當然這個症狀能不能夠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影響,可能個體是有差異的,但你要知道這個就叫作忽視。就是沒有人會在意孩子情緒的變化,沒有人對她的情緒變化作出反應,這就是情感忽視的一個表現。

那麼這本書中非常大塊的內容,是給我們總結了12種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一:自戀型父母。我們講過一本書,叫作《母愛的羈絆》。那裏邊就專門在談自戀型父母對女兒的影響。尤其是自戀型的媽媽對女兒的傷害和控制是終身的。

所以有機會的話,如果你是一位女士,你可以去了解一下這本書叫《母愛的羈絆》,那麼自戀型父母的典型特點是,父母認爲自己高人一等,父母在家裏邊跟孩子是完全不會平齊的。甚至這個爸爸或者這個媽媽,跟他的配偶都不是同一個水平上對話的。他認爲自己是高人一等的人,他的典型特點是易脆弱、容易受傷,記仇還推卸責任。

你們有沒有見過記仇的父母,就是父母說,我不跟你說話,就不跟你說話,孩子再去百般地討好,百般地求饒說,我錯了,我改了,父母不爲所動。他用這種方式來懲罰孩子,這就是自戀型父母的特點。他常用的手段是發怒或者冷落,這種父母的潛臺詞認爲,孩子是自己的延伸,這是第一種,我們說容易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自戀。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二:專制型父母。專制型最典型的特徵就是老派的,我們家不許頂嘴,然後絕對服從,甚至有時候會有虐待和懲罰。

這種專制型的方式,不是說不能夠教育出好的孩子來,關鍵是在情感這件事上是不是也是完全忽略的。就是你在專制型的老派的父母面前根本沒有機會表達你的情緒,你的情緒和情感你都忍着點,給我憋回去,不許哭等等。

這時候,孩子會容易造成情感的忽視,他長大了以後很有可能會出現很嚴重的叛逆的狀況。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三:放縱型父母。你說專制型也不行,放縱型也不行。對,放縱型是幾乎不和孩子有衝突,孩子做什麼都行。這書裏邊有這例子,就是這孩子在外邊抽大麻,孩子深夜不回家,然後第二天回到家,他媽媽跟沒發生什麼事一樣,說你回來了,可能別的孩子會很羨慕,說你們家真好,你們家幹什麼都沒人管。但實際上這個孩子得不到來自父母的任何反饋。

當一個完全放縱的、被溺愛的孩子,得不到來自父母的任何反饋的時候,他一樣會在內心深處造成情感的忽視,第三種。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四:離異/喪偶型父母。離異/喪偶型絕不是說只要離異,或者喪偶就不行。不是,而是離異/喪偶型的典型特點是不快樂,喜歡抱怨,用離異做藉口。就是他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在婚姻的失敗或者是配偶的離開。

這時候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不快樂和抱怨的世界當中,發生了什麼事,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不是我爸離開我們,我們就不至於怎麼怎麼樣。這也是造成情感忽視的一個典型的特點。因爲這樣的父母,自己本身也很痛苦,他已經沒有能量出來去關心孩子們的這種情感世界了。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五:成癮型父母。就是父母比如說酗酒、父母吸毒,或者父母做別的什麼事有癮,這都是常見的。你知道這些成癮型的父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他的表現常常是過度補償的。就是經常表現得像兩個人一樣。你比如說喝了酒以後特別壞,還打人,打完第二天後悔。後悔怎麼辦呢?我帶你去玩,我給你買好喫的。

所以,孩子往往生活在兩個極端當中,一會兒對他特別好,一會兒對他特別壞。我們在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太多了。就是我們經常能夠見到進行過度補償的。這些過度補償的父母,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可預測的人格。就是孩子對他的人格摸不準,得看我爸今天心情好不好,如果沒喝酒的話就不錯,如果喝了酒我就不認識他了。

所以,這時候孩子的安全感會特別缺乏。他一定是被忽略的,因爲他根本就不知道父母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種是第五種叫成癮型的父母。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六:抑鬱型父母。抑鬱型的特點就是父母本身缺乏能量和熱情,然後不存在,就是根本就好像沒有這個人一樣,對孩子完全缺乏撫慰。

