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在邊緣計算領域的發展和KubeEdge介紹

目錄

什麼是邊緣計算

邊緣的價值

推動邊緣計算的四大主要因素

基於Kubernetes構建邊緣計算平臺

邊緣計算場景下:Kubernetes的優勢

邊緣計算場景下:Kubernetes的挑戰

邊緣計算場景下:Kubernetes的架構選型

基於Kubernetes的開源邊緣計算項目

K3s定位是在邊緣端輕量化的Kubernetes集羣。

Mincrok8s是輕量級的Kubernetes發行版

KubeEdge由華爲開源,2019年3月捐給CNCF基金會

KubeEdge詳解

KubeEdge三個核心理念

雲端的核心組件CloudCore

KubeEdge邊端的核心組件Edgecore

KubeEdge社區參與

Q&A


現在開源邊緣計算正在經歷其業界最具活力的發展階段。如此多的開源平臺,如此多的整合以及如此多的標準化舉措!這顯示了構建更好平臺的強大動力,以便將雲計算帶到邊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Kubernetes現在已經成爲容器編排的事實標準,在雲原生領域大放異彩,能否可以將Kubernetes應用於邊緣計算領域?具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挑戰?

什麼是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是一種在物理上靠近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來融合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的開放平臺。爲終端用戶提供實時、動態和智能的服務計算,邊緣計算會將計算推向更接近用戶的實際現場,這與需要在雲端進行計算的傳統雲計算有着本質的區別,而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帶寬負載、資源浪費、安全隱私保護以及異構多源數據處理上

章魚

這裏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就是章魚,章魚在捕獵時它們動作非常靈巧迅速,腕足之間高度配合,從來不會纏繞和打結。這是因爲章魚的神經元的分佈是40%集中在他的頭部,60%的神經元分佈在他的觸角上,是“多個小腦+一個大腦”的構造,類似於分佈式計算。而邊緣計算也是一種分佈式計算,這種分佈的好處呢,就是大部分重複的,低級的操作,都有觸角來完成,是減輕了中央章魚大腦的功耗,而讓中央大腦只處理一些核心的數據。

隨着5G,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整個網絡設備接入的數量,以及靠近設備端產生的數據會爆發式增長。這就遇到一個問題,如果所有數據處理都放到集中式數據中心,帶寬,實時性,能耗,隱私等等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但採用邊緣計算,就可以就近處理海量數據,大量設備可以實現高效協同工作,諸多問題迎刃而解。

邊緣的價值

因此邊緣計算有着它獨特的價值:

  1. 連接的廣泛性, 因爲他高度分散,能夠覆蓋到用戶的實際現場各個終端。

  2. 數據帶寬的優化,可以將部分業務下沉到數據的產生源頭,這樣大部分的數據並沒有經過骨幹網,這對於整體網絡的帶寬是一個極大的優化,通過本地數據預處理,可以極大減少傳輸帶寬的需求,這裏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CDN,通過就近拉取視頻流,這樣骨幹網絡只有中心站點到CDN站點幾份的數據傳輸。但是每個CDN站點的訪客可能數以萬計或者百萬計。

  3. 邊緣的自治性,整個業務下沉到邊緣,高度分散之後,邊緣跟中心雲的網絡不能很好的保障,這就需要在骨幹網絡質量不能保證的情況下,需要邊緣具備一定的自治性。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終端業務的請求。

  4. 端到端的體驗來說,主要體現的是業務的實時性,因爲大部分的業務請求都在邊緣處理, 整體的業務請求可以縮小到10ms以內。

  5. 最後一點, 因爲實施邊緣計算以後,可以減少大量不必要的敏感數據的跨網傳輸,可以在邊緣做數據的預處理或者匿名化處理,把最敏感的數據處理放在邊緣,這樣可以大大的增強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

推動邊緣計算的四大主要因素

其實邊緣計算這個概念已經出現了很長時間, 那麼爲什麼近幾年會快速發展呢,其中一方面是因爲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5G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一切連接皆有可能。從關鍵因素上來來,主要是4大點:

