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時間簡史》,似懂非懂也有收穫

文/喬平

史蒂芬•霍金,生於伽利略的忌日,逝於愛因斯坦的誕辰。他一生的研究,都集中在物理和天文學中,其研究成果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如何理解我們的宇宙”。

只可惜,我讀《時間簡史》,真的有一點似懂非懂,新鮮、好奇、懷疑、恐懼,各種感覺都有。那些很專業的名詞,理解很不到位,但書中的暗能量、大爆炸、黑洞、奇點,給我留下的印象還是非常深刻的。

星系、黑洞、蟲洞、粒子、反物質,時間的形狀、空間的曲率、黑洞的質量、宇宙的膨脹,時間的箭頭......這些畫面,都藏在霍金的《時間簡史》裏。

能量是力的源泉,力讓宇宙發生着各種變化,包括時間和空間在內的宇宙萬物,都受質量和能量影響,因此,黑洞中扭曲的時空,甚至被坍縮的世界---奇點產生了,時間和空間不復存在,所有的科學定理統統消失......

以有限的知識儲備不能完全理解霍金的理論,但純真的理論,依然引人入勝,字裏行間感受着來自宇宙深遠而神祕的氣息。那浩瀚無垠,亙綿深遠的盡頭,蘊藏着多少我們無法知道的事物和神奇的景象?

以宇宙觀看世界,跳出令人迷惑的哲學困境,我們對生命、對自身的認知就會多一點,對自身存在的真實感就能多一分,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亦越深。有時候,徹底認識一個問題也就差不多算擁有了問題的答案。相信總有一天我們能夠回答:宇宙是怎麼開始的?

身體坐在輪椅裏,思想傲遊於太空中,他以光速般的思維,推算着人類通往宇宙的未來。上帝提前收走了霍金的身體,卻給了他三根可以敲擊鍵盤的手指和一顆會思考的大腦。

《時間簡史》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拓展科學知識,更可以從霍金的獨特思維、探索精神和人生經歷,引領我們以宇宙觀去看世界。

其實,人類一直都在追問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對偉大和神祕的嚮往,對無限可能的好奇,我們渴望知道爲什麼會有一個宇宙?它是怎樣開始的?它是如何演化成我們看到的蒼天和大地?人類如何起源?我們爲什麼不在那裏,而是在這裏?

蘇東坡《前赤壁賦》中就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意思是說:我們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我們的古人都有這樣的意識了,真是智慧不分古今,不分國度。

也許,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宇宙很遠,所以很少去思考宇宙。但是,宇宙離我們又是那麼近,因爲我們就在其中。

以宇宙觀去看世界,認識時空,思考生命的意義,把我們渺小的、短暫的一段生活過得精彩一些,不是更有意義的事情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