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初心》读书笔记(3)

第三部 用心理解

1、坐禅不是为了开悟

(1)只要坐禅,开悟就在其中

不管你坐禅与否,佛性都是你本自具足的。因为你佛性本具,所以你的修行中自会有开悟。我们强调的并不是达到的境界,而是对我们真实本性的强烈信心和修行的真诚。


(2)去除了我,就出现了佛

根据传统佛教的理解,我们的本性是没有自我的。当我们去除了“我”的观念,就能够以佛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我”的观念只是迷执,会蒙蔽我们的佛性。


(3)把修行当开悟手段,就哪儿也去不成

你的修行是否真诚?是不是做了正确的努力,对修行方式理解是否正确?当你采用正确的心态去做的时候,开悟就存在你心中。最重要的是当下,而不是未来的某一天。


(4)开悟后的佛陀还是要努力修行

开悟后对佛陀的影响

开悟却让他对生命的观点变得无可撼动,且稳若磐石。他观察一切的生命,包括他自己的生命。他以同样的眼光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石头、对待树木和其他一切。他拥有了非常科学的理解,这就是他获得开悟后的生活方式。

我们要尝试去做,去修行

唯有透过实际的修行而非透过阅读哲学或沉思,我们才可能了解佛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禅修,对自己的真实本性保有强烈的信念,突破业力锁链的桎梏,在这个世界里,找到我们的正确定位。


2、接受无常

“无常”是佛教的基本教法。

事实上,每一件事物的自性无非就是变化本身,这也就是万物共有的自性。 每一种存在的东西��身并无单独、分立的自性可言。


(1)接受无常,你将不在痛苦

若是不肯接受无常的事实,我们就不会得到完全的从容自若。可惜的是,这事实虽然是真的,却是我们难以接受的。因为不肯接受无常的道理,我们就会饱受痛苦。所以,苦的起源在于我们不肯接受这个真理。


(2)透过烦恼磨难,你将找到真理

佛教是内求:

我们不该寻觅某些在我们自身之外的东西。我们应该在这个世间找到真理— —透过我们的烦恼找到,透过我们的磨难找到,这是佛教的基本教法。


3、那一下电闪

坐禅的目的:

坐禅的目的在于达到身心两方面的自由。每一个事物都不外乎是存在的本质的另一种表现。


(1)动与静其实相同

当你从事某个活动,只要你的心能够专注,且保有信心,那么,你心灵状态的本质就是活动的本身了。当你专注于你存在的本质,你就为活动做好了预备工夫,活动不外乎就是我们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坐禅,静谧的本质就是存在的大活动本身的本质。


(2)你我只是刹那间存在

因为佛教认为无常,这一刹那和另一刹那之间的你已经有了变化。


(3)我们都存在自由

当我打坐时,其他人不复存在,但这并不表示我对各位故意忽视不理。这是因为,我打坐时是跟表象世界的万物完全同一的。


(4)当你脱落了身与心

因为你认为你有身或心,才会有孤独之感;如果你明白 一切都只是浩瀚宇宙的一下电闪,你就会变得非常坚强,而你的存在也会变得非 常有意义。这就是道元禅师的了悟,也正是我们的修行之道。


4、顺应自然

但简单来说,自然就是 某种独立于一切的感觉,是某种基于“无”的活动。来自“无”的东西就是自然


(1)饿了就吃,累了就睡

真正的坐禅就好像口渴时喝水,而感到疲倦时,小睡—下也是很自然的。但 如果你是因为懒惰而睡觉,因为觉得那是一种特权而睡觉,那就是不自然的。


(2)让心保持在“无”的状态

你会从中感受到修行的真正乐趣,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真正乐趣。一刹那接着 一刹那,众生从“无”而来,一刹那接着一刹那,我们得以享受生命真正的乐趣, 所以,佛家才会说:“真空妙有。”这句话的意思是,奇妙的万有都是从真实的空 性而来。

(3)先有柔软心,先去开一切成见

如果你想了解禅,就应该丢掉你 的一切成见,只管坐禅,看看在修行的过程中会体验到什么,这就是自然。


不管你从事什么活动,这种态度都是必要的。有时候我们会把这样的态度称 为“柔软心”。“柔软心”就是一颗柔顺、自然的心。如果你能有这样的心,就能 享受生命的欢乐;如果你失去它,就会失去一切。尽管你自以为拥有什么,实际 上你一无所有。但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无”,你就会拥有一切。


5、专注于“无”

(1)生命是即存在又不存在?