就是有時候你會看電影裏邊就能看到孩子回到家裏邊,那個媽媽就一個人坐在角落裏邊,自顧自地在那兒弄她的事,然後也沒什麼動力去做更多的努力。你自己熱點飯喫,咱們家就這樣。整個家庭是揹負在一種沉重的、抑鬱的壓力之下的。

這時候孩子的所有情感都只能夠自己收藏起來,因爲父母沒有這個能量去幫你、照顧你的情緒,父母連自己的情緒都管不好,怎麼管你的情緒。所以,抑鬱型的父母,也會造成情感忽略。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七:工作狂父母。工作狂的潛臺詞是什麼呢,就是你的情感和需要都不太重要。所以孩子長大以後的特點是自我價值低。

就這些孩子從小到大,父母對他的照顧,都是通過保姆來實現的,所有的這種情緒上的問題,學校出了什麼問題,祕書去解決一下,父母根本不參與。所以這些孩子就會覺得,我根本不重要,我的生活沒有價值。那些去用生命犯罪的人,都是自我價值低的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時候,你發現他的自我價值低,他纔會去做很多傷害別人的事情,這就是很有可能來自於工作狂式的這種父母所帶來的影響。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八:照顧傷病家屬的父母。咱們看過那些小孩,小小的年紀就非常成熟了,因爲家裏邊有一個哥哥是生病的,然後這個孩子,還要跟他爸媽一塊兒照顧哥哥,自己照顧自己等等,看起來很感人。

但你知道心理學家警告我們說,這些在過小的年紀就已經非常成熟的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特別容易崩潰,就是他到了青春期以後,他會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因爲人是不可能只付出沒有得到的,他身體內得到的愛是根本不夠的。他小小的年紀就整天往外付出這些愛,所以到了青春期以後他會追求一個過度的補償,他會變得無比叛逆,這是照顧傷病家屬所帶來的這種危機。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九:成就/完美導向型父母。就是這些父母永不滿足,永遠焦慮,永遠煩躁,永遠完美主義。

這個在現實生活中更多了,就是我們見到這孩子再怎麼好,他的父母就站在旁邊不停地說,但是他那個還不夠好,他這個比不過誰誰誰。你要在一個孩子身上挑毛病,或者你要說在世界上找一個比你的孩子,在某一個方面強一點點的人,你一定找得到。這就會導致你不會去關注他的情感和情緒,你只會要求他繼續再學習變得更好。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十:反社會型父母。有這樣的父母,我們講過反社會型人格,就是那個無良症。

反社會型人格的父母,最典型的特點是沒有內疚感,他會用殘忍的操縱的手段來控制孩子。這個雖然我們在生活中見得不多,但是我相信也會有人能夠對應起來想到,就是操縱孩子,就是欺負他,就是恐嚇他,就是威脅他。

然後就是用內疚的方式等等各種各樣的方式,讓這個孩子覺得極度痛苦,因爲父母沒有內疚感,父母覺得我達到了目的就行。這是第十種。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十一:孩子即父母。就跟我們前面家裏有病人的那個有點像,就是讓孩子給父母做飯,讓孩子去負責買菜,讓孩子幹什麼什麼,那個孩子早早地就成熟起來了。很多父母以此爲樂,覺得挺好的,我們訓練得不錯,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後,你要知道他會更危險。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十二:“都是爲你好”型父母。這也就是最後一種,這種說出來特別有共鳴。“都是爲你好”型的父母,是綜合了以上的很多特徵。然後這種人在生活中最多。

這是十二種有可能會造成就是情感忽視的父母的類型。先不用着急對號入座,我們來看看,如果一個孩子被情感忽視了,他會有哪些症狀?

