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功之前,必須要斷舍離的三樣東西

一個人成功之前,必須要斷舍離的三樣東西

人活一生,誰不想有一番成就呢?

這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也沒有不明不白的失敗。

凡成功者,都是根據自己的長處來確定並堅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善於利用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迴避自己的弱點和短處,然後如願以償地實現了夢想。

成功者在發跡之前,都會“斷舍離”三樣東西。

1

“斷”掉自己的惰性

想必很多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特別懶惰之人,有的是懶惰得不講衛生,有的是懶惰得不喜歡運動,有的則更加糟糕,懶惰得只剩下了一張嘴,不管做什麼,都想別人幫忙。

這樣的人毫無疑問是很多的,他們對自己要求也不高,以爲僅僅就是少做一件事或者少走幾步路、少看一本書而已。

誰曾想日復一日之後,就發生了很大區別,這些每天偷懶的人,正在不知不覺間與別人拉開差距,後來想要奮起直追,卻發現爲時已晚。

曾國藩講:“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功不敏,一處遲則百處懈矣。”

土地荒蕪,便雜草叢生。房屋閒置,便佈滿灰塵。人若懶惰,便一事無成。

成功的人,總是懂得勤奮努力。因爲他們知道,一旦偷懶懈怠,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了安逸,也就錯過了成就事業最好的時機。

《圍城》裏的主人公方鴻漸,出國留學卻不學無術,最後買個假的學位回國。逃避了學習的苦,卻只能在生活和職場處處碰壁。

朱熹曾說:“不奮發,則心日頹靡;不檢束,則心日恣肆。”

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獲得自我提升,就必須要斷掉自己的惰性。

童第周勤奮學習才突破實驗,南仁東殫精竭慮才建成“天眼”,屠呦呦刻苦攻堅才獲得諾獎。

人若懶,諸事皆難;人若勤,萬事皆易。

2

“舍”棄走捷徑的想法

有些人爲了追求快速成功,所以遇事就想走捷徑。但最後卻發現,想走的捷徑並沒有預期的順利,最後反而變成了彎路。

仔細觀察一下履歷會發現,成功的人,從不走捷徑,從不投機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一點一滴,一磚一瓦建設起自己的高樓。

而失敗的人,總是試圖尋找捷徑,遇到困難想方設法跳過這一步,就像建一座大廈,重要環節鬆鬆垮垮,有點風吹草動,就坍塌下來。

錢穆先生說:“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勁。”

錢穆先生聰敏早慧,博聞強記,幼有“神童”之譽。他卻從不以聰明自恃,而是幾十年如一日作讀書筆記,一絲不苟地查抄資料,每日讀書寫作不下十個小時,踏踏實實地鑽研學問。

歷史學家孫國棟先生說過:“錢先生研究、講學、教育、著述兀兀80年未嘗中斷,這番毅力精神曠古所無。而學問成就規模之宏大,實朱子以後一人。”

如果一個人既聰明過人,又肯辛勞付出,既睿智超羣,又捨得下笨功夫,他要是不成功,老天都不答應。

不僅是天資聰穎的人在下笨功夫,如果一個普通人,只要肯下“困勉之功”,不走捷徑,照樣可以取得紮紮實實的成功。

正如曾國藩告誡的:“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3

“離”別自己的絕望情緒

《論語•子罕》中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其言在於告誡世人:往往正是最艱難的歲月,耐心熬過後便可知孰是強者。

總是聽到有人埋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爲什麼有些人從出生到長大,走的每一條路都如此暢通,毫無阻礙;爲什麼有些人從小到大好運從來都沒有光顧過自己,沒有好的家庭,也沒有好看的外表,生活總是令人感到絕望。

其實世界是公平的,我們也遠比想象中的堅強。那些生活中的所有障礙,不過是爲了激發你的堅強,直到你邁過了所有絕望,那麼希望就會立刻展現在你的眼前。

當年,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傳世名言,殊不知,此時的他正面臨着人生中最低谷的一段歲月,然而從這寥寥八字卻絲毫看不出他的困頓之情,反倒是能讀出範公那無懈可擊的強大內心。

不管是哪個時代,處於怎樣的環境,我們也需要面臨各種煩惱和問題,但是否能夠抵抗這場惡戰,重要的並不是我們手上拿了什麼武器,而是我們的內心是否足夠強大。絕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勇氣和激情。

《孫子·九地》中有言:“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那些打不死你的絕望,都終將讓你更堅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