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x---IEEE论文写作

本人系宁波大学逻辑综合实验室在读研究生,专业是集成电路工程。使用Latex已经比较熟练,写下这篇博文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在以后利用Latex写作时方便查找,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的师弟们,以及网上刚刚开始学习Latex的朋友一点浅薄的经验指导,如果您已经熟练使用,仅供参考。
在这里我将会利用自己已经被录取的一篇SCI(ICAL)四区文章作为例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该有的东西都有,相信一般的论文都可以参考里面的代码。
之后在我的专栏会有Latex中数据处理技巧、图片绘制技巧以及CDR绘图软件学习更新,都是本人成长路上积累的干货,希望对大家科研路上有所帮助


-写在前面

关于这篇文章所有的源代码、图片以及参考文献等都可以在我的 Github 网址(点击这里)获得,同时里面也有记录了回复审稿人意见的 Appendix,希望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1. 软件获取

第一部分是给还没有安装Latex的朋友推荐的,这里不做赘述,我将自己当时用到的优秀博文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2. 常用网址推荐(表格、符号)

第二部分主要是给大家推荐一些自己平时经常参考的,用于图片设计以及表格符号的网站,因为博主已经总结的很好了,在这里我直接引用过来,供大家参考。

本文中也会详细叙述,本文所用到的代码可以满足大部分论文的需求

3. 模板学习以及使用

这里将会用自己的代码为大家进行具体的讲解,相信应该会让大家收获不少。

  • Latex模板获取
    当你想要投一篇期刊的时候,你需要先去下载模板,这里有两种方法
    1、到所在期刊网站,一般在作者帮助 --> 资料下载里面;
    2、到Overleaf网站下载,直接搜索你需要的期刊模板即可,无需注册。(传送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Latex写作详解!!!

下载好模板之后,需要相应的Package才能使用相应的命令,这里大家可以直接把这些包都复制过去即可,绝大大部分论文有这些包就够了,可以根据需要增加。

最快的理解方式就是直接去下载好之后自己编译一遍,可以更快理解!

\usepackage{cite}  //用以引用参考文献
\usepackage{amsmath,amssymb,amsfonts}
\usepackage{algorithmic}
\usepackage{graphicx} //插入图片
\usepackage{textcomp}
\usepackage{xcolor}
\usepackage{subfigure} //并列子图
\usepackage{CJK}
\usepackage{indentfirst}
\usepackage{upgreek}
\usepackage{tabu} //表格插入
\usepackage{booktabs}
\usepackage{threeparttable}
\usepackage{tabularx}
\usepackage{multirow} //一般用以设计表格,将所行合并
\usepackage{multicol} //合并多列
\usepackage{arydshln}
\usepackage{makecell}

1. 公式设计

并列公式代码如下

\begin{equation}~\label{eqs_maj:au} //label的作用是在文中可以直接通过\ref{eqs_maj:au}自动生成许好
\left.//作用是于下面的\right\构成大括号,\mathbb{}是花字体,根据需要选择
\begin{split}
& S = \mathbb{M}(\mathbb{M}(n_0, F_i, 0),\mathbb{M}(A, \bar F_i, 0 ), 1) \\
&C_{0} = n_1 \\
&D = \mathbb{M}(n_3, C, 0)\\    
&E = \mathbb{M}(B, C, n_3)\\
& n_0 = \mathbb{M}( \bar n_1, \mathbb{M}(n_2, \bar A, C_1), A )\\
& n_1 = \mathbb{M}(n_2, A, C_1) \\
& n_2 = \mathbb{M}(\mathbb{M}(\bar X, B, 0), \mathbb{M}(X, \bar B, 0 ), 1) \\
& n_3 = \mathbb{M}(F_i, B, 1)
\end{split}
\right\}
\end{equation}

效果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连等公式代码如下

\begin{subequations}\label{ex_S}
\begin{align}
S &= (((B \oplus X) \oplus C_1)F_i) \oplus A \notag \\
  &= \mathbb{X}(\mathbb{M}(\mathbb{X}(\mathbb{X}(B, X, 0), C_{1}, 0), F_{i}, 0), A, 0) \label{eq:S2} \\
  &= \mathbb{X}(\mathbb{M}(\mathbb{X}(B, X, C_1), F_i, 0), A, 0). \label{eq:S1} 
\end{align}
\end{subequations}

效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表格设计
根据代码,同时结合编译后的图片应该比较任意理解:

\begin{table*}[h]
\caption{Comparison Results of the Proposed GPCA versus the Designs Presented in~\cite{2}}\vspace{-3ex}
\centering
\begin{tabularx}{\textwidth}{Xrrrrrrrrr}
\toprule
            \multirow{2}{*}{Designs}& \multicolumn{3}{c}{GPCA~\cite{2}}&\multicolumn{6}{c}{ Ours }\\
            \cmidrule(lr){2-4} \cmidrule(lr){5-10}
            &Area ($\mu m^2$) & Latency & Cells count &Area ($\mu m^2$) & \% &Latency & \% & Cells count &\% \\
            \midrule
            AU &0.68 &4 &682 &0.21 &69.12 &1 &75.00 &217 &68.18 \\
            CU & 0.11&1.5&77&0.05&54.55&1&33.33&44&42.86\\
            GPCA (n=3)&23.35&34&15098&17.06&26.94&25&26.47&10312&31.70\\
            GPCA (n=4)&39.44&51&26698&29.80&24.44&39&23.53&17258&35.36\\
            GPCA (n=5)&59.47&71&42174&46.80&21.30&56&21.13&26094&38.13\\
            %\midrule
            %Average improvement&  &  & & & 39.27\% & &35.89\% && 43.25\% \\
            \bottomrule
\end{tabularx}~\label{tab:result}\vspace{-3ex}
\end{table*}

效果如下

备注:需要的朋友可以去Github上下载后自己编译一遍,实践出真知!我相信对于小白的帮助会很大,因为时间原因,在这里先给大家介绍这么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