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 協程總結

一、協程是什麼

1.簡介

協程並不是 Kotlin 提出來的新概念,其他的一些編程語言,例如:Go、Python 等都可以在語言層面上實現協程,甚至是 Java,也可以通過使用擴展庫來間接地支持協程。

「協程 Coroutines」源自 Simula 和 Modula-2 語言,這個術語早在 1958 年就被 Melvin Edward Conway 發明並用於構建彙編程序,說明協程是一種編程思想,並不侷限於特定的語言。

當我們在瞭解協程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跟線程進程做比較做分析,下面來貼個圖便於理解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Android 開發者的角度去理解它們的關係:

  • 我們所有的代碼都是跑在線程中的,而線程是跑在進程中的。
  • 協程沒有直接和操作系統關聯,但它不是空中樓閣,它也是跑在線程中的,可以是單線程,也可以是多線程。
  • 單線程中的協程總的執行時間並不會比不用協程少。
  • Android 系統上,如果在主線程進行網絡請求,會拋出NetworkOnMainThreadException,對於在主線程上的協程也不例外,這種場景使用協程還是要切線程的。

協程設計的初衷是爲了解決併發問題,讓 「協作式多任務」 實現起來更加方便。

協程就是 Kotlin 提供的一套線程封裝的 API,但並不是說協程就是爲線程而生的。

不過,我們學習 Kotlin 中的協程,一開始確實可以從線程控制的角度來切入。因爲在 Kotlin 中,協程的一個典型的使用場景就是線程控制。就像 Java 中的Executor 和 Android 中的AsyncTask,Kotlin 中的協程也有對 Thread API 的封裝,讓我們可以在寫代碼時,不用關注多線程就能夠很方便地寫出併發操作。

下面的例子是使用協程進行網絡請求獲取用戶信息並顯示到 UI 控件上:

launch({
    val user = api.getUser() // 👈 網絡請求(IO 線程)
    nameTv.text = user.name  // 👈 更新 UI(主線程)
})

這裏只是展示了一個代碼片段,launch並不是一個頂層函數,它必須在一個對象中使用,launch 函數加上實現在 {} 中具體的邏輯,就構成了一個協程。

通常我們做網絡請求,要不就傳一個 callback,要不就是在 IO 線程裏進行阻塞式的同步調用,而在這段代碼中,上下兩個語句分別工作在兩個線程裏,但寫法上看起來和普通的單線程代碼一樣。

這裏的api.getUser是一個掛起函數,所以能夠保證nameTv.text的正確賦值,這就涉及到了協程中最著名的「非阻塞式掛起」。這個名詞看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後面會講。現在先把這個概念放下,只需要記住協程就是這樣寫的就行了。

這種「用同步的方式寫異步的代碼」看起來很方便吧,那麼我們來看看協程具體好在哪。

2.協程好在哪

前面提到,launch 函數不是頂層函數,是不能直接用的,可以使用下面三種方法來創建協程:

// 方法一,使用 runBlocking 頂層函數
runBlocking {
    getImage(imageId)
}
​
// 方法二,使用 GlobalScope 單例對象
//            👇 可以直接調用 launch 開啓協程
GlobalScope.launch {
    getImage(imageId)
}
​
// 方法三,自行通過 CoroutineContext 創建一個 CoroutineScope 對象
//                                    👇 需要一個類型爲 CoroutineContext 的參數
val coroutineScope = CoroutineScope(context)
coroutineScope.launch {
    getImage(imageId)
}
  • 方法一通常適用於單元測試的場景,而業務開發中不會用到這種方法,因爲它是線程阻塞的。
  • 方法二和使用 runBlocking 的區別在於不會阻塞線程。但在 Android 開發中同樣不推薦這種用法,因爲它的生命週期會和 app 一致,且不能取消(什麼是協程的取消後面會講)。
  • 方法三是比較推薦的使用方法,我們可以通過 context 參數去管理和控制協程的生命週期(這裏的 context 和 Android 裏的不是一個東西,是一個更通用的概念,會有一個 Android 平臺的封裝來配合使用)。

協程最常用的功能是併發,而併發的典型場景就是多線程。可以使用 Dispatchers.IO參數把任務切到 IO 線程執行:

