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非但沒涼,革新U版本竟燃起來,原來還有TA的功勞?

文章來源:https://www.qbitai.com/2020/06/15377.html

近日,OpenStack非但沒“涼”,還趁勢上新了U版本。

就在剛剛過去的五月,OpenStack社區爆出最新版本發佈,編號21,名叫Ussuri,業界簡稱U版本。

熟悉開源基礎設施發展的朋友或許知曉,如今OpenStack作爲私有云領域的事實標準已經走過了十年的風雨歷程。

而本次U版本的成功發佈更是接收了包括188個不同組織與來自50多個國家在內的1003名開發者超過24000個代碼的更改。

主要涉及持續改進基礎設施層面的可靠性、拓展通用性以支持新興用例以及安全性與數據加密強化等三個核心領域的提升。

據量子位瞭解,在加強核心基礎設施的可靠性方面,Ussuri關鍵針對三個服務組件進行了更新。

例如計算服務Nova已支持單元間的冷遷移與服務器分區大小調整,如此調整後更便於OpenStack雲平臺跨數據中心的延展,方便在雲平臺擴展時管理工作負載。

此外作爲OpenStack與容器網絡之間的橋樑,Kuryr在新版本中增加了針對Ipv6的支持,將容器與Neutron網絡關聯互通。

更重要的是,藉助Octavia及Kolla組件,U版本極大提升了安全性,並改進了項目組件Zun,用來更好支持新興用例。

如今伴隨着AI、邊緣計算以及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快速演進,工作負載的智能化對開源基礎設施組件的智能集成要求不斷提升。

U版本也正是迎着該項需求不斷強化了OpenStack在大規模部署環境下對虛擬機和裸機穩定性的要求。

OpenStack基金會執行董事Jonathan Bryce也表示,隨着Ussuri版本的發佈,社區成功提供了從裸金屬到邊緣應用;從自動化服務器、加速器的部署到負載均衡服務器、容器安全性能的提升等全方位功能。

風口浪尖上的OpenStack,如今究竟該怎麼看?

一路走來回顧OpenStack版本的更新迭代,可以肯定的一點如今OpenStack軟件確實已廣泛部署在包括裸金屬、虛擬機、GPU以及容器等在內的多架構環境中。

甚至有權威機構調研預測,OpenStack市場份額會在三年之後高達77億美元。

但就是這樣一款影響深遠又被廣泛應用的軟件,在去年卻出現了諸多質疑聲音。

源頭起自SUSE宣佈退出OpenStack市場的“大動作”,畢竟在Red Hat被IBM收購之後,SUSE作爲當初最大的獨立開源公司竟然主動不“玩”,細想起來這事兒還有點兒嚴重。

但當被問及針對OpenStack發展態勢的判斷時,浪潮集團副總裁張東表示,過去幾年全球範圍內OpenStack依舊是不斷增長的態勢,只是不同國家的增長速度存在差異。

相對美國市場的增長放緩,國內OpenStack市場無論是份額佔比還是增速都表現得十分可觀。

仔細推測不難發現,其實在國內的私有云市場稍大規模的雲部署中,份額最大的還當屬OpenStack,這一點無論是從用戶認可度還是實操項目中都可得到證實。

更有研究機構拿出預期,在未來的亞太市場中,特別是國內,OpenStack仍會是私有云建設以及可行性技術路線的主流選擇,目前還沒有看到更強勁的取代方向。

畢竟從技術角度來看,大部分操作系統廠商認爲OpenStack場景應該可以類比Linux數據中心基礎軟件,可能後續會是這種持續演變平臺中不可或缺的層面之一。

更重要的一點,OpenStack通過版本的更新,自身也在不斷技術演進。

從傳統對虛擬機的關注到如今不斷向開放基礎設施方向發展,甚至還加入了有關容器的統一管理與調度。

關於容器與OpenStack的相輔相成,在業界其實已經達成了廣泛共識。

對此浪潮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發經理亓開元認爲,OpenStack作爲以資源爲中心的場景基礎設施,而容器Kubernetes作爲以應用爲中心的場景,勢必兩者發展會遵循“技術形態無論如何演進變化,都需要具備一個與資源有關的視角”。

此外從具體需求着眼,目前虛擬化的場景依舊比例龐大,即便是靈活彈性的Kubernetes也至少有一半機率部署在虛擬機上,以此解決底層資源管理、調度以及安全隔離的問題。

如此來看,未來智能基礎設施不僅涉及OpenStack項目,還集成了Kubernetes以及一系列網絡、安全、存儲工具等,希望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Jonathan Bryce認爲,“我們注重開源工具的整合,但並不侷限於OpenStack項目本身,其中還會涉及整個開源環境中相關且重要的開源工具,例如Kubernetes,希望能推動一個更廣泛的開源基礎設施平臺發展。”

“外冷內熱”的OpenStack,爲何與浪潮雲海OS如此“看對眼”?