何谓“外道”?就是当你把一切视为实有,以为它们具有实体性和不变性,那你就不是佛弟子。就此而言,大部分人都不是佛弟子。


(2)找出自己的道路

真实的存在来自空性,而且会归复于空性,从空性中出现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必须穿过空性之门。


只要我们对未来有某种确定的观念或期望,我们就无法以真正认真的态度面对当下。


你在一刹那接着一刹那时,都得找出自己的道路。某些由别人设定的完美理想或完美道路,并不是我们自己的真正的道路。


(3)了解自己,就能了解一切

想要获得这种真正的独立,我们必须忘掉一切既有想法,一刹那接着一刹那去发现一些相当新颖而且不同的东西。

研究佛法之前,你应该对自己的心来一次大扫除。你必须把所有东西从房间里搬出来,把房间彻底清扫一遍。如果有必要,把房间打扫干净之后,你可以把所有东西再搬回去。你也许用得着许多东西,所以不妨把它们一件件放回去。但如果其中有用不着的东西,那就没有保留的必要,否则的话,你的房间就会堆满破旧、没用的垃圾。


(4)向东一里就是向西一里

如果你刻意去追寻自由,就不会找得到自由。在得到绝对的自由之前,你必须先拥有绝对的自由,这就是我们的修行。我们的道并不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我们有时会走向东,有时会走向西。


(5)该不该专注呼吸?

通过关注呼吸,专注于当下

没错,我们是说过,坐禅时应该专注于呼吸。但我们这样说,只是为了让你可以透过专注于呼吸而忘掉自己的一切——而如果你忘掉自己,你就会专注于呼吸。


6、当下的一念又一念

在《心经》中,最重要的观念当然是空性。在尚未了解空性的观念之前,一切在我们看来都是实有,都具有实体性。但我们了解到事物的空性以后,一切就会变得真实,但不是实有。了解到一切都只是空性的一部分,我们就不会执著于任何实有。我们会了解,一切都只是权宜性的色相。


(1)《心经》教人从苦中解脱

我们也不是了解这真理以后才达到开悟。了解这真理不外乎就是活着——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所以,这不是一件与理解或修行有关的事,它是一个终极的事实。在《心经》中,佛陀只是要指出这个我们一刻接着一刻都在面对的终极事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就是达摩教导的坐禅。哪怕是在修行以前,开悟就已存在了。


(2)无心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不要刻意

当你刻意去坐禅,就会创造出“你”或“我”这样的具体观念,也会对坐禅产生某些定见。如此一来,你就会把自己和坐禅分成两边,你在其中一边,坐禅在另外一边。这样,你与坐禅就会变成两回事。


(3)用正念来坐禅

当我们的思维够柔软,就称为“泰然之思”,这样的思维总是稳定的,这就是 “正念”。散乱的思维并非真正的思维,我们的思维应该保持专注,这就是“念”。 不管有没有一个对象,你的心都应该稳定而不散乱,这就是坐禅。


但我们不应该执著于特定的智慧,例如佛陀所教给我们的那些。智慧不是某 种学习得来的东西。智慧是从你的“念”生发出来的。所以重点是,准备好观物, 准备好思维。这被称为心的空性,而空性又不外乎是坐禅的修行。


7、相信“无中生有”

(1)头痛没什么大不了!

人会头痛,总是有理由的,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头痛,你就会好过一点。 但如果你不知道原因,或许就会这样想:“唉,我头痛得要命!说不定是我修行不 力的缘故。如果我打坐勤快一点,说不定就不会有这种困扰!”如果你这样理解事 情,你就会对你自己、对你的修行失去完全的信仰。你会拼命修行,想要达到完 美境界,这样一来,我只怕你会因为太忙碌而无时无刻不在头痛!这是相当愚蠢 的修行方式。


(2)别被信仰捆绑

佛教中无的概念:

但我说的“无”不是指虚无,这“无” 是某种东西,是某种随时准备好披上特定形相的东西,而在其活动中具有某些规 则、理论或是真理。这样的“无”就是佛性,就是佛本身。


(3)你相信自己就是佛吗?

专注于当下,生活在当下。

(4)先“开悟”吧!

用佛家用语来说,我们应该先获得开悟,进而修行,再进而思考。我们的思考通常都是很自我中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自我中心的。“为什么我要受这种苦?为什么我要碰到这种麻烦?”我们想事情的方式, 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如此。


我所谓的“开悟”,意思是相信“无”,相信有某些东西是无色、无相,而又随时准备好要披上色和相的。这是不可动摇的真理,我们的活动、思想、修行都应该以这个本源的真理为基础。


8、万物本一体

(1)禅修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修

不要把生活和禅修进行对立,两者实为一体

“一”是宝贵的,但“多”同样是奇妙的,无视于多样性而强调绝对的一体 性乃是偏颇的理解。在这种理解中,“一”与“多”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但“一” 与“多”是同样的一回事,所以我们应该在每个个体中欣赏其一体性,这也是为 什么我们要强调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更甚于某种心灵状态。我们应该在每一个当下、 每一个形相里找到实相。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2)爱与恨实为一体