CoroutineScope(Dispatchers.IO).launch {
    ...
}

也可以使用 Dispatchers.Main 參數切換到主線程:

CoroutineScope(Dispatchers.Main).launch{
    ...
}

所以在「協程是什麼」一節中講到的異步請求的例子完整寫出來是這樣的:

CoroutineScope(Dispatchers.Main).launch{   // 在主線程開啓協程
    val user = api.getUser() // IO 線程執行網絡請求
    nameTv.text = user.name  // 主線程更新 UI
}

而通過 Java 實現以上邏輯,我們通常需要這樣寫:

api.getUser(new Callback<Us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success(User user) {
        runOnUi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nameTv.setText(user.name);
            }
        })
    }
    
    @Override
    public void failure(Exception e) {
        ...
    }
});

這種回調式的寫法,打破了代碼的順序結構和完整性,讀起來相當難受。

3.協程具體怎麼用

a.添加依賴

    //依賴協程核心庫
    implementation 'org.jetbrains.kotlinx:kotlinx-coroutines-core:1.3.5'
    //依賴當前平臺所對應的平臺庫
    implementation 'org.jetbrains.kotlinx:kotlinx-coroutines-android:1.3.5'

Kotlin 協程是以官方擴展庫的形式進行支持的。我們所使用的「核心庫」和 「平臺庫」的版本應該保持一致。

  • 核心庫中包含的代碼主要是協程的公共 API 部分。有了這一層公共代碼,才使得協程在各個平臺上的接口得到統一。
  • 平臺庫中包含的代碼主要是協程框架在具體平臺的具體實現方式。因爲多線程在各個平臺的實現方式是有所差異- 的。

b.開始使用

協程最簡單的使用方法,其實在前面章節就已經看到了。我們可以通過一個 launch函數實現線程切換的功能:

CoroutineScope(Dispatchers.IO).launch {
    ...
}

這個 launch 函數,它具體的含義是:我要創建一個新的協程,並在指定的線程上運行它。這個被創建、被運行的所謂「協程」是誰?就是你傳給 launch 的那些代碼,這一段連續代碼叫做一個「協程」。

所以,什麼時候用協程?當你需要切線程或者指定線程的時候。你要在後臺執行任務?切!

launch(Dispatchers.IO) {
    val image = getImage(imageId)
}

然後需要在前臺更新界面?再切!

CoroutineScope(Dispatchers.IO).launch{
    val image = getImage(imageId)
    launch(Dispatch.Main) {
        avatarIv.setImageBitmap(image)
    }
}

好像有點不對勁?這不還是有嵌套嘛。

如果只是使用 launch 函數,協程並不能比線程做更多的事。不過協程中卻有一個很實用的函數:withContext 。這個函數可以切換到指定的線程,並在閉包內的邏輯執行結束之後,自動把線程切回去繼續執行。那麼可以將上面的代碼寫成這樣:

CoroutineScope(Dispatchers.Main).launch {      // 👈 在 UI 線程開始
    val image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 切換到 IO 線程,並在執行完成後切回 UI 線程
        getImage(imageId)                      // 👈 將會運行在 IO 線程
    }
    avatarIv.setImageBitmap(image)             // 👈 回到 UI 線程更新 UI
} 

這種寫法看上去好像和剛纔那種區別不大,但如果你需要頻繁地進行線程切換,這種寫法的優勢就會體現出來。可以參考下面的對比:

// 第一種寫法
CoroutineScope(Dispatchers.IO).launch {
    ...
    launch(Dispachers.Main){
        ...
        launch(Dispachers.IO) {
            ...
            launch(Dispacher.Main) {
                ...
            }
        }
    }
}
​
// 通過第二種寫法來實現相同的邏輯
CoroutineScope(Dispatchers.Main).launch{
    ...
    withContext(Dispachers.IO) {
        ...
    }
    ...
    withContext(Dispachers.IO) {
        ...
    }
    ...
}

由於可以"自動切回來",消除了併發代碼在協作時的嵌套。由於消除了嵌套關係,我們甚至可以把 withContext 放進一個單獨的函數裏面:

launch(Dispachers.Main) {              // 👈 在 UI 線程開始
    val image = getImage(imageId)
    avatarIv.setImageBitmap(image)     // 👈 執行結束後,自動切換回 UI 線程
}
//                               👇
fun getImage(imageId: Int)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

