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卷三 龍韜

王翼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①,以成威神,爲之奈何?”

  太公曰:“凡舉兵帥師,以將爲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時變化,以爲綱紀。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

  武王曰:“請問其目?”

  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潛謀應猝,揆②天消變,總攬計謀,保全民命。

  謀士五人:主圖安危,慮未萌,論行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曆,候風氣,推時日,考符驗,校災異,知人心去就之機。

  地利三人:主三軍行止形勢,利害消息,遠近險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講論異同,行事成敗,簡練兵器,刺舉③非法。

  通糧四人:主度飲食,備蓄積,通糧道,致五穀,令三軍不睏乏。

  奮威四人:主擇材力,掄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

  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詭符印,謬號令,暗忽往來,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難,修溝塹,治壁壘,以備守禦。

  通材三人:主拾遺補過,應偶賓客,議論談語,消患解結。

  權士三人:主行奇譎,設殊異,非人所識,行無窮之(權)[變]。

  耳目七人:主往來,聽言視變,覽四方之士,軍中之情。

  爪牙五人:主揚威武,激勵三軍,使冒難攻銳,無所疑慮。

  羽翼四人:主揚名譽,震遠方,搖動四境,以弱敵心。

  遊士八人:主伺奸候變,開闔④人情,觀敵之意,以爲間諜。

  術士二人:主爲譎詐,依託鬼神,以惑衆心。

  方士二人:主百藥,以治金瘡,以痊萬病。

  法算二人:主計會三軍營壘糧食、財用出入。”

  【註釋】

  ①股肱羽翼:比喻得力的輔佐和幫手。
  ②揆:觀測,揣度。
  ③刺:偵察。舉:檢舉。
  ④開闔:開啓與關閉,此指控制。

論將

  武王問太公曰:“論將之道奈何?”

  太公曰:“將有五材、十過。”

  武王曰:“敢問其目?”

  太公曰:“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所謂十過者: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①者,有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潔而不愛人者,有智而心緩②者,有剛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好利者,可遺③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誑也。廉潔而不愛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緩者,可襲也。剛毅而自用者,可事④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所重也。故置將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兩勝,亦不兩敗。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國,必有破軍殺將。”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心速:指急功近利,草率行事。
  ②心緩:猶豫不決。
  ③遺:賄賂。
  ④事:恭維。

選將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舉兵,簡練①英雄,知士之高下,爲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十五:有賢而不肖者,有溫良而爲盜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有精精而無情者②,有湛湛③而無誠者,有好謀而無決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④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實者,有詭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肅肅而反易人者⑤,有嗃嗃而反靜愨者⑥,有勢虛形劣而出外無所不至、無所不遂者。天下所賤,聖人所貴。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見其際。此士之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徵: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諜,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

  【註釋】

  ①簡練:選拔。
  ②精精:精明強幹。情:才情。
  ③湛湛:忠厚老實。
  ④悾悾:誠懇。
  ⑤肅肅:嚴肅,易,平易。
  ⑥嗃嗃:嚴酷。靜愨:沉靜誠實。

立將

  武王問太公曰:“立將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國有難,君避正殿,召將而詔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今某國不臣,願將軍帥師應之。’將既受命,乃命太史鑽靈龜,卜吉日。齋三日,至太廟,以授斧鉞①。

  君入廟門,西面而立。將入廟門,北面而立。君親操鉞,持首,授將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復操斧,持柄,授將其刃,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勿以三軍爲衆而輕敵,勿以受命爲重而必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衆,勿以辯說爲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則士衆必盡死力。’

  將已受命,拜而報君曰:‘臣聞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臣既受命,專斧鉞之威,臣不敢生還,願君亦垂②一言之命於臣。君不許臣,臣不敢將’君許之,乃辭而行。

  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無有二心。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是故智者爲之謀,勇者爲之鬥,氣厲青雲,疾若馳騖③,兵不接刃,而敵降服。戰勝於外,功立於內。吏遷士賞,百姓歡悅,將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熟,社稷安寧。”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斧鉞:本爲古代軍中的兩種行刑兵器,後成爲指揮軍隊的權力象徵。
  ②垂:降,此指頒佈詔命。
  ③馳騖:奔馳的羣馬。

將威

  武王問太公曰:“將何以爲威?何以爲明?何以爲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將以誅大爲威,以賞小爲明,以罰審①爲禁止而令行。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悅者,賞之。殺貴大,賞貴小。殺及當路②貴重之臣,是刑上極也。賞及牛豎馬洗廄養之徒,是賞下通也。刑上極,賞下通,是將威之所行也。”

  【註釋】

  ①審:周密,慎重。
  ②當路:身居要職。

勵軍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令三軍之衆,攻城爭先登,野戰爭先赴,聞金①聲而怒,聞鼓聲而喜,爲之奈何?”

