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就是“心”跳 - Athlon超頻手記

       玩的就是“心”跳
                                                                      作者 白瑜

(文中所有圖片,如有需要者請來信索取[email protected])


Athlon雖然早已發佈,聲勢也一直都不小,但遺憾的是我卻一直都沒有見過一臺真正的Athlon系統,雖然無數的評測報告,無論是浮點運算還是3D性能顯然都是對Athlon更爲有利的,但似乎所有攢機的朋友都更願意選擇PIII,所以我每次邂逅Athlon都是在中關村的櫃檯裏……
出於這種對Athlon的仰慕和一直以來對AMD的好感(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在對原來的PII 400算Super pi竟用了五分多鐘而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毅然奔到中關村買了一套Athlon 600+磐英EP-7KXA系統,付過款後,老闆掏出一塊AMD原裝風扇,不等我吱聲,三下五除二就給裝了上去,我暗叫不好,要知道,那風扇可是易上難下的,一旦裝上,若再想除下,一不小心就會……我忙作謙虛狀對老闆說:“我想學學怎麼裝CPU風扇的,麻煩您取下再裝一次。”,“行!”老闆倒是很爽快,但那風扇極是不爽快,什麼工具都用上了還是紋絲不動,最後果然不出我所料,隨着老闆一聲怒吼固定風扇的金屬條粉身碎骨了……老闆一臉晦氣地掏出一個新風扇說“您自己回去裝吧”,正合我意!爲什麼不裝上風扇?只因爲這塊Athlon還擔負着一個重要的使命,這也是我買它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超頻!
 抱着板子和那塊可憐的Athlon興沖沖地回到家,三下五除二搭起了一套主板+電源+CPU+內存條+顯示器+顯卡的最簡設備,短接了Power跳線,自檢聲響過以後“Athlon 600 (6*100)”赫然出現在眼前,進入CMOS逛了一圈,發現這款磐英最新的K7主板確實非常棒,外頻是可以從83MHz到115MHz任意設定的,雖說CPU核心電壓需要在主板上通過DIP開關調節,作爲市場上僅有的幾款能對Athlon進行超頻的主板,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由於沒有加風扇,我大致逛了一圈CMOS後就關閉了電源,前後不超過2分鐘,但是就算這樣當我取下CPU時,那溫度還是讓我膽戰心驚,總算見識到了Athlon的發熱量之大。
 要對Athlon進行超頻,無非有兩條路可走:超外頻或是超倍頻。不可否認,只要主板支持,超外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隨着外頻的提高,整個系統的性能都會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超外頻的最大弱點是其它周邊設備在高外頻下工作的不穩定性,這個弱點可是致命的。我準備走的實際上正是另一條路——超倍頻。超倍頻所面臨的難題是CPU鎖頻,在Athlon 之前,AMD原來的CPU大多是不鎖頻的,但由於定位不同,AMD在Athlon推出後仿效Intel對其進行了鎖頻,這給超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不過很快國外的一些硬件站點紛紛推出了Athlon破鎖方法,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Tom’s Hardware Guide,我這次“心跳”嘗試的所有Athlon改頻資料都來自於這個站點。
 要給Athlon動手術,首先要做的當然是打開它的外殼。一塊封裝的Athlon實際上分爲三部分:最上面是一塊塑料錶殼,也就是貼有AMD標誌的那部分;底下是一塊散熱的金屬板;塑料殼和金屬板中間就是這次手術的主角——帶有Athlon處理器和兩片L2 CACHE的電路板。如圖1所示。
 
圖1 Athlon封裝結構
 在反面散熱的金屬板上共有八根金屬桿,角上的四根是固定金屬板和上面的塑料殼的,而中間的四根通過兩塊彈性金屬片將芯片電路板緊緊的壓在散熱金屬板上。
 首先要打開正面的塑料殼,我使用了一把平口起子,插到金屬板和塑料殼之間,在角上四根金屬桿附近小心地撬動,記得一些資料上說,左下角的那根金屬桿因爲做了特殊處理特別難撬開,果不其然,隨着“啪啪啪”三聲輕響,其它三個角上的金屬桿相繼鬆脫了,左下角的那根金屬桿還是紋絲不動,最後把金屬板和塑料殼都撬得變了形才把這根金屬桿撬松。取下塑料殼後,露出了電路板的反面,兩塊彈性金屬片將芯片電路板壓在金屬板上,取下這兩塊彈性金屬片就可以將芯片電路板和散熱金屬板分開,這一步要輕鬆得多,我用一把小口徑的十字螺絲刀和尖嘴鉗配合,很快就取下了彈性金屬片,小心翼翼地將芯片電路板翻轉過來後,我看到了一幅激動人心的畫面:K7的芯片上赫然刻寫着“K7 700”,而不是理所應當的“K7 600”。我很快意識到,這是Intel也曾經使用過的“降級銷售”的手法,這樣做應該說是芯片生產廠商出於各種各樣考慮的不得已的做法,但不管怎麼樣,感謝AMD送我這樣一份大禮。記得一位AMD高級官員曾經說過:“K7 650、700都可以穩定地工作在800MHz下。”看來是話出有因啊。
 接下來就要正式開始手術了,我的目標是Athlon750!
根據Tom’s Hardware Guide 的資料顯示,Athlon的倍頻決定於三組貼片電阻的排列,這三組貼片電阻分別是R155、R156、R157、R158,R121、R122、R123、R124和R3、R4、R5、R6,它們的位置分別如圖2、圖3、圖4所示。
 