這就是之前說的「用同步的方式寫異步的代碼」了。

不過如果只是這樣寫,編譯器是會報錯的:

fun getImage(imageId: Int)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IDE 報錯 Suspend function'withContext' should be called only from a coroutine or another suspend funcion
}

意思是說,withContext 是一個 suspend函數,它需要在協程或者是另一個 suspend函數中調用。

c.suspend

suspend是 Kotlin 協程最核心的關鍵字,幾乎所有介紹 Kotlin 協程的文章和演講都會提到它。它的中文意思是「暫停」或者「可掛起」。如果你去看一些技術博客或官方文檔的時候,大概可以瞭解到:「代碼執行到 suspend 函數的時候會『掛起』,並且這個『掛起』是非阻塞式的,它不會阻塞你當前的線程。」

上面報錯的代碼,其實只需要在前面加一個suspend 就能夠編譯通過:

suspend fun getImage(imageId: Int)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

suspend具體是什麼,下面介紹。

4.小結

協程是一種編程思想,寫法簡潔,可以通過Dispatchers調度器切換到指定的線程。所有代碼都是運行在線程中的,協程也是。


二、掛起是什麼

1.「掛起」的本質

協程中「掛起」的對象到底是什麼?掛起線程,還是掛起函數?都不對,我們掛起的對象是協程。

launch ,async 或者其他函數創建的協程,在執行到某一個 suspend 函數的時候,這個協程會被「suspend」,也就是被掛起。

那此時又是從哪裏掛起?從當前線程掛起。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協程從正在執行它的線程上脫離。

注意,不是這個協程停下來了!是脫離,當前線程不再管這個協程要去做什麼了。

suspend 是有暫停的意思,但我們在協程中應該理解爲:當線程執行到協程的 suspend 函數的時候,暫時不繼續執行協程代碼了。

我們先讓時間靜止,然後兵分兩路,分別看看這兩個互相脫離的線程和協程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線程:

前面我們提到,掛起會讓協程從正在執行它的線程上脫離,具體到代碼其實是:

協程的代碼塊中,線程執行到了 suspend 函數這裏的時候,就暫時不再執行剩餘的協程代碼,跳出協程的代碼塊。

那線程接下來會做什麼呢?

如果它是一個後臺線程:

  • 要麼無事可做,被系統回收
  • 要麼繼續執行別的後臺任務

跟 Java 線程池裏的線程在工作結束之後是完全一樣的:回收或者再利用。

如果這個線程它是 Android 的主線程,那它接下來就會繼續回去工作:也就是一秒鐘 60 次的界面刷新任務。

協程:

線程的代碼在到達suspend函數的時候被掐斷,接下來協程會從這個suspend 函數開始繼續往下執行,不過是在指定的線程

誰指定的?是 suspend 函數指定的,比如函數內部的 withContext 傳入的Dispatchers.IO所指定的 IO 線程。

Dispatchers 調度器,它可以將協程限制在一個特定的線程執行,或者將它分派到一個線程池,或者讓它不受限制地運行。

常用的Dispatchers ,有以下三種:

  • Dispatchers.Main:Android 中的主線程
  • Dispatchers.IO:針對磁盤和網絡 IO 進行了優化,適合 IO 密集型的任務,比如:讀寫文件,操作數據庫以及網絡請求
  • Dispatchers.Default:適合 CPU 密集型的任務,比如計算

回到我們的協程,它從suspend函數開始脫離啓動它的線程,繼續執行在 Dispatchers所指定的 IO 線程。

緊接着在 suspend 函數執行完成之後,協程爲我們做的最爽的事就來了:會自動幫我們把線程再切回來

這個「切回來」是什麼意思?

