糉子.回憶


想起故鄉的端午節,濃濃的鄉思湧上心頭。時光的小船兒,走過門前那條歲月的河,流淌着,流淌着,回憶凝結成了記憶裏不散的溫暖。

村子裏有一條河,那時還很清澈。河中央的青石板上,還能見到浣洗衣服的人,聽到“梆梆”捶打衣服的聲音。清淡的香味兒在水面上飄蕩,蘆葦蕩中的箬葉到了該採的時節了。水裏嬉戲的魚兒們,也聞到了吧。端午節快到了。墨綠的箬葉,散發着淡淡的清香。

教室窗外的樹,鬱鬱蔥蔥。講臺上,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課,引人入勝。從課本上,我們知道了“端午的鴨蛋”的美味,端午的由來。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人們往江中投入糉子等食物,給魚蝦喫,保護屈原不遭腐蝕。此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源遠流長。今天是端午節。

兒時,對端午節的印象 ,是有糉子吃了。這一日的上午,奶奶會早早起來。煮箬葉,泡在盆裏,淘洗糯米。風輕輕飄過牆角,村子裏來來往往的小花貓,小狗啊,鄰家養的雞,來來往往,草垛,田埂,草叢是它們的樂園。五月初五,糉葉飄香。

喫過午飯後,奶奶要開始包糉子了。場院裏,擺上一張小桌子,放一盤蜜棗,絲線若干。風輕輕拂過,陽光時明時暗,看着盤子裏的蜜棗,我不禁嚥了咽口水。奶奶好像看了出來。每到包糉子的時候,奶奶會讓我先喫幾顆蜜棗。看着奶奶將青綠色的箬葉攤在手上,兩三張折成“圓錐形”,用剪刀剪去邊邊角角,舀入糯米,放入一顆甜甜的蜜棗,紮好絲線,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啦。包糉子真是技術活兒,沒有包好,米就會漏。一隻只神采奕奕,精神抖擻的糉子,令人賞心悅目。兒時的我,搬一個小板凳,坐在奶奶身旁,看着她包糉子。午後的時光,靜靜搖曳。糉葉的清香,飄散在空氣中。

時間靜靜流淌,遠處的蘆葦蕩稀疏繁密,一叢叢一簇簇的,像輕盈的羽毛,搖曳着微風。夕陽下的蘆葦,隨風搖曳 ,鏡頭下定格的每一個畫面,美得令人沉醉。靜靜地,夕陽下,迎風而來的金色波浪。聽聽蘆葦叢裏的啾啾鳥鳴,清靈婉轉。一聲鳥鳴,一陣風聲。蘆葦叢裏,迴盪着淡淡的清香。“蒹葭蒼蒼,白露爲霜。”突然,一隻黑色的小狗,快樂地跑在田野裏,歡快的身影漸漸遠去。糉葉飄香。

天色漸晚,鄉村的夜靜悄悄的,左鄰右舍的燈光亮了,蟬鳴在樹間聒噪。鄉間小道兩岸的銀杏樹在黑夜下綠影婆娑,行人零零落落。家裏面,開了燈,屋子裏亮堂堂的。奶奶在竈間忙活。我和爺爺奶奶乘着夜色,喫晚飯。爺爺躺在搖椅上,蒲扇輕輕地搖啊。天空中淡月疏星,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夜色輕柔,靜謐安好。村子裏,家家戶戶還亮着燈。

喫過晚飯,奶奶去竈屋裏架柴燒火,煮糉子。爺爺因爲要起早,早早地睡了。推開那扇木門,讓月光照進來。夜靜靜的,屋子裏氤氳着熱氣。奶奶不時往竈膛裏添柴。竈膛裏,發出“嗶剝嗶剝”的響聲。等着,等着,有點兒困了,不肯去睡。揉揉眼睛,繼續等。總要喫到一個煮熟的糉子纔去睡覺。奶奶在竈間忙活,她的身影是那樣親切。竈膛裏的火燒得很旺。糉葉的清香從鍋中溢出,甜香,清香,散開了。觸動味蕾。奶奶嫺熟地剝開一個糉子給我,我喫完糉子,心滿意足地去睡了。

糉子,是兒時端午,最美味的懷念。蜜棗餡兒的糉子,像鑲嵌了一顆紅寶石,色澤誘人。白糉子,蘸糖喫,香甜可口。濃濃鄉思,藏在糉子裏。

如今,糉子的口味很豐富,琳琅滿目。在我的記憶深處,永遠忘不了兒時的味道,那樣美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