道元禅师说过:“尽管万物皆有佛性,我们却爱花朵而不喜欢野草。”这是人性的本然。但执著于某种美好的东西同样是佛的活动,不喜欢野草也同样是佛的活动,这是我们应该明白的。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执著于一些什么也就没啥不妥。如果那是佛的执著,那就是无执。所以,在爱中应该有恨——或曰无执,在恨中应该有爱——或曰接纳。


爱与恨是同样的一回事。我们不应该单独执著于爱,我们也应该要接纳恨。不管我们对野草观感如何,我们仍然应该接纳野草。如果你不喜欢它,你大可不必去爱它;如果你爱它,那你就去爱它。


各位常常会批评自己对周遭的人事物不尽公平,各位批评的是你们自己不接纳的态度。但我们禅道所谓的“接纳”和各位所理解的接纳不同。人们总是这么教我们:日与夜无异,你和我无异,这表示万物为一。但我们连这种一体性都不会去强调。如果万物是一,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去强调一。


(3)智者即蠢材,蠢材即智者

我们不强调任何事,我们想做的只是去知道事物的实相。如果我们知道了事物的实相,就没有什么好侧重的。


诚如道元禅师所说:“虽然我们爱花朵,花朵还是会谢;虽然我们不爱野草,野草还是会长。”即便如此,这还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应该以这种方式来理解人生,这样就不会生出烦恼。


(4)烦恼都是你自找的

我们会有烦恼,是因为我们老是强调一些特定的面向。我们应以万物的本然 面貌接纳它们,这是我们理解世界、活在世界里的应有方式。这一类的经验是超越思维的。


生而为人就难免会有许多烦恼,但这些烦恼实际上并不是烦恼。这些烦恼是 被创造出来的,是我们那些自我中心的观念放大而成的。因为我们放大了什么, 烦恼就由此而生。


9、安静地坐禅

(10)一株野草就是一座宝库

坐禅时,你不应该企图获得些什么,你应该只是单纯地静心打坐,不依赖些什么。保持身体挺直,不要挨着或靠着什么东西。保持身体挺直的意思是,你不依靠着任何东西。就是这样,身、心两方面都不依赖任何东西,你就会获得完全的静。相反的,要是坐禅时依靠着什么或想要达到些什么,那么你的坐禅就是二元性的,无法得到完全的静。


(10)努力的意义在于努力本身

体验当下,体验过程,而不是为了某个结果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想要完成些什么,想要把一个东西转化成为另一个东西,或者想要获得某些东西,这种企图本身也是我们真实本性的一种表现。但努力的意义,应该是在于努力本身,我们应该在达到一些什么之前,就先了解努力 的意义。


10、佛法是一种体验

(1)禅修之前,先正本清源

在一个群体中,禅修对佛教来说是最重要的事,因为这种修行是最本源的生活方式。不正本清源,就无法品味我们这个人生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努力必须是有意义的,要知道我们努力的意义何在,就必须找出我们努力的本源。在了解本源之前,不应计较自己努力的成果。如果本源不清净的话,我们的努力就不会是清净的,而结果也就不会尽如人意。


(2)用清净心打坐

禅修的目的是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之心。我们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持真实本性的本来面貌。我们不需要用知性去分析我们的清净本性,因为本性超越知性的理解之外。我们也不需要去欣赏本性,因为它超越我们的欣赏之外。所以,只管打坐吧!抱持着最清净的动机,静默得一如我们的原初本性,这就是我们应有的修行方式。


(3)禅宗是“宗教”出现之前的宗教?

但是禅是很奇妙的,尽管我们没有从知性上分析禅是什么,尽管我们没有任何大教堂或炫目的装饰品,但禅却让我们可以品味自己的真实本性,我觉得这一点是很不寻常的。


11、真正的佛教徒

(1)禅修就是让我们不执著

佛法只是真理本身,而这真理之中又包含着各种真理。坐禅是一种包含日常生活各种活动的修行,所以,事实上我们并不只是强调打坐的姿势,如何坐禅就是如何行动。我们透过坐禅来学习怎样行动,因为坐禅乃是最基本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坐禅。


(2)强调坐禅就不是真的坐禅

做任何事,活在每一刹那,都是佛的一个短暂活动。


(3)所有的姿势都是在“坐禅”

因为不明白这一点,人们才会刻意去强调某种活动的重要性。当他们强调坐 禅的时候,那就不是真正的坐禅。


(4)就只是佛教徒

我们应该忘掉所有特定的教法,而不应该去问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不应该有任何特定的教法,教法存在于每一刹那,每一个存在,这是真正的教法。


