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七段-複利:營造長期的局部壟斷

引言

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怎麼樣能把400萬變成30個億?

是不是很難?但有個叫劉元生的人他就做到了。

他被稱爲A股第一散戶,1988年12月他投資400萬港幣,購買了萬科的原始股,然後一直拿到現在,漲到了將近30個億。算下來,30年的時間,漲幅接近1000倍。

是什麼魔力,創造瞭如此財富奇蹟?
答案是:複利。這也是我們七段的主題。

複利是當代人的必備技能

我需要提醒你,獲得人生的複利對於上一代人來說是幸運的,但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它是必備技能。
隨着未來生物科學的發展,人類的壽命超過120歲,可能就是這幾十年內實現的事。當你的一生長達百歲時,你必須依靠金融和房產這種被動收入,你後半生的人生安排都要被鄭重地重新考慮。但大多數人還沒有意識到,要爲此作準備。

所以,複利是你必須下決心攻克的一關。還好,你還有機會早做打算。

複利,是一種計算利息的方法。
除了會計算本金的利息外,新得到的利潤同樣可以產生利息,俗稱“利滾利”、“驢打滾”。
對“複利”描述最生動的是巴菲特的“滾雪球”理論,他是這麼描述的: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

複利的威力有多大呢?假設一張紙的厚度是0.1毫米,把這張紙對摺42次,厚度就達到44萬公里,而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只有38萬公里。聽起來不可思議吧,這就是複利厲害的地方。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複利這個話題,好像什麼都能扯上覆利效應。對自己職業的投資啊,做生意啊,創辦公司啊,包括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啊,這些都能隨着時間,收穫更大的複利效應。

但我認爲傳統意義上,真正靠譜的複利也就兩種,

  • 要麼是資金固定收益的利滾利,比如儲蓄
  • 要麼是不動產的持續增值,就是在正確的區位買房

而很多人忽略了,其他領域的複利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會停,它不是無限複利下去的。

用巴菲特的滾雪球理論來說,其他領域的複利,
有的可能坡道太短,一下就到了山底;
有的可能雪球跑出了軌道,就崩掉了;
還有的可能被石頭擋住,複利不能繼續了。

總而言之,想要在其他領域持續實現複利效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紐約時報》,是全球最好的媒體之一,該是一家好公司吧,但它的持續增長也遇到了問題。
你覺得《紐約時報》和推特,也就是美國的微博,這兩家公司誰更值錢?

這兩家公司都很厲害,都有幾千名員工,都是行業領先的信息渠道。同樣是2012年,《紐約時報》賺了1.33億美元,而推特處於虧損狀態。

雖然《紐約時報》更賺錢,但虧損的推特卻更值錢。2013年,推特上市,市值高達40億美元,是《紐約時報》市值的12倍還多。這是爲什麼呢?

一個企業今天的價值是它以後創造利潤的總和,也就是把未來現金流折算成今天的價值。所以,一家值錢的公司,是人們認爲它未來回報率高的公司。

現在賺不賺錢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如果能夠選擇延遲滿足,可能會有巨大的收穫。就像亞馬遜,前面虧了20年,一旦開始賺錢,就賺得很厲害。

有的企業現在很賺錢,不代表未來也賺錢。比如,《紐約時報》現在雖然賺錢,但整個報紙行業是向下的趨勢,過幾年可能就不賺錢了。而推特當時雖然虧錢,未來卻可能賺大錢。

用壟斷優勢實現複利

那怎麼樣才能克服複利停止的風險呢?硅谷著名投資人彼得·蒂爾的觀點,特別簡單粗暴:壟斷

壟斷的反義詞是完全競爭,我們看一組對比的例子。

航空業算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而網絡搜索則是一個相對壟斷的市場。2012年,美國飛機票價平均178美元,但航空公司從一張機票中只能賺到37美分。
而谷歌作爲網絡搜索的壟斷企業,利潤率卻高達21%,是航空業的100多倍。當年谷歌的市值是所有美國航空公司市值之和的3倍多

對個人而言,什麼叫壟斷呢?

