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5年後,你會被人工智能代替嗎?

幾天前,我去一家餐館喫飯,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餐桌上貼着兩個二維碼,一個是某付寶的,還有一個是巨信支付的。當我用完餐後,我掃了一下其中的一個二維碼,然後可以立即結賬,拍拍屁股走人,整個過程完全是自主操作的,大大提升了結賬買單的效率...

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整個過程,在事實上機器已經替代掉“收銀員”的存在了。

當然,你可能會說,收銀員這一職業太沒有技術含量了,替代了又能怎樣呢,面對技術含量更高的職業,機器是無法替代人的。

可事實,真是這樣的麼?

未來,無人駕駛汽車一旦出現,大量司機都將面臨失業;隨着在線聊天機器人的發展和數據積累,最終可能導致客服人員的失業;以及,大量效率工具的出現,也可能讓一部分產品經理和運營失業...

甚至,連像醫生、律師、寫作、策劃等我們人類所認爲的要麼技術含量高、要麼門檻高、要麼需要創意的工作,都有可能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咋聽起來,可能有點感覺像危言聳聽:你會因爲沒有在生活中感知到人工智能的影響,而偏向於認爲它離我們還很遠。但我想提醒的是,正如馬化騰對諾基亞的評價一樣:你什麼都沒有錯,就錯在太老了。

我們會像馬雲對傳統企業的失敗的評論一樣,因爲看不見潮流,而選擇看不起對它的評價,可是等潮流真正走向壯大,我們對此又看不懂,最後因爲跟不上而被潮流所拋棄、被社會所淘汰。

所以,要想避免這一厄運的發生,我覺得對於人工智能,一定要有高度的重視,要去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它會帶來什麼影響、受到影響的人會面臨什麼....


01.人工智能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吳軍在《人工智能》一書中,爲這波人工智能的發展作出了甚爲詳盡的解讀,簡而言之,關於人工智能的研究,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被稱爲“仿生派”,即先去了解人類是如何產生智能的,然後試圖讓機器按照人的思路去做,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爲“機器必須要像人一樣才能獲得智能”。(通俗點說,科學家們所認爲的機器智能,應該是像《西部世界》裏的機器人一樣高度智能)

藍鵝,這個方向的努力最終受阻,除了做出幾個能摘香蕉的簡單玩具機器人之外,再也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於是,科學界對於“人工智能”的研究進入到了下一階段,開始了一個空中迴轉180度大轉彎--他們不再試圖讓機器如人般思考,而是迴歸到一個樸素的常識--機器可通過擁有遠超過人類的數據存儲和計算能力,由量變產生質變,從而達到智能。

爲了便於大家理解,我想舉個栗子:對於下棋而言,以往的“仿生派”認爲,需要先讓機器擁有像人類一樣的思考方式和能力,機器才能學會下棋;而在另外一種思路下,通過數據和統計學驅動,便可以將人類給打敗。

只需要通過遍歷一下迄今爲止人類所有高手下過的棋局,然後基於某個特定的局面和已有的海量的數據存儲,通過數據模型和算法,計算出當前情況下勝率最高的一手即可大概率獲勝。

它把下棋變成了一個冰冷的計算問題,而不再是智能、心理和複雜思考間的博弈。

無論是以前IBM的深藍,還是現在戰勝李世石的Google AlphaGo,乃至當前高速發展的無人駕駛等領域,其背後的核心思想都是如此。

這也說明了,現階段的“人工智能”,還不是那種可以凌駕於人類之上的“人工智能”。所以會有很多人會產生一種心理僥倖說:人工智能還遠不能取代人類。

可事實是,雖然當下互聯網、大數據等階段下的“人工智能”,肯定沒辦法超越人類,但它卻已經足夠取代現階段大量人類的工作。


02.人工智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我們在瞭解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史之後,就會了解到現階段的“人工智能”,其實是僞智能。本質而言,就是基於邏輯性,通過天量數據的快速運算來測試可能性,並加以驗證,從中找出最好一種選擇,從而達到所謂的智能。

通過一個故事,你就明白了:

某一天,人類終於遇到了一個科技發展程度遠超自己的外星種族,對方是一個技術驅動的種族,他們的技術能力和已有的運算能力,成百上千倍於人類,以至於人類世界中的一切,在對方眼中,都是自己藉助技術可以輕易實現的,看起來都如此破舊和不值一提。

在如此巨大的差距面前,外星種族認爲人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無意義的,想要毀滅掉人類世界中的一切。

但,人類代表在與對方對話時,顯得執着又頑固。他們堅稱,人類世界中的有些東西,是哪怕科技程度發展遠超人類的外星種族都做不到的。比如:詩歌,尤其是那種可以帶來一種直擊人類心靈的美感的作品。

崇尚以科技爲核心的外星種族被這個觀點激怒了,他們試圖要憑藉科技寫出超越人類偉大詩人——李白的詩歌。爲此,他們開發了計算能力強大到了極致的程序,甚至開始讓程序模仿李白在寫詩前的一切行爲,依靠學習獲得相似的體驗,例如:飲酒、遊山玩水、美色相伴。

