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孩子是我们长期的合作伙伴,不要时刻把自己当家长

这本书的作者金伯利.布雷恩,她是最早提倡“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容易进入一些误区,有的喜欢控制孩子,用命令或威胁的口吻强行让孩子执行自己的指令,有的放任孩子不管,孩有的喜欢贬低和打压孩子,还有的家长喜欢用贿赂和哄骗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孩子长大了可能缺乏责任心,没有规则感和价值感,可能喜欢语言暴力,或者没法正常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和童年时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方法有很大关系。

记得我小时候,我母亲就是一个特别严格说一不二的人,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按照她的要求执行,一点不对就会惹得她大发脾气。于是,我的对策就是很多事情都选择不告诉她。

控制型家长的目的是想掌控孩子的动态,让孩子言听计从,少走弯路,但事实是,这种方法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困扰。童年时期没有培养起来的价值感和归宿感,成年后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能找到。

本书中提倡的“情感引导式教育”,重点是让我们能看见孩子。比如孩子摔倒了,我们不是马上去告诉孩子“不疼不疼,自己爬起来才是勇敢的孩子”,而是理解他的感受,“我知道摔了一定很疼,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避免摔倒呢?”

接受孩子偶尔会犯错,会动作很慢,跟不上家长的节奏,也尊重孩子有一些自己的小情绪,比如会生气,会有挫败感,得不到理解时也会很委屈。

引导孩子关注并接受自己的情绪,才能正视事情本身,下一步才是引导孩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心理和能力上的成长。

作为家长,习惯了权威和高高在上,很难和孩子感同身受,或者即使理解,也不屑或者没有耐心去按孩子的节奏走。

但孩子不是一件物品,如果想在孩子那里获得信任,想要孩子成为自己优秀的作品,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控制、威胁、放任、贿赂,这些都不是捷径,少走的路,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无数倍的代价呈现出来。

孩子需要规则感,需要自信心,需要好的社交习惯,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小浇灌。我们是家长,但不仅仅是家长,大部分时候,我们也是孩子最亲密的玩伴。

职场上,我们要升职,会学着去处理人际关系,把每一步工作做到最佳。生活中,我们要获得知心朋友,会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倾听对方。在养育孩子方面,想要提高效率,同样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把孩子当成合作对象,给予他们需要的理解和引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