值得提及的一點,在最新發布的U版本中,國內企業浪潮在代碼交數(Commits)、完成藍圖數(Completed Blueprints)和起草藍圖數(Drafted Blueprints)三項關鍵指標中均位居前列,成爲OpenStack全球範圍內重要的技術推動者之一。

尤其在Nova、Cinder、Neutron、Manila等核心項目中貢獻突出,並同時完成了大量Commit和Bug修復。

浪潮U版本社區貢獻情況

 

掐指一算,親密攜手OpenStack,浪潮從2014年加入基金會以來,也已經走過了六個年頭。

談及多年始終如一堅持OpenStack路線,浪潮方面透露,其實“看上”的不單單是一套拿來即用的軟件,更重要的是軟件背後的設計思想與技術體系。

 

具體來說則是其背後高度靈活的動態插件化機制、單線程多協程的服務框架以及微服務形態的拓展思路等。

不但是全球工程師的集體智慧結晶,更重要的是可以被當作各種分佈式架構的參考甚至用來培養激發next stack。

當然不可否認,OpenStack基金會也確實是一個可以孵化和創造更好項目的平臺。

除了對OpenStack技術前瞻性的肯定外,量子位分析覺得,之所以雲海OS如此緊跟OpenStack的技術創新迭代進程,很重要的一點可能是浪潮自身對計算力的認知積澱。

計算力就是生產力,而智慧計算則代表計算的發展方向,無論是過去針對底層基礎設施的認知還是如今對新基建等熱點的推崇。

“我們認爲智算中心主要基於開放標準、集約高效以及普適普惠三大特徵,而作爲基礎設施系統或者被譽爲中樞神經系統的雲海OS,則是從雲操作系統的角度將三大特徵加以集中體現。”張東總結道。

具體來說,無論是生產算力、聚合算力還是調度算力抑或是釋放算力,很關鍵的一環則是從雲計算的角度在生產聚合的前提下,運用數和智的手段去完成算力的釋放,這纔是以OpenStack爲核心的雲海OS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也可以被稱爲是雲、數、智的融合所在,即云爲基礎設施、技術資源的管理和調度;大數據來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集成、存儲等;再通過AI實現數據的深度挖掘。

“我們認爲未來的數據中心將會轉型爲智算中心,而其中的計算形式必然多樣化,雲海OS作爲智算中心最底層的資源管控核心平臺,符合發展趨勢,更貼近OpenStack本身多種計算框架支撐的內核。”

雲海OS滿足不同應用場景需求

 

從目前比較統一的業界認知來看,2016年就已經達成了“OpenStack on容器”的理念認同。

據瞭解,如今雲海OS幾乎所有基於OpenStack服務控制鏈都是跑在容器中,通過容器來便捷溝通IaaS層面產品,一句話概括,就是通過容器本身的能力達成對整體平臺的效率提升。

“另外一種關係的表述則是K8s on OpenStack,也就是說怎樣通過一種共性的基礎雲平臺來提供容器服務;第三種相對難度較高,要求幾個層面的統一,即統一調度、統一的網絡模型等,本質上是需要與裸機完成通訊;此外在存儲層面也要求實現統一的管理機制與數據共享等,目前還屬於亟待探討並着手解決的階段。”亓開元說。

所以在對容器等新興實例的支撐方面,OpenStack與容器以及雲海OS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量子位得知,雲海OS一直將OpenStack和Kubernetes這兩大社區方向均投入重兵發展。

其中容器產品名爲InCloud K8s,在能力層面會把裸機、虛擬機以及容器的能力加以融會貫通,對外以服務的方式呈現。

“在同時支持虛擬化與容器的基礎上,有的產品既可以提供虛擬化的高安全隔離並滿足多租戶要求,仍具備快速啓動並調度管理的能力,此外針對高性能容器化的嘗試也在不斷運作中。可以肯定的一點,未來虛擬化與容器之間定會走入融合方向。”浪潮雲計算與大數據產品線副總經理劉曉欣認爲。

不久之前的IPF2020,浪潮發佈了雲海OS 5.8版本,聚焦多雲融合和多雲整合能力,同時還可提供雲邊協同的一體化部署方案。

“我們認爲未來在整個基礎設施範疇,幫助用戶去解決基礎設施的管控問題,其中多雲必然是最核心的,所以這也是從整個雲海OS的產品策略和投入方面加大力量創新的關鍵。”

與OpenStack異曲同工,努力構建支撐裸機、容器和虛擬化這樣一個多元形態資源環境纔是重點。

雲海OS“進階”之路

 

從去年9月完成基於OpenStack Rocky版本的全球最大規模單一集羣實踐,直接奠定OpenStack在大規模單一集羣領域科學評估的參考基線過渡到生態建設中,構建雲海實驗室InCloud Lab作爲支撐平臺並持續深耕浪潮“雲圖生態”,不斷通過“雲海服務目錄”的形式完成技術與產品整合……

浪潮雲海OS與OpenStack在創新的技術實踐與兼容幷包的技術理念上不斷相互吸引,早已走出了屬於各自的“OpenStack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