  1. 低時延,很多新興的業務快速發展,包括自動駕駛,AI,VR等等,這些都對時延有非常苛刻的要求。

  2. 是隨着接入到網絡的設備數量大量增多, 導致數據爆發式增長, 這也是對邊緣計算的一個很大的推動力。

  3. 是隱私安全,像現在人工智能, 以及對應的人臉,指紋識別等,但是這些最原始的指紋或者人臉的隱私信息, 我們不希望在公網傳輸被被人去盜取或者篡改數據,如果用邊緣計算呢, 我們可以避免這種問題。

  4. 最後一點呢, 就是邊緣的業務要具備自治能力,如果跟雲端的網絡請求斷開,或者網絡質量不高的情況下, 邊緣業務要在出現故障時候,自我恢復。

這是推動邊緣計算的四大主要因素。

基於Kubernetes構建邊緣計算平臺

那麼需要什麼框架去構建邊緣計算平臺呢?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現在大火的Kubernetes。

對Kubernetes來說,它的核心功能基本上趨於成熟。現如今Kubernetes已經日益成爲公有云/企業IT系統的基礎設施,不僅大多數新興的雲原生負載是構建在Kubernetes上的,我們還將看到傳統應用和負載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向Kubernetes遷移,人們趨向於使用Kubernetes。而且Kubernetes 在朝着大規模,複雜場景的方向延伸,與AI、大數據、IoT、以及垂直行業等領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近來,越來越多圍繞Kubernetes生態圈的創新,正在這些領域發生着。

與其他的新技術出世的情景類似,目前的邊緣計算也是一片炙熱的景象,多種技術形式出現,大家都在爭奪這個領域。而且邊緣計算的發展空間顯然是無限的,實現的方式也是無限的,多種多樣。這使得靈活性成爲了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如果打算讓下一代服務能夠繼續與傳統IT進行交互操作,兼容傳統IT,就要去邊緣計算技術儘量能夠在任何類型的架構(邊緣、雲或集中式硬件)中部署和擴展,去兼容異構的架構,而這更Kubernetes的設計理念有點類似。

Kubernetes項目源自於Google的borg項目,天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2014年6月開源以來,Kubernetes在衆多廠商和開源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迅速崛起。現在已經基本成爲容器編排的事實標準。而且越來越多的公司和組織加入CNCF,衆多的開源愛好者參與Kubernetes社區開發,現在,Kubernetes已經成爲容器編排領域的事實標準。超過80家廠商都已經提供了經過認證的標準的Kubernetes服務。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公司都在使用Kubernetes的服務。而且圍繞Kubernetes的雲原生版圖也是越來越豐富。

邊緣計算場景下:Kubernetes的優勢

那麼在邊緣計算場景下使用Kubernetes ,具有哪些優勢呢?

這裏首先要從Kubernetes的架構說起。

瞭解Kubernetes的同學對Kubernetes已經很熟悉了,這裏我再簡單介紹一下:

從架構層面,Kubernetes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松耦合的架構。控制層面有:API server,controller-manager,Scheduler,集羣的狀態都存在etcd中,數據面有:kubelet和kube-proxy安裝在每個計算節點,用來管理Pod生命週期和網絡的處理。

它所有的組件都是用過API server來進行訪問的,這樣可以保證數據訪問的過程是可以被鑑權和認證的。同時所有組件之間,沒有耦合關係, 他們都跟API server做交互,只依賴於API server,他的API是聲明式設計的。同時在具體的應用聲明週期的管理過程中呢, 他是通過多個API對象,彼此互不,和組合來實現解耦。

其次由於容器有輕量級、安全性、秒級啓動等優秀的特性,容器天然的輕量化和可移植性,對應用進行容器化封裝,使用容器本身的特性,充分使用build once,run anywhere的優勢,輕量化基礎鏡像,降低資源的佔用,非常適合邊緣計算的場景,這一點邊緣計算的廠家和開發者們都心知肚明。而且鑑於Kubernetes已經成爲雲原生編排的事實標準,因此攜手Kubernetes進入邊緣將很有可能結束邊緣計算當前混沌的狀態,並定義雲端和邊緣統一的應用部署和管理的標準。

