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孩子還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兒女,
他們通過你出生,卻並非來自於你,
雖然他們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給他們的身體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錮他們的心靈。
因爲他們的心靈居住在明天的房間裏,你不能探訪,甚至在夢中都不行。
你可以努力將自己變得像他們,卻不要設法把他們變得像你,
因爲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停留在昨天。
你是發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神弓手在你無窮之路上瞄準目標,
他用神弓折彎你,好讓他的箭射的又快又遠,
讓你在神弓手掌中的彎折令他愉悅吧,
因爲他既愛那飛着的箭,也愛那堅穩的弓。
                                      ——紀伯倫《論孩子》


        當我們沉浸在不要輕易赴“爬山之約”的梗上時,或許有人已經爲是不是壞孩子開始了論戰,比起《壞孩子》,我們接觸的更多的是關於校園暴力的題材,但是不管是哪一種都會讓我們心生恐懼,暴力、問題的頻頻產生,是教育的問題嗎?或許我們在一個個蛛絲馬跡間下定的結論是如此,這就是它原本的真相嗎?

        類似的例子還是能舉那麼幾個出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與惡的距離》、《少年的你》,熟悉不熟悉的都跟着一起來探討探討可能感興趣的點或橋段。

        《隱祕的角落》中,朱朝陽說他最後悔的事情是給嚴良和普普開了門,一個是他少年時期最好的朋友,一個是他最好朋友的好朋友,按說朋友許久不見會很高興,然而並沒有,朱朝陽還深怕他倆偷東西而專門設計了頭髮機關,而朱朝陽的媽媽有一句話時常出現“孩子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讀書”,甚至於對班主任說出“進入社會再交朋友”,似乎這句話直擊命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阿衍在同學那裏知曉了一種神奇的“魔法”,通過傷害他人/動物來提升成績,成績一直很差的阿衍飽受父親的言語打擊和母親的身心折磨,但是不管怎麼努力都不能讓成績有較大的提升,更別說趕上親戚們的孩子,在親戚面前出醜對她的父母來說是莫大的恥辱,在虐待貓咪之後,阿衍的成績突飛猛進卻也進入了另一個怪圈。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在李曉明這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後,各方受害人家屬與加害人家屬依舊被這場悲劇纏繞着,“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裏我把小孩教壞了。我們家在麪攤後面,小孩喜歡躲在自己房間,那媽媽要管嗎,不是說要給孩子獨立自我成長的空間嗎。說(因爲)他爸爸喝酒,他喝酒也就是在處理街坊鄰居的事情,去爭取大家應有的福利。是我們太自私、太忙,都沒時間跟小孩講話聊天,纔會教出這樣的變態殺人魔嗎?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少年的你》中,年少被母親拋棄的小北,母親長期不在身邊的陳念,在繞不開的校園暴力中相互保護、互相成就,可是那些傷害呀,終究是一道道傷痕,在這場羣體之間的“玩鬧”,沒有一個人會是孤獨的小島。

        我們一直在探討怎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有沒有更優的教育方式,生命不止,探索不停,不過首先還得是“讓你在神弓手掌中的彎折令他愉悅吧,因爲他既愛那飛着的箭,也愛那堅穩的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