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看的书 电影

迷你剧《约翰亚当斯》  还原独立战争

路易·马勒的《再见,孩子们》和纪录片《悲哀和怜悯》 关于二战的法奸

《锅炉房》华尔街

赵元任:音乐理论史 《语言问题》《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
《现代吴语的研究》翻译的《爱丽丝梦游奇境记》,《杂记赵家》

杨步伟(1889年11月25日-1981年)
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5日)

用拼音标注汉字读音不是赵氏发明的(没那么晚)。
广义地说,反切也是一种拼音(声韵双拼法),汉代时学的梵语(不是汉人自创)。
要说用罗马字的拼音,利玛窦就用了,他的《西字奇迹》就是四篇用罗马字标注的文章。
民初反切现代化的时候,首先用的注音字母,后来才用的罗马字。
注音字母那时标声调,用的是四角标调法。四角法直接承自传统读书的「圈破法」,不过改圈为圆点而已,俗称「满脸麻子」。现在我们用的上标法,俗称「满头帽子」,是伊泽修二《支那语正音发微》(1915)中最早用的,黎锦晖1921年《呈请教育部公布国音声调的标准案》中有请赵氏为北京声调画的五线谱。1922年教育部同意在横排中使用「满头帽子」的标调法,竖排还是「满脸麻子」。1928年教育部正式把「满脸麻子」从竖排中也淘汰了。
赵氏是国语罗马字的奠基人(因为最终方案是集体讨论的结果),提出用韵母拼法的变化体现声调变化的思路。比如「山西 shanshi」,「陕西 shaanshi」。
赵氏发明的是五度标调法(1930),1989年被收入国际音标方案(Chao's tone letters),成为国际标准。
赵氏对于标调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发明了「声调」这个词!在此之前只有「四声」的说法,而没有声调。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标调方法是同伊泽在1915年的一样,即分别用上标的「▔╱V╲」表示阴阳上去。
民国教育部是用「▔╱V╲•」上标分别表示阴阳上去入,后来取消入声,用「•」表示轻声。
但是也不能算伊泽首创,利玛窦用「▔Λ╲╱V」上标分别表示阴阳上去入。
赵氏的五度标调现在用于国际音标中,就是这种「˥ ˦ ˧˩˨」。因为不好打,常常用数字表示,如55,35,214,51。
威妥玛-翟理斯式是用数字1,2,3,4分别表示阴阳上去,但是这个数字的性质跟五度标调是不同的。

辜鸿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