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四段-重啓:裝上重啓的精神裝置

引言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假如你在人生巔峯之際,陷入一場徹底把你擊倒的危機,你會作何反應?

1998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陷入萊溫斯基事件。這一醜聞對他帶來了致命的打擊。他不僅要在陪審團面前作證,還不得不發表電視講話向全國民衆道歉。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早就狼狽不堪了,可是克林頓照樣每天正常工作。有一天他和50位國會議員開會,其中一半兒是彈劾他的共和黨人,結果他專注而高效,好像世界上沒有其他任何事情。
當時的財政部長魯賓對此感到很好奇,克林頓爲什麼能夠在身陷風暴的時候,仍然可以集中精力工作?
後來,克林頓告訴魯賓,說他用“精神裝置”幫助自己度過了萊溫斯基事件那段時期。

這個**“精神裝置”**到底是什麼呢?說起來有點兒像電腦的重啓機制,看起來系統快要崩潰了,按一下重啓鍵又復活了。

做到重啓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爲什麼重啓的能力現在這麼重要?

這不只是一種韌性,更是一種當今社會的底層生存能力。

因爲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不確定的世界。
外界的影響、人類的行爲、事件的結果,都是概率性的表現,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並受到其他隨機事件的影響。

在這種環境下,“重啓”幫助我們應對不確定性。
當我們完成一個認知飛輪,需要重啓下一個認知飛輪。在這個控制點上,往往會有兩個挑戰:

  • 第一,捨不得去掉舊的;
  • 第二,無法開始新的。

捨不得去掉舊的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挑戰,人是一種戀舊的動物,很難輕易擺脫過去。

在爲未來作決策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習慣,總是過分關注過去的損失和代價。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指的是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既然這個成本已經沉沒了,你爲什麼還要關注它呢?但是在現實中,你我都很難輕易與往事幹杯。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作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說看電影,付錢後發現電影不好看,你面臨兩種選擇:

  • 第一種,不好看,但忍着看完;
  • 第二種,退場去幹別的事情。

你應該如何選擇呢?這時候你應該假設:如果這張票是免費的,我看還是不看呢?
那你當然應該退場,還能省出時間乾點兒別的更有意義的事,來降低未來的機會成本。而硬撐着看,你還要繼續受罪,時間也浪費了。

理性的決策,告訴我們要放棄沉沒成本,除非放棄所帶來的新問題,造成的成本更高。但是,戀舊本質上其實還是因爲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放棄現有局面後,可以創造更好的東西。

用泰戈爾的一句雞湯來總結戀舊的問題: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

重啓的本質,是既懂得堅持,也懂得什麼時候應該放棄。

無法開始新的

人類不光有“損失厭惡症”,也特別不喜歡不確定性。

但現實中不可能什麼都準備得好好的,很多時候其實是**“只有東風,萬事都缺”**。即使條件不充分,你也要能“扣動行動的扳機”。

所以,我們可以再來看,精神裝置到底有什麼用?
精神裝置其實就是一套大腦免疫系統。它能夠幫助你,對付人天生的對過往損失,和未來不確定性的厭惡。它能夠提醒你駛入理性的軌道,擺脫舊的,勇敢地開始新的,實現重啓。

怎麼練就自己的精神裝置?

先說如何擺脫舊的,我們來看英特爾的CEO安迪·格魯夫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1985年,英特爾公司的內存業務受到日本廠商的巨大沖擊。安迪·格魯夫想退出內存業務,進軍CPU市場。
難題在於,內存業務還掙錢,CPU市場前途不定,說不定也是死路一條。
這時,格魯夫啓動了一個精神裝置,他問公司合夥人摩爾:如果我們倆隱退,新CEO上任,他會怎麼辦?
摩爾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將退出內存業務。
格魯夫說,既然如此,那我們爲什麼不自己就這麼幹呢?