排在第一位的症狀是空虛感,就是莫名其妙地覺得空虛。關於空虛感的描述是很困難的,所以我打算給大家念一下,什麼叫空虛感。

空虛感本身不是一種病,它不像焦慮症或抑鬱症,大多數人也沒有覺得,這些不適是干擾他們生活的症狀。

它更像是一種一般的不適感覺,一種時有時無的、無法滿足的缺失感。

它更像是一種麻木情緒,你可能有種泛泛的感覺,你缺失了一些其他人都有的東西,或者你是站在世界的外面往裏看着的感覺,就是有些不對勁卻難以名狀。

它讓你感到與世隔絕,好像你本應該更加享受生活,但是卻沒有。

就你沒法投入地享受生活。你不像別人那麼沒心沒肺地高興,你就總是覺得有一種淡淡的無聊、空虛——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這樣的感覺。這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一種感覺。他就是不愉快。

所以我們說幸福的反面並不是不幸,幸福的反面是麻木。空虛感是一種麻木的感覺,這是第一個症狀。

第二個叫作反依賴。反依賴的典型特徵就是恐懼依賴他人,就是一種獨自長大的感覺,就是遇到什麼事不求人。這事你明明去找個朋友問也不行,沒有第四種人際關係。

您如果聽過我們講《他人的力量》的話,你就會知道,他沒有這樣的社會支撐,他什麼事都是獨來獨往。反依賴的標誌和信號如下:

你有抑鬱的感覺,但你不知道爲什麼;你長期有莫名的想逃跑或想死的願望;即使童年很快樂,你記憶中的童年也是孤獨的;其他人說你冷漠;親人抱怨說你情感上很疏遠;你更喜歡自己做事情;很難開口請求幫助;你在親密關係中不舒服。

就當你跟周圍的人進入到了一種親密關係,別人跟你稱兄道弟的時候,你會覺得怪怪的,怎麼跟我這麼親近,這是反依賴的這種特徵。他不願意跟別人交流,沒事就喜歡一個人自己待着。

然後第三個就是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就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特別喜歡貶低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很低,明明你挺好的,但是你拼命地就要減肥,拼命地覺得不好看。

那麼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的標誌和信號,包括很難確定你的才能,你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你感覺到你可能傾向於過度強調你的弱點。

然後很難說你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問你喫什麼,無所謂,都行,都這樣。然後你不確定你的興趣是什麼。當事情變得具有挑戰性的時候,你很快就放棄了。你選擇了錯誤的職業,或者換了好幾次工作。你經常覺得自己像一顆卡在圓孔中的方釘,有一種格格不入感。在人多時候最寂寞,就是這樣的感覺。

然後你不確定,你的父母對你的看法,這叫作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

然後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毫不同情自己,只同情他人,我在我的親人當中,就能夠看到這樣的狀況,就是說起別人的事的時候,就充滿了同情的口氣,說真不容易,你看人家真是可憐,我們應該都幫幫他們,但是自己過怎麼樣的苦日子都行。自己再怎麼樣受苦受累,他都覺得這是應該的。

所以,如果你有這個狀況的話,你對照一下,她說,其他人經常會請你出來聊聊他們的問題,就是你是所有人的知心大姐,你是所有人的傾訴對象,垃圾桶。然後其他人經常會告訴你,你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有事就找你。

然後你無法容忍自己的錯誤,你頭腦中總有一個批評的聲音,指出你的錯誤和缺陷,你對自己比對別人更加嚴格。你經常生自己的氣。

我希望我關心的人能夠聽到這個,這個真的就是特別典型的症狀。就是一心只爲了別人,然後別人有什麼不容易,他都願意幫忙,但是自己的困難,哪怕是身體出現了問題,他都能扛就扛,能不表現出來就不表現出來。這是典型的童年的時候,受過忽視的這種症狀,叫作毫不同情自己,只同情他人。

第五個症狀就是負罪感和羞恥感,你有時候沒有明顯原因地感到沮喪、悲傷或憤怒,有時候感到情緒麻木。你有一種感覺,說有些什麼地方不對勁。你覺得你和別人不一樣。你傾向於壓抑情感,或者避免動感情。你試圖隱藏你的情緒,這樣別人就不會察覺到。你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你覺得你沒有理由活得這麼不開心。這是我們說負罪感和羞恥感的特點。

