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偷着樂,我們好好活

        《沒事偷着樂》是《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電影版,由楊亞洲導演,馮鞏、丁嘉莉等人主演。片中衆多“包袱”喜劇效果拔羣,沒事偷着樂,日子就是這樣找着樂過下去的。捧腹之餘,便藉此機會回憶一下90年代。有時我們以爲貧窮就是難以溫飽,而實際上,更深刻的貧窮是沒有選擇。算來90年代距今已過去三十年之久了,時間如白駒過隙,令人不免望而興嘆。

        那個年代有些人生活體面、物質條件極大豐富。但主要是由相對發達地區(北上廣,改革開放的東南沿海)的部分城鎮居民組成。對更廣大的普通百姓來說,他們對90年代的記憶、真實的經歷,全然不是“體面且小康”,而是另一番模樣。我們現在能上網討論這部電影,不如就從那個時代的網絡開始說起吧。

        1994年,一臺IBM臺式計算機售價2萬元人民幣,其他品牌計算機也要一萬多;同年,全國剛剛正式全面停用糧票,憑票供應的時代宣告結束。1995年CHINANET開通,中國首個BBS“水木清華”上線;同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356.9元/月,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131.5元/月。

        1996年GBNET開始提供商用互聯網服務,7月份全國共11282臺計算機接入互聯網,至1997年10月31日止,互聯網接入主機幾何倍增至29.9萬臺(包含通信、教育、政商在內全部需求),互聯網用戶隨之攀升至62萬,佔總人口12.36億的萬分之四。同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元/月;

        當時《重慶日報》報道:“1994年全國職工平均月工資只有300多元,可見購買這樣一臺電腦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95年6月21日,某市全面實現了BP機全市範圍隨意尋呼,部分居民的BP機逐漸從數字機升級爲漢顯機,這甚至上了當地的晚報新聞。

        本片的受衆,主要是90年代末的市井小民。張大民們是當時社會主體的一個縮影,很多城鎮普通居民經過了窮日子,逐漸搬進了樓房,這就是實打實的時代進步。對90年代的平頭百姓而言,這便是真實生活的寫照,不信你看電視裏的“張大民”。

        你我的日子,好像一下子就有了奔頭。

        那個時代是個天翻地覆的時代。當東南已經能追趕英美的時候,其他地方還在努力喫飽飯。中部水旱,東北下崗,軍改陣痛企改陣痛……劉歡一首《從頭再來》,讓多少人拍着胸膛大聲唱;黃宏一句“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又有多少人除夕夜抱頭痛哭。

        那個時代也是日新月異的時代。加入世貿組織,三峽開工,京九鐵路貫通,香港澳門迴歸……今日的中國GDP位居第二。從1990到2020。三十年間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之快,提升質量之高,令人豎起拇指大呼奇蹟。

        可2020年和1999年已經是天差地別。更何況1990呢?現今的貧困人數,放90年代簡直少得不可想像。今年總理報告提到全國有6億人月收入還不到1000元。換言之,當年至少有6億人的生活,是不如現在的。6億人,可以佔總人口近一半。我們實在沒有資格替大家夥兒說“真沒那麼窮”。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何況是替他人給一個共同經過的時代下結論。

        爲什麼感覺現在文藝作品不如過去好看了?可能是如今生活水平差距過大吧,作者導演難免脫離羣衆,作品裏再難找到普通人的生活氣息了;而且時代在發展,衆口難調。你看你的,我看我的。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成了一座孤島。

        我時常會想,爲什麼懷念90年代?

        那時物質條件相當有限,喫飽喫好,團團圓圓就是福;那時文藝作品也不算多,但大多是藝術家精雕細琢的。下班回去,一部電視大家看,精神世界有共鳴,好像就活得真實,就不會孤獨。

        海子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

        確實如此,物離鄉貴,人離鄉賤。

        可能對懷舊的人來說,90年代就是那個“家鄉”。

        家鄉除了遙遠,什麼都有。



        向那個沒事偷着樂的年代致敬

        2020.07.0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