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整天談ToB,談管理軟件,是不是都忘了“管理”是什麼了?

     我們大家研究企業信息化、數字化,是針對企業的管理,談的多了,時間長了,我們可能都忘了管理是什麼了吧,那麼用必要從“管理”這個本源捋一捋了。

    首先,管理是什麼?

    按照書面定義:“管理是指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實施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等職能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使別人同自己一起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這裏注意其中的關鍵詞:“一定組織”、“協調他人的活動”和“實現既定目標”,“一定組織”和“實現既定目標”好理解,就是組建個公司,去生產某個產品或提供什麼服務來賺取利潤,需要注意的是“協調他人的活動”,這說明管理是一種“行爲”,是“協調動作”,所以,如果你說你做的是“管理軟件”,那麼就要對“協調工作”有作用纔行。

    那麼我們捋一下,注意,我們要區分的是“數據”和“管理”。

 

    當一個人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把他稱作“個體戶”,有沒有數據?有數據,還是要記記賬吧,進的貨,營業流水賬等,對他最方便的是什麼?隨手記的賬本。但有“管理”嗎?沒有,就是自己,不需要協調什麼。

    當一個人忙不過來,有合夥人幫忙,或者就是“夫妻店”,幫助分擔一部分工作,一般是各管一攤,通常合作的人都是比較信任的人,所以這個階段是以“信任代管理”,需要“協調”時,就是幾句話而已,“數據”之間的交接也不大較真,大差不差就行。所以對管理軟件的需求很低,能記賬就行,通常Excel就完全可以滿足。

    當發展壯大後,成爲真正的企業了,攤子鋪得很大了,員工也多了,管理部門也多了,就需要真正的“管理”了,這個階段通常就稱爲“中小微”企業,這種企業在我國數量最多,情況最複雜,因爲在這個階段,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發展規模,企業對管理崗位的設置和職能都有很大差異,比如說一個生產型的企業,可能對客戶的業務,和關鍵的採購等都是老闆一個人管,生產和倉庫等找人管,也可能老闆就管管財務,客戶、採購也安排比較信任和有能力的人去管,也就是說企業管理的“條塊分割”是非常隨意和個性化的,也會經常有職權“收、放”的變化,所以固定模式的標準軟件是很難適應的,因爲用標準的模式,就會“要粗的地方未必粗”、“要細的地方未必細”,某個人可能身兼數職,這些職能之間是不需要管理的,自己記錄一下數據就行。所以目前在中小企業管理中最常見的還是各部門自己用Excel記錄數據,部門之間靠傳遞、共享彼此的Excel來運行,雖然有數據傳遞不安全,操作還是比較麻煩,數據容易產生錯誤等問題,但目前畢竟還是一個簡單、實用的信息化方法,能把ERP這樣的軟件用起來的很少。

    當企業發展到大中型企業,那管理肯定就規範了,該有的部門都有了,該設置的管理崗位都設置了,分工更細,這樣反而對具體管理工作崗位上的人技能的要求實際上反而降低了,工作更加容易專業化、標準化,這就很適合標準的信息化工作了。管理軟件可以做得很細,很龐大,並且當然可以賣的很貴,企業也比較容易接受,說老實話,誰不希望自己的企業管理更細一點呢。

    從2015年開始,大家發現ToB領域是空白,有大量的中小企業還未“信息化”,覺得機會來了,藉着互聯網普及的優勢,把國內的、國外的軟件簡化一下,“雲”包裝一下,價格也降下來,中小企業還不買賬嗎?大企業那麼複雜的情況都能應對,對付中小企業還不是“小菜一碟”,但事實很打臉,經過四五年,大量投資進入,市場反應卻平平,原以爲做好大企業複雜的結構,對小企業就是“降維打擊”,實際錯了,中小企業管理的是比大企業的維度更綜合、更高的,要做好中小企業必須要有全新的思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