在技術的驅動下,外星種族試圖去結構和分解所有這些體驗背後的一切,獲得“偉大的詩”產生背後的特定邏輯。但,最終外星文明痛苦的發現,在技術和算法的推動下,自己雖然已經能夠寫出一些不錯的詩,但它們並未能夠寫出超越李白的詩歌。因爲,很多時候,偉大詩歌的創作,都是非邏輯的。

於是,爲了寫出超越李白的詩,技術驅動下的外星文明想到了另一條理論上可行的路徑——窮舉法。也即,在符合韻律等規則的情況下,把所有可能的字詞組合都窮舉出來。

最終,外星文明成功的完成了這一壯舉——不計其數的詩歌被創作了出來,其中也必定包含了那些能夠超越李白的詩歌。

以上這則小故事,包含了人工智能的本質在裏面。


03.人工智能的影響:80%的人面臨失業

人類社會的進步的背後,是整個世界的效率變得越來越高,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很多傳統的工作在不斷消失。

從火槍的出現,導致了騎士階層的落寞;從滴滴打車的出現,導致人力三輪車、黑車的消失;從電商的興起,到傳統門面店關閉潮導致的導購員的大量下崗.....每一次的科技進步帶來的自動化的提升,都在讓一部分人變成閒人。

創新工場“幕後操作手”汪華說過:如果自動化再進行下去,可能會把人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有用的人,一部分沒用的人。

整個社會變化那麼快。過去一個行業的淘汰是以幾十年爲單位的,所以一代人是慢慢淘汰的。如果這個事情縮短到10年的過程中,被淘汰的人有沒有這個能力和速度再重新自我學習和轉移到新行業,是一個大問題。

他甚至預言說:未來30年後,可能只有20%的人類在工作,80%的人帶着VR的面罩沉醉於虛擬世界裏的生產和消費。

也就是說,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依據自身學習能力的高下,將被分成兩類,一類掌控話語權和世界運作的秩序,而另一類則成爲徹底的失語者。

而吳軍在其《智能時代》中也直言不諱——

“在歷次技術革命中,一個人,一家企業,甚至一個國家,可以選擇的道路只有兩條:要麼加入浪潮,成爲2%的人,要麼觀望徘徊,被淘汰。”

假如真的在機器的幫助下,2%-5%的人主導的生產就已經足以滿足100%的人類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那對很多人來說,這無疑將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機器或許沒有真正超越和奴役人類,卻在不經意間把大量人類變成了“無用”的存在,從而在另一種意義上開始漸漸凌駕於人類之上。

到那時而言,被替代的人類,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04.如何面對人工智能後的世界

當生產力過剩,80%以上的人都不再需要從事現在的工作,那他們怎麼來消磨他們的時間呢?

當很多人開始無所事事之後,他們必定會尋找新的證明自己存在感和生命意義的方式方法,一個可能的結果就是通過不斷的學習,來不斷的豐富自己的認知,以及獲得認可,甚至謀求成爲金字塔尖上的20%的人。

或者,也有人會選擇娛樂自己,自我放縱:反正也不需要自己去工作了,社會給予的溫飽機制應該還是很健全的(不然,可能會導致社會動盪)一部分人索性就通過各種娛樂項目和內容消費,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讓自己變得很享受。

所以,未來“教育”和“泛娛樂”將會變成兩個非常重要的產業。

此外,對於20%的有用的人類階層而言,他們將會追求更加高端的服務期望,不再滿足於現有的食物、美酒,而是需要更加高端的、個性化的製作,這也將帶來喫喝這類機器無法取代的人類必備方面的產業升級。

當然,也有一個可能是,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科技得以快速進步,太空探索變得更加成熟和主流。這時候就會需要那些80%的“閒人”去進行太空探索,開啓人類的新邊疆。

總結開來就是,未來人類時間的填充,大體存在幾種可能——要麼是人們找到了新的集體努力方向,要麼是人們的時間開始被虛擬娛樂等事物大量消費,要麼則是漸漸出現一些新的產業重新解決了人們的就業問題。

AlphaGo戰勝李世石,並在此後又陸續通過網絡戰勝了幾乎人類社會中的所有頂尖棋手。這意味着,機器在“圍棋”這個曾經被認爲是複雜到連機器都難以逾越人類的領域,已經開始全面超越了人類。


未來,每個行業都會有自己的所謂AlphaGo,它會幫助行業裏的最高決策層解決任何所需的信息數據分析、生產製造等工作。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它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技術門檻有多高、有多大可能或者說會在多少時間內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我想你的心裏應該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答案,面對這一無法避免的潮流,你現在能做的事,就是未雨綢繆,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力。

杞人憂天,有時候並非是一個貶義詞!

感謝汽車干擾遙控器 四海電子解碼的支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