圖2  R155、R156、R157、R158的位置
 
圖3  R121、R122、R123、R124的位置
 
圖4  R3、R4、R5、R6的位置
   
圖5 R155、R156、R157、R158和
R3、R4、R5、R6的組合關係
 
圖6 R121、R122、R123、R124的組合關係
 接下來對照圖5和圖6中這三組貼片電阻在不同頻率下的排列組合方式,確定需要更改的部分,具體說來從600到750也就是需要拆下R155、R158、R4、R121、R122和R124六個電阻,另外焊上R156、R157、R3、R5、R6和R123六個電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種貼片電阻甚至不到米粒的三分之一大小,要用電烙鐵焊談何容易……但是無論如何,爲了750MHz的神話,無論什麼困難都阻擋不了我,藉助專門購得的超小口徑烙鐵頭和彎頭鑷子,我硬是拆下了六個電阻又焊上了六個電阻,一切似乎都很順利,這塊Athlon完成了從600到750的脫胎換骨,但是當我把這塊Athlon 750插到先前的那套最簡系統中時,顯示器竟然沒有亮。懷疑是CPU沒有插好,又試了幾次顯示器還是沒有反應,沒有自檢聲CPU也不熱,我當時腿就軟了,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這塊價值近兩千元的CPU在我這兒還沒熱上身呢,不會就此報廢了吧,一定是剛纔操作過程中出了什麼差錯,我又檢查了一遍這三組12個貼片電阻,排列位置絕對沒有錯誤,但是還會有什麼問題呢?難道是……我掏出萬用表,12個電阻挨個測過來,果然發現R156和R157兩個電阻不通,顯然已經被燒燬了,這兩個電阻是最先焊的,剛開始膽子比較小動作也不夠快,很可能就是因爲加熱時間過長導致了這兩個電阻被燒燬,好在我早已準備了大量的這種0603封裝的1K歐姆102貼片電阻,這次動作麻利地換上了兩個新電阻,小心剔去了殘留的焊錫,又檢查了一遍所有其它的電阻,再次插上CPU,開機—— 隨着自檢聲響起,顯示器赫然亮起了“Athlon 750 (7.5*100)”,終於成功了!我一下子從座位上彈了起來,可還沒等我高興完,系統就死了,還是那種典型的超頻失敗的現象,難道Athlon700超不到750?這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的事情啊,猛然間我意識到現在插在CPU插槽中的僅是一塊芯片電路板,我甚至連散熱金屬片都沒有來得及上,更別提風扇了,在這種情況下,以超頻狀態下Athlon的超大發熱量,不死機纔怪呢,想到這一步,我在芯片電路板上的K7芯片和緩存的表面抹上了厚厚一層導熱硅脂並通過彈力金屬片安上了散熱金屬板,至於那塊塑料外殼,考慮到散熱的原因沒有安裝。最後安裝的CPU風扇也一定要選好的,原配的AMD K7專用風扇散熱片倒是夠大,可惜只有一個風扇,於是我換上了一個帶有大功率雙風扇的散熱片,並用導熱硅膠嚴絲縫合地粘到散熱金屬板上。
 一切準備就序以後,插好CPU接上硬盤,開機、自檢、進入WIN98……OK一切正常,運行WCPUID,Athlon 600果然脫胎換骨變成了Athlon 750!接下來是3DMark99的測試,結果CPU 3Dmarks一項竟得了一萬兩千多分,看來3D Now!增強不是浪得虛名的。最後的穩定性測試當然得靠極品飛車4來完成了,幾圈飛車飈下來一摸CPU,溫度才只是溫溫的,這次“芯跳”之旅大功告成。
人說超頻玩的是“芯跳”,我說超頻玩的是“心跳”,尤其當你超的是那種動輒一兩千元的高檔CPU,只記得當我用電烙鐵對着那塊Athlon 600時,想的是“不知道它的芯能不能跳上去,我的心可跳得快不行了。”好在這次我“心跳”之後,Athlon也成功“芯跳”了,其實無論是“心跳”還是“芯跳”,感覺都很刺激,很棒。

(注:該文章已在電腦高手雜誌發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