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微嵌第一章講義閱讀

1.計算機發展史

  1. 從文明誕生開始,出現各種計算方式
  2. 工業革命對計算工具提出高要求,誕生了一批機械設計的計算設備
  3. 1936年 Turing發表《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數學上說明“可計算性”,提出了圖靈機的設想
  4. 1943年,二戰時期爲了解決火炮彈道計算問題,開始研製電子計算機,設計出一個龐然大物,ENIAC,成爲人類科學技術史上的劃時代產品
  5. 1944年。馮諾依曼參與到ENIAC的改進,1945年,發表的關於EDVAC的報告提出二進制計算和存儲,在邏輯結構上將計算機分爲: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五類,1952年,EDVAC完工
  6. 1946年,威爾克斯得到EDVAC方案,設計製造EDSAC,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存儲程序式電子計算機

2.現代電子計算機發展的五階段

第一階段

1946至1950年代,使用電子管,體積龐大、功耗大,穩定性差且昂貴

第二階段

1955至1960中期,使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內存採用快速磁芯存儲器,外存是磁帶、磁鼓。減少了體積,降低功耗和成本。此時出現了工業控制機,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相繼面世

第三階段

1965到1970年,開始採用中小型規模集成電路,體積變小,可靠性提高,速度更快,操作系統逐漸成熟,計算機範圍變廣,小新機出現

第四階段

1972~1990,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並廣泛應用,計算機體積進一步縮小,計算機普遍採用半導體存儲器,外存是磁帶、光盤。已PC機爲代表的微型計算機迅速普及和廣泛應用

第五階段

1991~現在,特大規模集成和巨大規模集成電路

摩爾定律
芯片晶體管數量每年翻一番,1970以後每18個月翻一番

摩爾定律受制於極限,某天會失效

3.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按照馮諾依曼劃分的邏輯結構,計算機可分爲: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輸入、輸出;以及適配器

a.存儲器

存儲器的功能是存儲數據和程序,可分爲主、輔助存儲器
1)主存儲器

主存儲器又被稱爲主存或內存

現代主存是由大量半導體存儲單元構成,每個單元只能存儲一位二進制信息,單位是1bit,一般是八個存儲單元(8bit)組成一個字節,每個字節都有獨一無二的物理地址,是存儲和讀取的基本單位,若干字節組成一個字(word)每個字包含的位數稱爲計算機的字長:16位2字節/32位4字節/64位8字節

半導體存儲器分爲ROM/RAM
ROM只能讀,用於存放無需改變的程序和標準數據
RAM可讀可寫,用於存放正在運行的程序、處理臨時數據

2)輔助存儲器

外設

b.運算器

完成各種數據的運算和處理,核心算術邏輯單元ALU
和若干寄存器構成的寄存器陣列

加減乘除、移位、比較大小

c.控制器

根據指令對計算機各個部分進行操作控制,協調計算機中各個部件有序進行數據讀出,處理,存儲,檢測,輸入輸出

CPU = 運算器 + 控制器
CPU與主存是計算機核心

d.輸入設備

鍵盤、鼠標

e.輸出設備

顯示器、揚聲器

f.適配器

適配器近些協調低速、高速設備
協調純機械、全電子設備

4.進制

強調,補碼加法,最高位和次高位是否進位,若保持一致,則不溢出,若不一致,則溢出

壓縮BCD,每個數字對應4位
非壓縮:8位

5.嵌入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