我們的協程原本是運行在主線程的,當代碼遇到suspend函數的時候,發生線程切換,根據 Dispatchers 切換到了 IO 線程;

當這個函數執行完畢後,線程又切了回來,「切回來」也就是協程會幫我再 post一個 Runnable,讓我剩下的代碼繼續回到主線程去執行。


ok,我們從線程和協程的兩個角度都分析完成後,終於可以對協程的「掛起」suspend 做一個解釋:

協程在執行到有 suspend 標記的函數的時候,會被 suspend 也就是被掛起,而所謂的被掛起,就是切個線程;

不過區別在於,掛起函數在執行完成之後,協程會重新切回它原先的線程。

再簡單來講,在 Kotlin 中所謂的掛起,就是一個稍後會被自動切回來的線程調度操作。

這個「切回來」的動作,在 Kotlin 裏叫做 resume,恢復。

通過剛纔的分析我們知道:掛起之後是需要恢復。

而恢復這個功能是協程的,如果你不在協程裏面調用,恢復這個功能沒法實現,所以也就回答了這個問題:爲什麼掛起函數必須在協程或者另一個掛起函數裏被調用。

因爲 一個掛起函數要麼在協程裏被調用,要麼在另一個掛起函數裏被調用,所以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地,總是會在一個協程裏被調用的。

當然,要求 suspend 函數只能在協程裏或者另一個 suspend 函數裏被調用,還是爲了要讓協程能夠在 suspend 函數切換線程之後再切回來。

2.怎麼就「掛起」了?

我們瞭解到了什麼是「掛起」後,再接着看看這個「掛起」是怎麼做到的。

先隨便寫一個自定義的 suspend函數:

suspend fun suspendingPrint() {
  println("Thread: ${Thread.currentThread().name}")
}

I/System.out: Thread: main

輸出的結果還是在主線程。

爲什麼沒切換線程?因爲它不知道往哪切,需要我們告訴它。

比如例子中 suspendingGetImage 函數代碼:

//                                               👇
suspend fun suspendingGetImage(id: String)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

我們可以發現不同之處其實在於 withContext函數。

其實通過 withContext源碼可以知道,它本身就是一個掛起函數,它接收一個 Dispatcher參數,依賴這個 Dispatcher 參數的指示,你的協程被掛起,然後切到別的線程。

所以這個 suspend,其實並不是起到把任何把協程掛起,或者說切換線程的作用。

真正掛起協程這件事,是 Kotlin 的協程框架幫我們做的。

所以我們想要自己寫一個掛起函數,僅僅只加上 suspend 關鍵字是不行的,還需要函數內部直接或間接地調用到 Kotlin 協程框架自帶的 suspend 函數纔行。

3.suspend 的意義?

這個 suspend 關鍵字,既然它並不是真正實現掛起,那它的作用是什麼?

它其實是一個提醒。

函數的創建者對函數的使用者的提醒:我是一個耗時函數,我被我的創建者用掛起的方式放在後臺運行,所以請在協程裏調用我。

爲什麼 suspend關鍵字並沒有實際去操作掛起,但 Kotlin 卻把它提供出來?

因爲它本來就不是用來操作掛起的。

掛起的操作 —— 也就是切線程,依賴的是掛起函數裏面的實際代碼,而不是這個關鍵字。

所以這個關鍵字,只是一個提醒。

還記得剛纔我們嘗試自定義掛起函數的方法嗎?

// 👇 redundant suspend modifier
suspend fun suspendingPrint() {
  println("Thread: ${Thread.currentThread().name}")
}

如果你創建一個 suspend 函數但它內部不包含真正的掛起邏輯,編譯器會給你一個提醒:redundant suspend modifier,告訴你這個suspend是多餘的。

因爲你這個函數實質上並沒有發生掛起,那你這個 suspend 關鍵字只有一個效果:就是限制這個函數只能在協程裏被調用,如果在非協程的代碼中調用,就會編譯不通過。

所以,創建一個 suspend 函數,爲了讓它包含真正掛起的邏輯,要在它內部直接或間接調用 Kotlin 自帶的 suspend 函數,你的這個 suspend纔是有意義的。

4.怎麼自定義 suspend 函數?