我發現一個好玩兒的事情,不管你覺得自己內心有多麼豐富,你在其他大部分人心目中,可能就是一個標籤。比如,那個特別能聊天的,那個做PPT的傢伙,那個搞投資的,那個賣房子的等等。

其實,這個標籤就是你獨一無二的價值,意味着你佔據住了一個賽道。別人有相關的需求,也許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你。

所以說,你在一個公司裏面地位是否牢靠,不取決於你有多厲害,或者是有多麼勤奮,而是取決於你是不是佔據了一個心智,是不是“不可或缺”。這就是個人意義的“壟斷”。

延遲滿足與持續學習

複利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在行動上,絕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理解“時間”這個概念。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美國軍隊縮編,軍人要麼選擇一次性拿到退休金,要麼選擇有保障的、分期的年金支付。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

很多人選擇一次性拿走,折扣率是多少呢?他們只拿走了“年金支付現值”的 40%。
《對賭》這本書的作者,也是著名的德州撲克冠軍安妮·杜克,她把這種“以犧牲未來自我爲代價,來滿足當前自我”的傾向,稱爲時間貼現。人類很容易爲了眼前的滿足,而放棄長期最佳利益。

你可能說,如果你明白了退休金是怎麼計算的,你就不會犯這種錯誤了。退休金可以推算出來,但我們還要面對時間的另一個敵人,那就是“未來的不確定性”。

我們總說,要是買對一隻增長100倍的股票,十萬變成一千萬,那就“躺贏”了。說起來簡單,做到真不容易,大部分人就是拿不住。

我們總說,要是買對一隻增長100倍的股票,十萬變成一千萬,那就“躺贏”了。說起來簡單,做到真不容易,大部分人就是拿不住。

比如你有幸在亞馬遜1997年剛剛上市的時候,買了它的股票。這20幾年股價漲幅高達38600%,你最初就算只買1萬美元,什麼都不做,現在就變成387萬美元了。看起來是不是很容易?

但實際上在過去20年中,亞馬遜的股價曾有三次跌幅超過50%。最狠的一次跌了多少? 95%!有多少人能承受這種過山車啊,一般人早就要哭死了。

另外一家厲害的公司奈飛,也是超級大牛股,算起來複利效應比亞馬遜還高,它的股價也有四次跌幅超過50%,其中一次超過82%。

再好的雪球,也不是一直向前滾,有時候會倒回來,甚至把人砸死。

就算是我們開始說到的買萬科股票的劉先生,他之所以能夠堅持那麼久不賣,有部分原因是他買的不是標準股票,前20年壓根兒不能賣。人在不確定性面前,要堅持守住時間是很難的。

而真正能延遲滿足的人,本質上是有一種能着眼長期價值的時間觀。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美團的創始人王興,也都很強調“延遲滿足”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這其實就是這些厲害的人的祕密,大部分普通人打折甩賣了自己的未來。那誰是買家呢?就是那些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人

安妮·杜克給出建議是:想要獲得更長遠的利益,就要放棄這種即時的滿足感,通過更準確地理解世界、作出更好的初步決策,然後可以更靈活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那麼,想要收穫人生的複利,我們怎麼才能克服不確定性,做到延遲滿足呢?

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爲:學習,是持續增長與發展的關鍵動力。

一項研究表明,在今天的歐洲和北美,75%以上的超級富豪都是靠對沖基金和知識產權致富的,而憑知識產權致富的人佔據其中的絕大多數。

所以,斯蒂格利茨說,學習能力纔是最重要的稟賦。
我們同樣可以用上面評價公司的思路來思考個人價值。

從財富的角度看,一個人的價值不是他目前的收入,而是他未來能賺的錢的總和。
你需要洞悉時間的機制,用持續學習來構建自己的“壟斷”優勢,致力於獲得長期收益,從而創造複利效應的奇蹟。

小結

七段,複利
我們從更長的時間維度,重新理解了價值。
當代人可能過上百歲人生,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有持續的學習能力,培養自己對長期價值的時間觀,來收穫人生的複利。

思考題

你覺得你在別人的心目中的標籤是什麼?這個標籤將如何讓你的人生產生複利效應?

答:
在不同的時期,都會有不同的標籤 “大神” “學霸” “怪人”“技術宅” 等等 ,每一個標籤都是你對外的一種表現形式。

“內核”的作用式形成標籤的基本功,複利則是不斷的完善,壯大這個標籤,讓他有更大的影響力。

複利,不是簡單的做一件事情而已。而是要在長時間內形成圈子內的壟斷,當想到 某件事的時候就會想到你,不斷的給你創造機會。

複利,是對未來的一種延時滿足,要對未來想的明白。

對於一個程序員 “開源精神”想必都懂的。
那麼什麼要開源?自己辛苦的成果爲什麼要開源?
一切的開源一定有背後的價值,如果開源的內容是免費的,那麼“開源這件事情”就是要付費的

開源的目的
1.如果開源有影響到你的實際利益,就會有所保留
2.如果沒有保留的貢獻技術,很容易被學走,可能該項能力還要加強。
3.開源的過程中,總是要評估投入與產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