第六個就更好理解了,叫對自己生氣和自責。很多人都有,其實有時候你想想看,不要那麼追求完美,隨緣,差不多就行了,慢慢進步成長型心態,你就比較容易原諒自己。

但如果一個人整天不原諒自己,整天生自己的氣,我告訴你結果是什麼呢,就是你反倒會不改,越是不斷責備自己,不斷地批評自己的人,越是不會有動力去改正,就是這麼奇怪。

所以,如果你能夠對自己放鬆一點,能夠對自己寬容一點,可能你的進步會更快。

第七個就是認爲自己有致命的缺陷,就是有些事不能讓別人知道,老覺得自己某一個方面是非常陰暗。所以不能夠被別人發現,不敢跟別人深交,不敢跟別人敞開心扉地聊自己的事。你可以聽別人的故事,但你不願意講自己的事情。因爲你覺得,如果有人真的瞭解你以後,他一定會不愛你。這就是第七種,叫作認爲自己有致命缺陷。

第八個叫作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如果一個人小時候沒有得到過足夠的愛,他的情感是被忽視的狀況下,他是非常難在長大以後恰如其分地去愛別人。他拿捏不好這個尺度,就有可能會像他的爸爸一樣,會過度地補償,或者或者是過度地冷淡,他不知道那個合適的點到底在哪兒。這種舒服的相處,是最困難的一件事。

然後自我約束能力差,就是被情感忽視的孩子,自我約束能力差。你看那些叛逆的,在街上飆車的,或者是吸毒的這些孩子,基本上家裏邊的這個症狀,要麼就是父母忙得一塌糊塗,根本不管他們,要麼就是父母溺愛,或者就是暴力,不斷地毆打。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的那個霸王,就是打遍全校無敵手的那個人,他的爸爸每天把他吊在樹上打一頓,拿鞭子抽。這就是完全被情感忽視所造成的這種暴力症狀。

還有一個名詞叫作述情障礙。什麼叫述情障礙?用普通話講就是不會好好說話,就這種人張口就發飆,就是經常毫無理由地發火。原因是什麼呢?他分辨不清楚自己的情緒,他唯一能夠識別的情緒就是憤怒。

所以你讓他好好說話,他不會,他如果發現了矛盾,比如說沮喪、擔心、關懷——你們有沒有見過把關懷變成憤怒的人,我見過特別多這樣的人,就是兩個人關係特別好,妻子的手劃破了,老公過來就發飆,怎麼這麼不小心。你說,我手都劃破了,你還這樣說我。

但問題是,他說怎麼這麼不小心的時候,他是出自於關心,但他不會表達關心。他遇到所有令他拿捏不準的這個東西的時候,他都把它變成憤怒表達出來,這種叫作述情障礙。

這個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狀況,而這個東西也是來自於小時候長期的情感忽視。當父母沒有跟他做過更多情感交流的時候,這個孩子是不會跟別人表達情感的,是不會用關心的口氣,擔心的口氣,或者是稍微有點着急的口氣。不會,他就是直接變成憤怒,他的開關轉換特別簡單。

然後最嚴重的症狀,就是自殺。大部分的自殺人士,就是這本書裏邊講,你去追溯他過去的經歷,都有着被情感忽視的方方面面的可能性。一個人放棄自己的生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定是累積了很長的時間,纔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這是情感忽視所帶來的問題,現在都搞明白了。

那麼第三塊就是怎麼辦,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改變的阻力在哪兒?改變的第一個阻力在於我們對於改變的錯誤的期待。就是我們覺得,好了,我現在聽了這本書了,我可以改變,然後明天就改變了。不可能。

所以所有有着這些情感忽略的人,本身他的耐心就有限。所以在改變的過程當中,他就會覺得,唉呀,我試了一下沒用。他把挫折當作失敗,他把障礙當作失敗,他把中間的徘徊期當作失敗,當作無效,所以非常輕易地放棄。

這是第一個最大的阻力,就是你錯誤的期待,你想養成這麼一個習慣,養成這麼一種思維方式,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你現在希望把它慢慢改過來,怎麼可能三五天之內改好。

我那天聽到一個家長問我的話說,樊老師,我聽你講親子育兒的書,我覺得我以前全做錯了,那你現在能不能告訴一個方法,讓我把它改過來。他就覺得你講的這些東西太慢,讓我去學那些什麼情感引導,太慢。你就教我一招,我一用就靈了。

