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角糉鮮

夏至已至,端午雖未至,糉子的香味卻已在小城空中多處飄散。這樣的香味引誘人,讓人饞。

據說,糉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才成爲端午節慶食物。“五色新絲纏角糉,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彩縷碧筠糉,香粳白玉團。"在古代的詩詞中糉子是美又香。

從古到今,在端午時節人們一定會包糉子、喫糉子,這樣的傳統文化一直在傳承着。人們包的糉子品種也是多樣,有鮮肉糉、豆沙糉、水晶糉、涼粉糉、梔糉、蛋黃糉,還有用雞肉丁、叉燒肉、冬菇、紅豆等調配爲餡的什錦糉。小城的人們卻喜歡用糯米、赤豆、五花肉、冬菇、鹹蛋、蝦乾等做成的肉糉子。

妯娌說,包糉子挺簡單的,對於擅長包糉子、包餃子等手工活的她,包糉子這回事的確是簡單的。她說,先把兩張糉葉子摺疊成一個鬥字的形狀,就可以把事先浸泡好的糯米與赤豆先放進一些,再放入一些冬菇、鹹蛋、蝦乾和五花肉,再放一些赤豆和糯米,然後把糉葉摺疊了裹緊,最後用草繩子捆綁好,這樣就大功告成了。待全部糉子包好後,就放進盛滿熱水的鍋裏煮。糉子熟了,就可以開喫。

新鮮出爐的糉子,她拿了一串過來。原來捆綁糉身的草繩子沒剪斷,幾個糉子的草繩又被束在一起,這樣一提,幾個糉子成了一串。這次的糉子是三角形的,偏深綠色,在盤子中有些小巧,剛從鍋裏熱水撈出來,冒着熱煙,飄着香氣。女兒說,香!咦,怎麼不是四角的?往常喫的是四角的,或許在她印象中糉子註定是那模樣?

我國幅員遼闊,因地區不同,從材料以至糉葉,都有着很大的差別,連"裹"的形狀,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糉子,多做成角形。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糉子更是形成了南北風味,北方糉子的代表品種是北京糉子,多是糯米包紅棗所做,蘸白糖或紅糖食用。南方糉子的代表品種是廣東糉子,其中肉糉子最受歡迎。今日所喫的就是肉糉子。

平時喫慣四角的,如今見到這三角的,倒是稀奇。剪開捆綁着的草繩子,撕開糉葉,香氣就更濃了,那是糯米的香,還是冬菇的香,是又非是,或許說那是比較綜合的一種味道,這就是糉子的香。用筷子夾上一塊,放入口中,糯米、赤豆經高溫煮後與五花肉、冬菇、鹹蛋、蝦乾等粘連黏着一起,入口香糯、軟綿,再入口伴着有香濃的五花肉、冬菇,接着糯米與鹹蛋、蝦乾又來了,味道香濃又有嚼勁,這樣的口感真豐富。這就是人們心念唸的糉子,就是人們在端午時節紛紛要品嚐的糉子。今年端午的糉子你嚐了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