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看的書 電影

迷你劇《約翰亞當斯》  還原獨立戰爭

路易·馬勒的《再見,孩子們》和紀錄片《悲哀和憐憫》 關於二戰的法奸

《鍋爐房》華爾街

趙元任:音樂理論史 《語言問題》《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
《現代吳語的研究》翻譯的《愛麗絲夢遊奇境記》,《雜記趙家》

楊步偉(1889年11月25日-1981年)
趙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5日)

用拼音標註漢字讀音不是趙氏發明的(沒那麼晚)。
廣義地說,反切也是一種拼音(聲韻雙拼法),漢代時學的梵語(不是漢人自創)。
要說用羅馬字的拼音,利瑪竇就用了,他的《西字奇蹟》就是四篇用羅馬字標註的文章。
民初反切現代化的時候,首先用的注音字母,後來才用的羅馬字。
注音字母那時標聲調,用的是四角標調法。四角法直接承自傳統讀書的「圈破法」,不過改圈爲圓點而已,俗稱「滿臉麻子」。現在我們用的上標法,俗稱「滿頭帽子」,是伊澤修二《支那語正音發微》(1915)中最早用的,黎錦暉1921年《呈請教育部公佈國音聲調的標準案》中有請趙氏爲北京聲調畫的五線譜。1922年教育部同意在橫排中使用「滿頭帽子」的標調法,豎排還是「滿臉麻子」。1928年教育部正式把「滿臉麻子」從豎排中也淘汰了。
趙氏是國語羅馬字的奠基人(因爲最終方案是集體討論的結果),提出用韻母拼法的變化體現聲調變化的思路。比如「山西 shanshi」,「陝西 shaanshi」。
趙氏發明的是五度標調法(1930),1989年被收入國際音標方案(Chao's tone letters),成爲國際標準。
趙氏對於標調的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他發明了「聲調」這個詞!在此之前只有「四聲」的說法,而沒有聲調。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的標調方法是同伊澤在1915年的一樣,即分別用上標的「▔╱V╲」表示陰陽上去。
民國教育部是用「▔╱V╲•」上標分別表示陰陽上去入,後來取消入聲,用「•」表示輕聲。
但是也不能算伊澤首創,利瑪竇用「▔Λ╲╱V」上標分別表示陰陽上去入。
趙氏的五度標調現在用於國際音標中,就是這種「˥ ˦ ˧˩˨」。因爲不好打,常常用數字表示,如55,35,214,51。
威妥瑪-翟理斯式是用數字1,2,3,4分別表示陰陽上去,但是這個數字的性質跟五度標調是不同的。

辜鴻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