最後在邊緣計算場景下,有着大量的異構設備,每種設備都有自己獨特的特徵屬性,我們可以充分利用Kubernetes提供的擴展的API資源:CRD功能,對這些設備進行數據建模,數據抽象,從而進行統一管理。

邊緣計算場景下:Kubernetes的挑戰

但是,Kubernetes不是天生爲邊緣計算而生的, 他是從集中式數據中心的場景裏誕生出來的技術,因此在邊緣計算場景下,Kubernetes也遇到了很多挑戰:

  1. 爲了減輕API server的訪問壓力以及集羣狀態的快速同步,Kubernetes優先使用事件監聽(list-watch)方式而不是輪詢方式來處理。這也是一個很大的亮點。這種情況比較適合於網絡質量較好的數據中心去部署。但是反過來講,這會對邊緣計算場景帶來挑戰。Master和Node通信是通過list watch機制,它沒有辦法在邊緣場景這種受限的網絡下很好的工作,本身list watch實現也是假設的是數據中心的網絡,整體網絡質量相對比較好的情況下。
  2. 另外Kubernetes節點是沒有自治能力的,如何在網絡質量不穩定的情況下,對邊緣節點實現離線自治,這也是個問題。
  3. Kubernetes各個組件其實是比較耗資源的,當然這種組件對資源的佔用,相對於集中式數據中心的資源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邊緣,資源有限的場景下,Kubernetes是很難很好的工作的。一個kubelet啓動大概就佔用上百兆的內存,整個Kubernetes如果附上HA的能力,實際上會佔用相當多的資源。如果你想你的應用跑在一些IOT網關或者設備上,他們可能只有幾百兆的內存,或許一個原生kubelet都跑不起來。
  4. 還有就是,在邊緣計算場景下,它有很多異構的邊緣設備,支持的工業協議也不一樣,那麼這些邊緣設備怎麼管理,怎麼讓邊緣應用通過比較解耦的方式與這些設備交互,這是Kubernetes本身沒有提供的。我們只能充分利用Kubernetes 的CRD資源進行二次抽象。
  5. 還有一個問題是在邊緣計算場景下,應用和節點的監控和報警問題,是在邊端進行數據的監控報警,還是在雲端統一進行收集,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另一個問題,是在Kubernetes的架構選型上,我們到底採用哪種場景和架構。

邊緣計算場景下:Kubernetes的架構選型

Kubernetes的架構選型

第一種是將整個Kubernetes集羣跑在邊緣,第二種是將Kubernetes的控制層面跑在雲端,去管理邊緣的計算節點。

這是很多在Kubernetes構建邊緣計算平臺時候,所面臨的問題。

實際上在Kubernetes IOT EDGE這個working group調查中顯示,兩者比例是30%的人更傾向於把整個Kubernetes集羣跑在邊緣,這種場景更多的是一些近場的邊緣,就是相對來說,靠近邊緣的網絡位置上的這種邊緣計算,要求呢就是計算能力相對要高一點,首先要能夠承載Kubernetes本身組件的運行。

還有70%更多的人,更傾向於這種現場的邊緣計算,這種邊緣是一種更輕量,更極致的邊緣計算追求。在這種情況下, 沒有太多的跨節點的調度,或者應用動態遷移的訴求,很多應用都會跟某個設備做綁定。

基於Kubernetes的開源邊緣計算項目

 

其實現在基於Kubernetes平臺的開源邊緣計算項目已經有很多個了,這裏列出來了三個:

  • K3s:https://github.com/rancher/k3s

  • Microk8s:https://github.com/ubuntu/microk8s

  • KubeEdge:https://github.com/kubeedge/kubeedge

當然還有其他的開源項目,有興趣的大家可以自行查找。

K3s定位是在邊緣端輕量化的Kubernetes集羣。

刪除了Kubernetes一些alpha的feature,專門針對ARM環境進行了發佈,爲了處理Node節點在內網的場景,專門增加tunnel proxy的組件,來傳遞像exec 或者logs這些命令請求。對於Kubernetes的核心代碼邏輯沒有大的改動。

在資源佔用上,已經比原生Kubernetes小了不少。Server在480M,Agent是120M。

由於Server和Agent主要還是通過List-watch來通信,還是很適合於純邊緣側部署一整套Kubernetes集羣,不適合雲邊協同的場景,只能運行在邊緣側。社區這塊,有Rancher開發和管理。

