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主題提煉

我將此詩的主題分爲兩個方面分論詳述:

一、《春江花月夜》中自我精神剖析:

張若虛,吳中四傑之一,卒年不詳,一生流傳於世僅兩首詩,其中以《春江花月夜》最爲著名,其實廣爲流傳,代代相誦,現已成爲傳世不衰的詩音中的一個巔峯。

詩人無意間登臨江邊小憩,那是一個春天的晚上,空氣中彌散着不知名的花草香。那彎亮月何方何時升起呢?詩人沒有細想。詩人在江邊暗自踱步,獨身一人時,會想些什麼啊?不待思考,詩人被眼前的景色迷了神,詩情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在想些什麼呢?

——江水、月亮,還有他自己。

“何處春江無月明”是自然的規律,也是詩人對自己的反思疑問,年華虛度,壯志難酬啊,這一句是詩人“漸入佳境”尋得詩情之後的第一次超然過度,有眼前之景的無常、規律再聯想到己身:人類在自然萬物中,終歸不過是極小極小的一粒。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一段是詩人的自問自答,由空間轉向時間的規律的過渡,也是詩人第二次超然入佳境的表現。

二、《春江花月夜》中張若虛“入世情懷”的感知: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是再一次的過渡,詩人由己身想到了“誰人”,在詩情積澱到一個頂峯的時刻,江邊望月的張若虛迸發出了一種“推己及人”的本能情懷,誰人?相思於明月樓?這不難看出,實則是詩人自己,他獨自一人江邊望月的感覺,無人可訴,卻是一個“誰人”替代了。從此便是一發不可收拾:月徘徊、妝鏡臺、卷不去、拂還來。再到“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詩人竟又走出迷境,兀自清醒:月華流照君是詩人的一個請願:願人世間如他這般恣意詩情的人、平凡的人也能共賞此間月華。

詩要結尾了,最後:鴻燕、魚龍、閒潭、春半、江潭、碣石,再一個過渡——“不知沉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張若虛再度迴歸自然,但又超脫於自然。

《春江花月夜》從一個高潮過渡到另一個高潮,在最後將詩人情懷昇華到了一個巔峯,猶如一首絕世名曲奏罷,餘音繞樑、令人回味無窮。

                                2019年3月31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