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有一套“精神裝置”,叫“Day 1”。就是說每天都要像創業第一天那樣運營公司。
貝佐斯總結了“Day 1”公司嚴格遵守的四個原則,分別是:

  • 第一, 真正把目光鎖定在顧客身上;
  • 第二, 抵制形式主義;
  • 第三, 積極適應外部趨勢;
  • 第四, 快速作出決策。
    這四個原則可以幫你快速檢測公司狀態,並打消想要休假的念頭。

每個厲害的人,都是一隻人肉的阿爾法狗

我曾經說,每個厲害的人,都是一隻人肉的阿爾法狗。阿爾法狗下每一手棋時,都會根據當前局面從頭思考,找到當前勝率最高的一手棋。

對它而言,每一個決策點都是獨立的。在下棋這件事上,確實是這樣,國際象棋傳奇人物卡斯帕羅夫說,人類因爲情緒波動,對比賽結果的影響高達30%~40%。

擁有“Day 1”這種精神裝置的創業者,他們講起公司願景,介紹起自己的產品的時候,哪怕重複了一千次,再講起來,還是像第一次一樣,充滿了激情。

就像丘吉爾說的,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熱情。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方,就像一隻狗,每天見到主人,都跟第一次見初戀般興奮。這也是一種天賦。

那麼,對於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如何設計自己的“精神裝置”呢?

如何設計自己的“精神裝置”

我總結了兩個“精神裝置”,來幫助你構建自己的“重啓系統”。他們分別是兩個角色,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把自己代入這兩個角色的視角中。

  • 第一個,“外星人”視角。:假設有個外星人,突然飛到地球,接管了你的生活,那麼他一定會冷靜地評估現實,忽視那些讓你糾結的沉沒成本,面對問題,提出理性的解決方案。安迪·格魯夫用的就是外星人視角,這個視角能幫你解決戀舊的問題。

  • 第二個,“阿爾法狗”視角。阿爾法狗會把所有的事實,當作已知條件,然後像一個解題高手一樣,重新配置資源,積極計算,尋求最佳答案。這樣一來,情況是好是壞,條件是否充分,在你看來都是可以計算的數字。理論上,你總能找到當前條件下最好的一手。如果你總是採用這種算法思維,就會變得格外強大。

小結

重啓其實是向你提出了兩點要求:往後看,過往不戀;往前看,不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性
我給了你兩個方法去設置精神裝置,“外星人”視角和“阿爾法狗”視角,希望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啓動精神裝置,代入這兩個角色的視角再去想問題。

思考題

你有沒有遇到過,難以抉擇的兩難處境,可能是要選擇哪個城市讀書、工作,可能是情感問題,也可能是職業機會的選擇等等。你當時是怎麼作選擇的?如果現在讓你回到那個時刻,你又會如何選擇?

答:重啓的本質是:是既懂得堅持,也懂得什麼時候應該放棄。
大白話就是如何才能不糾結。
“一個人務必面向未來,想着要着手做的事情;但這並不容易做到。一個人的過去是一種日益加重的負擔”
工作,情感,職業帶來的兩難。
現如今周圍的人都有一個共識

  • 1“都想去做點小生意,死工資永遠不夠花”,都在考慮是做生意,還是選擇穩定的死工資。
  • 2”要不就是當前工作的環境沒有個人時間,想換個工作環境,但是不知道換成什麼“

但是都沒有走出最後的一步,爲什麼呢,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性,放不下過去,或者當下。

當你去做一件事情的,一定要問問自己,你爲什麼去做,你做好堅持的準備了嗎?
比如,我不想去做給別人打工的程序員了,我要去創業。
你要問問自己,能放棄以前的規律的生活節奏,額外的愛好時間,重要的是,你到底是爲了什麼纔去堅持的。
一定要深刻的理解和懂得堅持的原因,否則,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放棄了,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經常的動搖,經常會有退出,放棄的念頭。

“只有東風,萬事都缺”,憑藉的是說走就走的熱血,是青春的燃燒。

四段,就是要有自我調節的能力。說起來有點兒像電腦的重啓機制,看起來系統快要崩潰了,按一下重啓鍵又復活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