Mincrok8s是輕量級的Kubernetes發行版

Mincrok8s和K3s在應用場景上差不多,比較適合純邊緣的環境,也是缺少雲邊協同的解決方案。支持ARM/Win10/macOS安裝,Kubelet佔用大約80M內存,Master佔用大約600M內存,K3s對Kubernetes的部分核心代碼做了修改,但是Mincrok8s並沒有做修改。

KubeEdge由華爲開源,2019年3月捐給CNCF基金會

同時也是Kubernetes IOT Edge working group的關鍵參考架構之一。

主要是針對邊緣側做了優化:包括邊緣惻節點的離線狀態自治,雲邊消息傳輸默認使用WebSocket。支持雲邊協同,同時支持雲端集羣和邊緣端集羣的管理。

在邊緣側節點Edgecore的內存暫用率大約是70M,同時兼容Kubernetes的核心API功能,現在大約有超過250個貢獻者參與其中。

每個開源項目都有它的側重點,各有優勢,大家在技術選型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場景選擇不同的開源項目。

在這裏主要着重講一下KubeEdge。

KubeEdge詳解

KubeEdge三個核心理念

 

KubeEdge主打三個核心理念,首先是雲邊協同,邊是雲的延伸,用戶的邊可能位於私有網絡,因此需要穿透私有網絡,通過雲來管理私有節點,KubeEdge默認採用WebSocket+消息封裝來實現,這樣只要邊緣網絡能訪問外網情況下,就能實現雙向通信,這就不需要邊端需要一個公網的IP。同時呢,KubeEdge也優化了原生Kubernetes中不必要的一些請求,能夠大幅減少通信壓力,高時延狀態下仍可以工作。

KubeEdge第二個核心理念是,做到節點級的元數據的持久化,比如Pod,ConfigMap等基礎元數據,按照每個節點持久化在他的設備上,邊緣的節點離線之後,它仍可以通過本地持久化的元數據來管理這些應用。熟悉Kubernetes的同學應該知道,當kubelet重啓後, 它首先要向Master做一次list watch獲取全量的數據,然後再進行應用管理工作,如果這時候邊和雲端的網絡斷開,是無法獲得全量的基礎元數據,也不能進行故障恢復。KubeEdge做了元數據的持久化後,可以直接從本地獲得這些元數據,保障故障恢復的能力,保證服務的快速ready。

另外一個理念是極致的輕量化:在大多數邊緣計算場景下,節點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KubeEdge採用的方式是重組kubelet組件,移除了內置了面向於雲廠商的驅動,通過CSI介入,去掉了static Pod,同時支持CRI,支持多種container runtime。在空載時候,內存佔用率很低。

KubeEdge整體架構

這是KubeEdge整體架構,KubeEdge對原生Kubernetes的架構侵入比較小,都是旁路設計。

  • 雲上:主要是通過旁路設計開發的CloudCore組件,邊緣節點的同步和維護是通過CloudCore來維護,CloudCore通過list watch來跟Kubernetes集羣做信息同步。而CloudCore裏面內置的CloudHub模塊和邊端內置的EdgeHub模塊,構建了一個WebSocket消息通道,通過結構化的消息封裝,來同步Kubernetes的基礎元數據,比如Pod,ConfigMap等等。另外CloudCore裏面還包含edgecontroler和devicecontroller模塊,這兩個模塊分別用來管理Kubernetes的元數據以及跟Device相關的CRD資源。

  • 邊端:Edgecore,做到了持久化存儲,edged相當於一個精簡版的kubelet,支持CRI,底層可以對接多種container runtime,deviceTwin和DEventBus主要是做設備的元數據管理以及MQTT協議的訂閱和發佈。主要是跟終端設備通信用。

  • 在終端設備這裏:現實場景裏, 設備終端會有多種多樣的訪問協議,當然比較新興的一些設備可能會直接支持MQTT協議,但是對於一些專用的設備或者工控的領域呢,會有他們專用的協議,KubeEdge呢採用了Mapper的設計,可以將這些專有的設備的協議轉換成MQTT協議,來實現邊緣的應用和雲上的設備數據的同步和管理,當然KubeEdge最新版本還有SyncController,用來負責可靠性消息傳輸的同步問題,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看KubeEdge的源碼。