  太公曰:“將有三武。”

  武王曰:“敢聞其目?”

  太公曰:“將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名曰禮將。將不身服禮,無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塗,將必先下步,名曰力將。將不身服力,無以知士卒之勞苦。軍皆定次,將乃就舍;炊者皆熟,將乃就食;軍不舉火,將亦不舉,名曰止欲將。將不身服止欲,無以知士卒之飢飽。將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飢飽,故三軍之衆,聞鼓聲則喜,聞金聲則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爭先登。白刃始合,士爭先赴。士非好死而樂傷也,爲其將知寒暑飢飽之審,而見勞苦之明也。”

  【註釋】

  ①金:古代金屬樂器。軍中用其作指揮工具,擊之以發出停止進攻的命令。

陰符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三軍猝有緩急,或利或害。吾將以近通遠,從中應外,以給三軍之用。爲之奈何?”

  太公曰:“主與將,有陰符①。凡八等:有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殺將之符,長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長八寸;卻敵報遠之符,長七寸;誓衆堅守之符,長六寸;請糧益兵之符,長五寸;敗軍亡將之符,長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長三寸。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聞者告者皆誅之。八符者,主將祕聞,所以陰通言語,不泄中外相知之術。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陰符:古代進行祕密通信的兵符

陰書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主將欲合兵①,行無窮之變,圖不測之利。其事繁多,符不能明,相去遼遠,言語不通,爲之奈何?”

   太公曰:“諸有陰事大慮,當用書,不用符。主以書遺將,將以書問主。書皆一合而再離,三發而一知。再離者,分書爲三部。三發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參而不知情也。此謂陰書。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合兵:配合作戰。

軍勢

  武王問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勢因於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陳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故至事①不語,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聽也;兵之用者,其狀不足見也。倏而往,忽而來,能獨專而不制者兵也。聞則議,見則圖,知則困,辨則危。故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故爭勝於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設備於已失之後者,非上聖也;智與衆同,非國師也;技與衆同,非國工也。事莫大於必克,用莫大於玄默②,動莫大於不意,謀莫大於不識。

  夫先勝者,先見弱於敵而後戰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聖人徵於天地之動,孰知其紀③。循陰陽之道而從其候,當天地盈縮④,因以爲常。物有生死,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見形而戰,雖衆必敗。

  善戰者,居之不撓,見勝則起,不勝則止。故曰:無恐懼,無猶豫。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

  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後時,反受其殃。故智者從之而不釋,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迅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將,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見而視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無衡敵,對無立國。”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至事:重大的事。
  ②玄默:內藏玄機。
  ③孰:通“熟”。紀:法則,規律。
  ④盈縮:隻日月盈虧、晝夜長短等自然現象。

奇兵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道,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戰者,非能戰於天上,非能戰於地下,其成與敗,皆由神勢。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夫兩陳之間,出甲陳兵,縱卒亂行者,所以爲變也。深草蓊翳①者,所以遁逃也。谿谷險阻者,所以止車御騎也。隘塞山林者,所以以少擊衆也。坳澤窈冥②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無隱者,所以戰勇力也。疾如流矢,擊如發機者,所以破精微③也。詭伏設奇,遠張④誑誘者,所以破軍擒將也。四分五裂者,所以擊圓破方也。因其驚駭者,所以一擊十也。因其勞倦暮舍者,所以十擊百也。奇技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強弩長兵者,所以逾水戰也。長關遠候,暴疾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囂者,所以行奇謀也。大風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後也。僞稱敵使者,所以絕糧道也。謬號令,與敵同服者,所以備走北也。戰必以義者,所以勵衆勝敵也。尊爵重賞者,所以勸用命也。嚴刑罰者,所以進罷怠也。一喜一怒,一予一奪,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調和三軍,制一臣下也。處高敝者,所以警守也。保險阻者,所以爲固也。山林茂穢者,所以默往來也。深溝高壘,積糧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戰攻之策,不可以語敵。不能分移,不可以語奇。不通治亂,不可以語變。

  故曰: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銳。將不智,則三軍大疑。將不明,則三軍大傾。將不精微,則三軍失其機。將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將不強力,則三軍失其職。

  故將者,人之司命⑤。三軍與之俱治,與之俱亂。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蓊翳:草木茂盛。
  ②坳澤:低窪潮溼地。窈冥:陰暗隱蔽。
  ③精微:精心策劃的部署或計謀。
  ④遠張:虛張聲勢。
  ⑤司命:掌握命運。

五音

  武王問太公曰:“律音①之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勝負之決乎?”