然後我就只好告訴他,我說你看,種一棵樹最有效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今天,就是你十年前應該種這個樹,但你沒種怎麼辦,今天種,所以你從今天開始,慢慢一點一點用正確的方法,用有愛的方法,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用情感引導的方法去跟孩子互動,你才能夠看到孩子一點一點地改變。

我們不能夠有着超高的期望,這時候會導致你更快地放棄。

第二個障礙就是逃避。就是很多人知道有這樣的問題,假裝不知道。沒有,我不是,我不去想這件事就好了。

你不去想這件事,那件事也在,就是榮格說那句話,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你的意識之前,就是你的命運。就是當你沒有去面對你的那個潛意識的勇氣,沒有見到你那個潛意識在你身上怎麼作用的時候,它就掌控你的人生。你不知不覺地做錯很多事,不知不覺地跟着那個潛意識去傷害別人、傷害自己。但是你採取迴避的態度,那就永遠被它所掌握。

然後第三個就是不適感,就不舒服。因爲你想,假如咱們現在拿右手喫飯,喫得很順。今天我告訴你改了,咱們換左手喫飯,那這中午飯都喫不香,拿左手夾筷子,不會,這就是不適感。但是你就算是學用左手喫飯這麼一件簡單的事,你都需要經歷這個不適的過程。

但如果你拒絕這個不適的過程,你覺得這不是我,這不是我,讓我做我自己,我就喜歡孤獨,那你就永遠不會改變。這是不適。

第四個非常重要的阻力,就來自於我們不瞭解情緒。很多人都以爲,是情緒讓我們變成了魔鬼,其實不是,是壓力讓我們變成了魔鬼。就是我們在面對情緒的時候,我們錯誤地把情緒當作了壓力,所以當壓力摻雜進來了以後,我們纔會做出很多非常奇怪的反應。

如果你能夠把這兩件事剝離,你能夠準確地認識情緒。你會發現情緒不是負擔,而是必需品。情緒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每一個情緒到你身上來,它都承擔了信使的作用,它是給你傳遞信息的,他是要告訴你一些事的。

就當你這個情緒來了以後,你要先搞明白,這個情緒背後傳遞的是什麼,我有什麼樣的需求。你要知道情緒背後,就一定是需求,瞭解清楚了需求,再慢慢地放這個情緒走,這纔是應對情緒的辦法。而不是一味地壓抑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你總是情緒一起來,就說不生氣不生氣,沒有沒有沒有,我壓住,我修養很好。這時候你發現,你什麼信息都沒有得到,你根本沒有從情緒當中學到東西。

所以,如果人忽視情緒的話,你會生病,會抑鬱,會消耗精力,會發脾氣,會感到空虛,會有糟糕的人際關係。所以人與人的聯繫,讓我們的生活產生價值,而情緒是人與人的聯繫當中非常重要的信使。

把這四條搞明白,我們先掃除改變的障礙,然後接下來我們看怎麼做,做的辦法。

首先我們要學會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情緒,第一步學習監控自己的感覺。有人就是不會,有人不懂得看自己,就是每天他都能夠看到別人的感覺,他說別人生氣了,別人不高興,別人怎麼怎麼樣。你要多問問自己,你今天高興不高興,這就是覺知。

所以,幾乎所有的心理學療法的第一步,都叫作覺知。就是你都得首先感受到自己的感覺。這本書裏邊,有個非常有工具化的方法,給你一個表格,你在這個表格裏邊填。填什麼呢?每天三次停下來,比如早上起來10點鐘了,差不多了,我休息的時間,記我此刻有什麼感覺,寫下來。然後說,我爲什麼會有這個感覺。

倆問題:第一個是:我有什麼感覺?第二個是:我爲什麼有這個感覺?