雲端的核心組件CloudCore

那麼在雲端的核心組件CloudCore,主要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雲端的核心組件CloudCore
  • Edge Controller:主要是來負責邊緣節點元數據的同步和管理,主要是Pod,ConfigMap等應用相關的元數據。

  • Device Controller:是引入來管理邊緣設備的模塊,還有一套對應的CRD的定義,擴展的Kubernetes API,用來管理邊緣設備。

  • CloudHub模塊:上文也簡單講過了,主要是管理與邊緣端EdgeHub的websocket的連接, 下發雲端發來的數據,和上傳邊緣發來數據跟雲端同步。

  • CSI Driver:是爲了實現標準的CSI方案而做的適配器。

  • Admission webhook:主要用來給擴展性API做一些合法性的校驗。

KubeEdge邊端的核心組件Edgecore

KubeEdge邊端的核心組件Edgecore主要由下面幾個模塊組成:

核心組件Edgecore

 

  • EdgeHub:主要是跟雲端交互,它跟雲端的CloudHub是對等的,首先由EdgeHub發起雲端的WebSocket連接。

  • MetaManager:本地持久化數據管理,KubeEdge的離線自治的能力主要是由這個模塊實現的,簡單來說每個Node用到了哪些Pod,哪些ConfigMap,Secret,都會通過MetaManager寫入邊緣本地的持久化數據庫中,現在當前用的SQLite。

  • DeviceTwin和EventBus:主要是設備管理,比如說設備狀態的上報,以及設備控制指令的下發,而EventBus相當於MQTT的一個client。

  • Edged:是一個非常輕量化裁剪過的kubelet,使用了應用生命週期管理中最關鍵的幾個模塊,去掉了雲存儲的驅動。支持CRI接口,適配多個container runtime。

整體KubeEdge比較適合於雲邊協同,邊緣側離線自治,通知對邊緣側資源要求比較苛刻的場景。如果您的場景需求跟這個比較類似, 建議嘗試一下KubeEdge,來管理邊緣集羣。

同時呢,社區也有一些demo案例, 比如KubeEdge控制樹莓派led,或者交通燈等等,可以讓同學們能快速上手,對KubeEdge和邊緣計算有個初步瞭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研究一下。https://github.com/kubeedge/examples

KubeEdge社區參與

KubeEdge在19年6月發佈了1.0版本,現在(2020年3月份)最新版本是1.2.1,支持數據可靠性傳輸,Component API,邊緣節點自動註冊,適配Kubernetes 1.17版本等核心功能,計劃2020年的5月份,我們發佈1.3版本,主要包括kubectl exec/logs的支持,CloudCore的HA,Edgemesh,雲端監控數據收集等功能。也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參與社區開發。

邊緣計算還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Kubernetes在邊緣計算領域還有許多路要走,我相信基於Kubernetes的邊緣計算開源項目也會不斷完善,更好的解決邊緣用戶的需求。

 

Q&A

 

Q:邊緣計算的邊在哪裏?網絡的邊緣到底是指什麼,如何具象化?如何確定邊的位置?邊的位置和應用的關係?所謂的邊與端的區別是什麼?比如說攝像頭算是邊還是端?邊緣網關算是邊還是端?這個概念如何判斷?

A:邊緣計算的邊具體在哪裏,其實沒有很明確的概念,一般主要看你的業務場景。網絡邊緣一般是指靠近客戶現場一側的網絡邊緣,在邊緣計算場景下,應用是部署在邊側,就近計算,一般情況下攝像頭我們可以是認爲是端,但是如果攝像頭自己有計算能力,有網絡接入,能夠部署應用,我們也可以理解是是邊側的計算節點。

Q:雲邊同步怎麼做的?

A:KubeEdge雲邊同步主要通過EdgeHub和CloudHub這兩個模塊構建的WebSocket連接進行Kubernetes資源的同步的,連接請求首先由Edge端發起,一旦WebSocket建立後,雲端就可以向邊緣側傳遞數據。

Q:如何保證雲邊狀態的統一?Docker形式的邊緣應用的優缺點有哪些?