在瞭解了 suspend 關鍵字的來龍去脈之後,我們就可以進入下一個話題了:怎麼自定義 suspend 函數。

這個「怎麼自定義」其實分爲兩個問題:

  • 什麼時候需要自定義 suspend 函數?
  • 具體該怎麼寫呢?

a.什麼時候需要自定義 suspend 函數

如果你的某個函數比較耗時,也就是要等的操作,那就把它寫成 suspend 函數。這就是原則。

耗時操作一般分爲兩類:I/O 操作和 CPU 計算工作。比如文件的讀寫、網絡交互、圖片的模糊處理,都是耗時的,通通可以把它們寫進 suspend 函數裏。

另外這個「耗時」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這件事本身做起來並不慢,但它需要等待,比如 5 秒鐘之後再做這個操作。這種也是 suspend 函數的應用場景。

a.具體該怎麼寫

給函數加上 suspend 關鍵字,然後在 withContext 把函數的內容包住就可以了。

提到用 withContext是因爲它在掛起函數裏功能最簡單直接:把線程自動切走和切回。

當然並不是只有 withContext 這一個函數來輔助我們實現自定義的 suspend 函數,比如還有一個掛起函數叫 delay,它的作用是等待一段時間後再繼續往下執行代碼。

使用它就可以實現剛纔提到的等待類型的耗時操作:

suspend fun suspendUntilDone() {
  while (!done) {
    delay(5)
  }
}

這些東西,在我們初步使用協程的時候不用立馬接觸,可以先把協程最基本的方法和概念理清楚。

5.小結

這一部分主要講的是掛起,這個掛起對象就是協程,是一段代碼塊。
掛起其實就是切換線程,而協程還可以再幫我們切回來。


三、掛起的非阻塞式是怎麼回事

1.什麼是「非阻塞式掛起」

非阻塞式是相對阻塞式而言的。

線程阻塞很好理解,現實中的例子就是交通堵塞,它的核心有 3 點:

  • 前面有障礙物,你過不去(線程卡了)
  • 需要等障礙物清除後才能過去(耗時任務結束)
  • 除非你繞道而行(切到別的線程)

從語義上理解「非阻塞式掛起」,講的是「非阻塞式」這個是掛起的一個特點,也就是說,協程的掛起,就是非阻塞式的,協程是不講「阻塞式的掛起」的概念的。

我們講「非阻塞式掛起」,其實它有幾個前提:並沒有限定在一個線程裏說這件事,因爲掛起這件事,本來就是涉及到多線程。

阻塞不阻塞,都是針對單線程講的,一旦切了線程,肯定是非阻塞的,你都跑到別的線程了,之前的線程就自由了,可以繼續做別的事情了。

所以「非阻塞式掛起」,其實就是在講協程在掛起的同時切線程這件事情。

2.爲什麼要講非阻塞式掛起

協程只是在寫法上「看起來阻塞」,其實是「非阻塞」的,因爲在協程裏面它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有一個就是幫我們切線程。

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main {
    CoroutineScope(Dispatchers.Main).launch {
        // 👇 耗時操作
        val user = suspendingRequestUser()
        updateView(user)
    }
    
    private suspend fun suspendingRequestUser() : User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api.requestUser()
    }
}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耗時操作和更新 UI 的邏輯像寫單線程一樣放在了一起,只是在外面包了一層協程。

而正是這個協程解決了原來我們單線程寫法會卡線程這件事。

3.協程與線程

在 Kotlin 裏,協程就是基於線程來實現的一種更上層的工具 API,類似於 Java 自帶的 Executor 系列 API 或者 Android 的 Handler 系列 API。

只不過呢,協程它不僅提供了方便的 API,在設計思想上是一個基於線程的上層框架,你可以理解爲新造了一些概念用來幫助你更好地使用這些 API,僅此而已。

就像 ReactiveX 一樣,爲了讓你更好地使用各種操作符 API,新造了 Observable 等概念。

4.小結

這一部分主要講的是非阻塞式掛起,掛起其實是切換線程,就是脫離了原來的線程,原來的線程該幹嘛幹嘛了,所以是非阻塞式掛起。


四、總結

  • 協程就是切線程;
  • 掛起就是可以自動切回來的切線程;
  • 掛起的非阻塞式指的是它能用看起來阻塞的代碼寫出非阻塞的操作,就這麼簡單。

參考:

1,Kotlin 的協程用力瞥一眼 - 學不會協程?很可能因爲你看過的教程都是錯的
2,Kotlin 協程的掛起好神奇好難懂?今天我把它的皮給扒了
3,到底什麼是「非阻塞式」掛起?協程真的更輕量級嗎?
4,Kotlin 協程 的實戰
5,漫畫:什麼是協程?

向大佬們致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