好了,早課算做完了,寫下來。然後中午喫完飯,午休完了,我此刻有什麼感覺,寫我此刻有什麼感覺,我爲什麼有這感覺。

晚上下班以後回到家,我此刻有什麼感覺,爲什麼有這感覺。

每天三次監控自己的感覺,這就是修煉。

這是第一招,就是我們首先學會監控自己的感覺。你能夠對自己有一個認知,第一步。

第二步叫作接受並信任你的感覺。就是你要知道情緒沒有壞的,不理性的表現是有原因的。這是可以掌控的,不理性的表現往往是發生在壓力之下,而不是在情緒之下。當你能夠好好地觀察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你的壓力反而會減小。

關於這個話題,我們會專門另外講一本書叫作《感受愛》。那本書是專門講這個話題的,我會把它講得非常清楚,所以你要知道接受,並且信任你的感覺,這是第二步。當你發生了一個感覺,不要責備自己,不要老想逃避,不要老想壓制,不要老想盡快擺脫,觀察它,觀察它是很重要的。

第三個學習有效地表達感覺。就是你可以說出來,我們很多人不會表達,你比如說夫妻倆吵架,你很生氣。這時候很多人的表達方式是,你是個混蛋,你是個混蛋,根本不是表達自己的情緒。這種感覺是在指責別人,我們通過指責別人的這個方法,似乎讓我們減壓了,覺得不是我的錯。因爲我們小時候經常被人指責是我們的錯,所以我們就只好不斷地指責別人,說是你的錯,是你的錯。

但實際上這時候你發現,人際關係也變得更糟糕,你的情緒也變得更激烈。它根本不助於你情緒的舒緩,這時候你如果能夠學會表達情緒說,我真的覺得很生氣,我此刻覺得很委屈,你的話讓我覺得很孤獨。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是第三步,叫學習有效地表達你的感覺。

然後第四步叫認識,理解,重視人際關係中的情緒。這裏邊最好的練習場所,兩個陣地,一個是友誼,一個是婚姻。就是你和你的閨蜜,你和你的朋友,然後你和你的婚姻的伴侶,在這些人當中去嘗試識別情緒,然後談論情緒,表達情緒。

然後自己能夠觀察到自己的情緒,也能夠讓對方感知到你的情緒。這是改變的第一步,首先不要排斥情緒,不要恐懼情緒,要接受它,觀察它,然後讓情緒給你帶來信息,讓情緒給你帶來改變。

下來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自我關懷。小時候被父母忽略了,然後你說現在怎麼補呢?回去讓父母補給我,不切實際,你找父母說你現在要重視我的情緒,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待在一起。這時候最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的第一個層面,叫作關愛自己。什麼是關愛自己呢?就是你首先要學會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學會說“不”。就是當別人跟你說很多事的時候,你可以說我沒時間,不行,對不起。我現在每天拿大量的時間都是在說“不”,因爲你知道每天在微信上加我,想讓我參加一個論壇,去做個演講,到哪兒見個面,飯局太多了,所以我唯一的辦法,就是我不參加飯局,我不去,抱歉我還有我的生活。

所以,當你發現,你原來沒有勇氣說這麼多的“不”,當你說了這些不以後,你發現別人能尊重你,他們會找你的節奏,會配合你。所以你要學會說“不”。

第二個你要學會尋求幫助。就當你扛不住的時候,當你這事覺得不行的時候,張口問問別人,尋找一下我們所說的第四種人際關係,找到那種能夠給你帶來足夠支撐的人。這部分你要想學會怎麼去找別人的幫助,去聽我們講過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叫作《他人的力量》,然後發現你的好惡,就是你慢慢地就去觀察自己的好惡。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我的生活有沒有樂趣,哪些東西能夠給我帶來快樂,要關心自己的好惡。

你們去問咱們的父母,我跟我的父母溝通,我就發現不知道怎麼讓他們高興,就是除了你自己日子過得特別好。他們會看着高興一下之外,沒有什麼事是讓他們高興的,因爲你問他你說你想喫啥,喫啥都行,想去哪兒玩,哪兒也不去。去哪兒度假,不去不去,麻煩麻煩。

你看我們的父母不關懷自己,他沒有一個自己想要的一個東西,一個樂趣。

如果到我們晚年,活到六七十歲的時候,我們也是這樣一個狀態,那生活的樂趣何在。所以我們得去發現自己的好惡,這其實是關愛自己的表現。

然後優先自己的享樂,就是你得給自己安排一些時間,讓自己能夠開心快樂。

然後除了將自己放在首位之外,第二個關愛自己的表現,就是調節飲食。一定要重視喫的東西,千萬不要亂喫,你如果讀過一些關於健康,關於養生的這種書籍,無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你會發現喫飯是非常講究的一件事。最不要隨便打發自己的就是快餐,就是你去喫一個漢堡,來一個披薩餅什麼的,把你的身體喫得越來越糟糕。這就是我們說要調節飲食,要學會這個東西。