A:KubeEdge最新版支持可靠性消息傳輸。雲端的Kubernetes資源狀態發生變化後,會默認通過WebSocket通道進行下發,如果這時候網絡斷開或者網絡質量不高,會進行重傳。但是這裏爲了防止資源狀態數據的積壓導致內存佔用率過高,Kubeedge充分利用了Kubernetes的去重隊列,對資源數據進行去重處理。

Q:Kubernetes Master,Kubernetes Node,KubeEdge Edge節點三者是什麼關係?在Master上部署CloudCore去管理Edge節點,那Kubernetes Node是否參與其中?是不是說Edge節點只需要跟Master節點上的CloudCore進行通信,不關心Node;Node也只在Kubernetes集羣內通信,不關心Edge?

A:Kubernetes Node和KubeEdge Edge節點沒有本質區別,Kubernetes的Node是由kubelet像API server進行註冊的,而KubeEdge Edge節點是KubeEdge通過雲邊協同機制通過CloudCore進行註冊的。通過kubectl get node看到都是Node,區別在於Edge Node會有專門的標籤。

Q:在Kubernetes中,雲和終端節點如何通訊的,全雙工還是半雙工的?實時還是輪詢的?IPv6和5G是否應用其中?如何連接其中節點的?對於大量節點之間如何規劃網域?是否存在安全問題?如何解決安全隔離問題?

A:Kubernetes中,Master和Node是用過list-watch機制進行通信的,Node上的kubelet啓動後,會首先進行list獲取全量的數據,之後進行watch,只watch變化的數據。對於Kubernetes的容器網絡來說,社區都有比較成熟的CNI插件,Flannel,Calico等等,可以根據自己具體的業務需求來使用不同的網絡插件。如果對於安全隔離要求很高,可以讓Kubernetes跑在VM上,使用VM本身的隔離性。

===》再問:我說的安全問題是,因爲考慮節點之間的自治勢必存在節點互通情況,比如這種場景:我和我家鄰居冰箱都用同一個Cloud服務,會不會出現對方通過節點之間的通訊,hack訪問到我的冰箱。

===》A:這種我覺得應該是稱作爲SaaS服務會比較合適,雖然你和你家鄰居的冰箱感覺是在邊緣側,但是這種應該不屬於邊緣計算場景,而且節點自治和節點互通也沒啥關係。

Q:KubeEdge和EdgeX能結合使用嗎?

A:我個人沒有應用實踐過。KubeEdge是Kubernetes在雲端向邊端的延伸。如果你如果曾經將Kubernetes和EdgeX結合使用過,理論上KubeEdge也是可以的。

Q:完全是KubEedge新手的話,該從哪裏入手呢?

A:https://kubeedge.io/zh/,另外有什麼問題可以在KubeEdge社區裏提issue或者slack裏提問。另外KubeEdge社區每兩週週三下午會有社區例會,相關連接可以查看:https://github.com/kubeedge/kubeedge。

Q:KubeEdge當前應用於哪些商業場景?

A:最典型的是攝像頭類場景,比如汽車保養門店,園區人臉識別入園,車牌識別等等。把AI計算類應用部署在客戶現場一側(比如汽車門店或者園區),直接就進圖像識別。

Q:KubeEdge現在有支持哪些終端直接跑Node?除了前面提到的樹莓派、交通燈。

A: 樹莓派一般是用於開發測試場景。有興趣的可以嘗試一下華爲的atlas開發者套件。一般ARM架構的服務器都可以。

Q:請問KubeEdge實際部署中遇到哪些問題?如何解決的? 現今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A:主要是邊緣場景下,客戶對雲原生,Kubernetes的理解程度不一樣,需要時間。這就跟最開始Kubernetes誕生以後,對傳統觀念是一個衝擊。

Q:KubeEdge對關鍵功能是否有監控?監控方案是如何做的?報警規則分別有哪些?

A:KubEedge 1.3版本計劃提供Metric功能,可以使用開源Prometheus去監控報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