  太公曰:“深哉!王之問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徵、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②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也。古者三皇之世,虛無之情,以制剛強。無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其法:以天清靜,無陰雲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③,其來甚微。角聲應管,當以白虎;徵聲應管,當以玄武;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盡不應者,宮也,當以青龍。此五行之符,佐勝之徵,成敗之機也。”

  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敵人驚動則聽之:聞桴④鼓之音者,角也;見火光者,徵也;聞金鐵矛戟之音者,商也;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寂寞無聞者,宮也。此五者,聲色之符也。”

  【註釋】

  ①律音:古代音樂中的十二律和五音。古人以十二隻長短不同的竹管定出使二個標準音,稱爲十二律。十二律又分陰陽,陽律稱六律,陰律稱六呂。五音指下文所說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
  ②五行:古人認爲金、木、水、火、土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物質,稱之爲五行。
  ③有聲應管:律管發出相應的聲音。
  ④桴:鼓槌。

兵徵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未戰先知敵人之強弱,預見勝負之徵,爲之奈何?”

  太公曰:“勝敗之徵,精神先見。明將察之,其效在人。謹候敵人出入進退,察其動靜,言語妖祥,士卒所告。凡三軍悅懌,士卒畏法,敬其將命,相喜以破敵,相陳以勇猛,相賢以威武,此強徵也。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強]敵,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衆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徵也。

  三軍齊整,陳勢以固,深溝高壘,又有大風甚雨之利,三軍無故①,旌旗前指,金鐸之聲揚以清,鼙鼓之聲宛以鳴,此得神明之助,大勝之徵也。行陳不固,旌旗亂而相繞,逆大風甚雨之利,士卒恐懼,氣絕而不屬,戎馬驚奔,兵車折軸,金鐸之聲下以濁,鼙鼓之聲溼如沐,此大敗之徵也。

  凡攻城圍邑,城之氣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氣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氣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氣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氣出而東,城不可攻。城之氣出而復入,城主逃北;城之氣出而覆我軍之上,軍必病②;城之氣出高而無所止,用兵長久。凡攻城圍邑,過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輔。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故:事故,變故。
  ②病:陷入困境。

農器

  武王問太公曰:“天下安定,國家無事。戰攻之具,可無修乎?守禦之備,可無設乎?”

  太公曰:“戰攻守禦之具,盡在於人事:耒耜①者,其行馬蒺藜②也;馬牛車輿者,其營壘蔽櫓③也;鋤耰④之具,其矛戟也;蓑薜簦笠⑤者,其甲冑幹楯也;钁鍤斧鋸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馬,所以轉輸糧用也;雞犬,其伺候也;婦人織紝⑥,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鈸草棘,其戰車騎也;夏耨⑦田疇,其戰步兵也;秋刈⑧禾薪,其糧食儲備也;冬實倉廩,其堅守也;田裏相伍,其約束符信也;裏有吏,官有長,其將帥也;裏有周垣,不得相過,其隊分也;輸粟收芻,其廩庫也;春秋治城郭,修溝渠,其塹壘也。

  故用兵之具,盡在於人事也。善爲國者,取於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闢其田野,究其處所。丈夫治田有畝數,婦人織紝有尺度,是富國強兵之道也。”

  武王曰:“善哉!”

  【註釋】

  ①耒耜:古代用來翻土的農具。
  ②行馬:古代用來阻止敵人車騎的防禦器具,亦稱拒馬。蒺藜:一種形似蒺藜的木製帶刺的防禦器具,用來阻塞道路、設置障礙。

  ③蔽櫓:盾牌之類的遮蔽器具。
  ④耰:古代用來碎土平田的農具。
  ⑤蓑薜:古代的雨衣。
  ⑥紝:織布。
  ⑦耨,鋤草。
  ⑧刈:收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