然後第三個就是鍛鍊身體,養成規律的鍛鍊身體的習慣。就是你要找到一個鍛鍊身體的方向。

然後學會休息和放鬆,這一個版塊叫作關愛自己。

接下來,不能光關愛自己,光關愛自己變得越來越嬌氣了,接下來的第二件事是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我相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很關心,說我也想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就是做不到。這裏邊有方法,這本書裏邊有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叫作三件事計劃。這個方法管用。

什麼叫三件事計劃呢?每天列出三件自己不想做,但一定要做的事。三件就夠,三件不想做但一定要做的事。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要下樓跑三圈,這是一個我不想做的事,我不愛跑步,好,第一件今天下樓跑三圈,記下來。

第二個,我要攝入維生素C,我今天要空口喫一個檸檬,不願意做,列下來,空口喫檸檬。然後孩子整天找你,說爸爸你跟我玩過家家,爸爸不想玩,那今天陪孩子玩一次過家家,記下來。就是三件你不想做的事,但是今天要做,列三件。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列下來三件特別想做,但是今天不做的事。忍住別做,把它列下來。比如說特別想玩手機,留出兩個小時就是不玩,這就算一件。特別想喫肉,忍着點,今天不喫肉,這就是一件。

所以找到這麼三件,你明明知道不應該去做的事,但是你特別想做的,控制住它。

你看,每天找出三件自己不願意做,但是要去做的事,再找出三件自己特別想做,但是不應該做的事,記下來。記下來以後,用清單的方法畫勾,把這六件事做了。這個叫作三件事計劃。

再提醒一下,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變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所以用這個方法,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自我約束能力。作者爲什麼在這裏特別強調自我約束能力?就是被忽視的孩子長大了以後,特別容易缺乏自我約束能力。

所以,你用這種方法訓練自己,幫助自己去提高自我約束能力。而它背後的含義是什麼?如果你真的堅持了很多天,就像我這樣跑步,我能夠按照教練的要求,每一次我都做到了,從他佈置了到現在,我的自尊水平得到了大幅地提高。

就是過去我的朋友跟我說,你要跑步,我說我就不是個跑步的人,我跑不了。因爲我自尊水平低,我覺得在跑步這件事上,我就是不如別人就算了。

那時候,我有這種自尊水平低的問題,所以你不跑步,但是當教練陪伴着你,慢慢地真的做了這麼幾次以後,你的自我評價變了。你覺得我可以,對嗎?別人能跑,我也能跑,我比很多人跑得還好。這時候你就會更有動力繼續地提高自己的自我約束能力。

所以,我們講過那麼多關於自我約束力的書,就這一個方法就夠了。回家每天三件要做的,三件不要做的,列下來。

然後第三個辦法叫自我安慰,就是找到一些自我安慰的辦法。我見過一個老師,你知道做老師是壓力很大的,就是做那種講師,到處講課,每天都是好多人聽他講課。他說,我有時候壓力很大,怎麼辦:他有一個放鬆的方法,就是隨身帶着他和他女兒的視頻。他跟他女兒去坐過山車坐什麼,拍下來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視頻。

然後那是女兒小的時候,女兒現在都18歲了,然後那時候很小的時候,每天只要心情不好拿出來看,一看那個,好了,跟催眠似的。就是如果你能夠給自己找到一個自我安慰的方法,一到那個方法上你就能夠開心,這是一個很棒的主意。

各位知道,我的自我安慰的方法是什麼嗎?迴歸正念,就是我遇到任何壓力大、煩躁的時候,我只需要用手摸一下這個杯子就好了。

真的是這樣,就是我用手一摸這個杯子,感受這個杯子的質感,感受這個杯子的溫度,我就回歸當下了,然後喝一口茶,體會一下這個茶的味道,壓力就沒有了。真的,我就這樣練的,這個杯子有溫度沒溫度都沒關係,因爲你摸着它的時候,感知它的溫度就好了。

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獲得一些這樣訓練的方法,你就能夠快速地迴歸到一個壓力正常的狀況,這個叫作自我安慰的方法。