12、心也需要休息

只有在坐禅时,你才会对心的这种空寂状态有最清净、最真切的体验。严格来说,心的空性甚至不是心的一种状态,而是心的原初本质,这是佛陀和六祖都体验过的。

(1)别把佛陀的话放在心上

但如果你把他的话留在心里,却不见得太有益处。这些话会成为你的一种负担,让你有种不自在的感觉。


归根究底,善与恶都无关宏旨,你是不是能够让自己平静、让自己不为善与恶所囿限,那才是重点。


有什么东西梗在你的意识里头时,你就无法获得真正的从容自若。想要获得完全的从容自若,最好的方式是忘掉一切。这样的话,你的心就会变得够静谧、宽广而清明地以事物的本然面貌观看它们,不费一丝力气。获得从容自若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保留任何事物的观念,把它们统统忘掉,不留下任何思想的阴影或痕迹。


(2)保持一颗空心

但只有在坐禅时,你才会对心的这种空寂状态有最清净、最真切的体验。严格来说,心的空性甚至不是心的一种状态,而是心的原初本质,这是佛陀和六祖都体验过的。“本心”、“本来面目”、“佛性”,以及“空性”,所有这些语汇都是形 容心的绝对宁静。


(3)哈!这只是虚妄

道元禅师说过:“当在虚妄中建立修行。”哪怕你认为自己身处虚妄,你的清净心却依然存在。在你的虚妄之中体现清净心,这就是修行。只要在虚妄中体现 清净心,虚妄就会消失。


(4)佛法就在我们本心之中

要去做,要去坐禅,而不是只是知道

佛教强 调的是非意识的世界,发展佛教最好的一种方式是坐禅——只管打坐,与此同时, 也要对我们的真实本性坚信不疑。这个方式比看书或研究佛法的哲学要好得多。


(5)大家一起来打坐

但哲学讨论并不是了解佛教的最佳方式,如果你想成为地道的佛教徒,最好的方法是打坐


13、人人都可以是佛

在坐禅时,我们就会证得佛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


(1)佛性使你活在当下

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还没坐禅之前,还没在意识层面认识佛性之前,我们就已经拥有佛性了。

打坐只是让你更清楚的了解它。


(2)你就是佛!

了解空性,活在当下,成为自己的主人,不要刻意,也不要带任何得失心。

后记 禅心

它就是禅心,一个很大、很大的心,这个心就是一切你看得到的东西。你的真心总是与你看到的任何东西同在,尽管你不自知,但你的心就在你每个当下所看到的东西。

不要刻意追求开悟:

即使我们没有开悟的体验,但只要对修行有正确的态度和了解,能以正确的方法打坐,这本身就是禅。重点是要认真修行,要对大心有所了解,并且深具信心。

(1)你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心

我们必须相信大心,而大心不是一种你能以客体方式经验的东西。大心总是与你同在,就在你左右。你的双眼就在你的左右,因为你看不到你的眼睛,而眼睛也看不到它们自己。眼睛只会看到外面的东西,也就是客体性的东西。如果你反省自己,那被反省到的“我”就不再是你的真我,你不可能把自己投射成为某种客体的对象来加以思考。


(2)看看自己的真心

你观看自己的心时,“我”是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的。但那个“我”不是“大我”, 而是这个总是动个不停的“我”。


我所谓的“翅”是指思想与活动,浩瀚的天空就是家,是“我”的家,
既没有鸟儿也没有空气。


(3)强调自由反而使你失去自由

禅宗以我们的真实本性为依归,以我们的“真心”在修行时的表现和体现为 依归。禅不依赖特定的教法,也不会用教法来取代修行。我们修禅是为了表现真实本性,不是为了得到开悟。


(4)禅门清规有其道理

我们应该要有耐性和恒心,一点一滴地找出怎样的生活方式适合我们,怎样才是我们与自己相处、与别人相处的最佳方式。这样一来,我们就有自己的一套戒律。但建立规范时要小心谨慎,严宽适中,太严格的话会窒碍难行,太宽松的话又会了无作用。


禅宗的传统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在修行中,一点一滴地摸索出来。规范之 中不应有任何一点勉强,但规范一旦建立起来,就应该绝对遵守,直到规范有改 变的必要为止。


(5)唯有修行能让你体验清净本心

唯一可以体验清净心的方法是修行。


你必须对那个总是与你同在的“大心”深信不疑,你应该要把万物视为是大心的表现,来加以欣赏。这不只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你不能否认的终极真理。


(6)大心总是与我们同在

这就是为什么道元禅师会说:“不要指望所有坐禅的人都可以证悟到这颗与我 们总是同在的心。”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认为大心是在你之外的,是在于你的修 行之外的,那是错的,大心总是与我们同在。


“禅”并不是只为那些懂得盘腿打坐和有极大慧根的人而设立的,人人皆有 佛性,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找出某种方式体现自身的佛性。修行正是为了直接体验 人人皆有的佛性,你做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是对佛性的直接体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