不一樣,每個人不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一個——你看小孩子就有這樣的辦法,很多小孩子焦慮的時候,就摸那個被子,你們小時候有嗎,一個小被子或者一個小毯子,只要拿手攥着就安全。這就是他迴歸當下的感覺,就是他去安慰自己的一種方法,然後自我安慰的方法找到。

最後一個就是學會同情自己。學會同情自己,就是別對自己有那麼高的要求,允許自己做個普通人。因爲沒有人能夠完美,你如果腦海當中整天都有人跟你不斷地講完美,完美,你的腦海裏邊自己跟自己強調,你要完美,你應該更好這樣的話,那你好好回憶一下,一定是你童年的時候有一個聲音,天天在你耳邊這樣說。

否則的話,一個人不至於對自己這麼狠,一定是小時候父母在給你不斷地施加這樣的壓力。

所以你現在長大了,你得學會允許自己做個普通人——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我就這樣,然後我是可以接受的,不意味着我不改變,但是意味着我並不批評自己,我並不覺得自己這樣是可恥的,我可以慢慢地改變,我知道哪兒好,哪兒不好,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所以,這時候就同情自己。把這四招學會,關愛自己、提高約束能力、自我安慰、同情自己,這時候你發現,我們就能夠逐漸地擺脫那個被忽視的狀況。

最後我們說怎麼樣讓這個忽視的問題終結,當然很難了,怎麼可能在世界上終結這件事,但如果你希望在你的家族當中,在你的生活當中,忽視的這種事變得越來越少,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抓手。

第一個就是重視情感,你看我們前面講了那麼多,核心的最本質的問題,我用那個沙灘上的例子講明白了,就是不是說不能夠拒絕孩子,不是說不能夠對孩子提要求,而是在你拒絕他,對他提要求的時候,你要重視他的感覺。你要重視他的情感,你要表示理解,媽媽知道你很想玩,媽媽知道你玩得很開心,媽媽也覺得很開心。

當你能夠跟他產生這樣的共情的時候,他才能夠獲得跟別人產生共情的能力,他的那個鏡像神經元才能夠變得很發達。

各位知道鏡像神經元,就是你看到別人悲傷的時候,你也覺得悲傷。所以如果孩子從小到大,經常是被忽略的,沒有人在乎感情,人們只在乎成績、排名、時間表,現在該幹什麼了,這個孩子不會跟別人建立情感連接。

所以,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是重視情感,也就是我們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裏邊講的那個方法,叫情感引導的方法。

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他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讓他識別各種各樣情感類的詞彙,他才能成爲一個情商高,能夠對別人產生共情的人。這是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

第二個就是視孩子爲獨立的個體,不要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延伸,當作是自己的工具,當作是實現自己夢想的人。很多家長都是這樣講,說媽媽沒有上過一個好的大學,你一定要上一個,就把所有的重擔,都壓在這個孩子身上。他承擔了一個跟他無關的責任。他非得要完成你的某一個夢想,爲什麼呢?!

這時候你會發現,這兩個事只要你做對了,情感忽視就會被避免,所以最後我要告訴大家,就是當你想要給予別人東西的時候,你自己首先要擁有。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給到我們的孩子更好的家庭環境,給到他們更多的愛,我們自己要先把自己療愈了,先學會關愛自己,識別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讓自己成爲一個有約束力,善於表達情感,溝通情感的人,這時候整個家庭就會和睦很多。

我知道很多人聽這本書都會回憶到自己的童年,想到自己小時候被忽視,被忽略的那個狀況,但是我勸大家不要過度地悲哀,也更不要過度地抱怨,因爲所有發生的事,一定都有它的原因。你的父母在他的那個年紀,他的那個生存環境之下,能夠做到那些事也已經很不容易了。

所以,如果你今天學會了這樣的方法,請你把它告訴你的父母,並且對他們表示感恩。當你對他們表示感恩的時候,你的內心會變得更加的豐盈,會更有力量,抱怨、批評、後悔這些方法,都無助於修補你內心的傷痛。只有感謝,只有瞭解,只有知識,只有不斷地踐行,才能夠讓你一步一步地發生真實的改變,好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