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biome:首個地球微生物“社會關係”網絡在浙大繪製!

      單個微生物看不見、摸不着,但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微生物的功能絕非“分解者”這麼簡單,影響到溫室氣體的、綠色生產的、人體健康的方方面面,其羣落組成和功能具有極高的複雜性。

如何更好認識微生物的特性,過去科研人員常常在微觀尺度挖掘其具體特性,但有時如同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局部。就像人類社會,光是知道一個人叫什麼名字,是無法瞭解人類社會的全貌,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更好描述。

近日,浙江大學徐建明教授團隊通過分析地球微生物組計劃(Earth Microbiome Project)大數據,構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網絡,通過對其“社會關係”的分析,首次揭示了地球多種環境中微生物組間的互聯模式。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微生物領域頂級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馬斌研究員爲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徐建明教授爲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爲第一和通訊作者單位。

地球微生物組共存網絡 (a) 及不同環境中的亞網絡 (b)

 

用大數據“篩出”微生物之間的交互作用

食物網通過捕食和被捕食關係建立起來的生物相互作用網,類似地,在微生物羣落中,不同微生物間存在着共生、寄生、捕食和競爭等相互作用形式。

釐清不同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的複雜交互作用關係,具有兩大挑戰。一是超過95%的微生物無法人工培養,進而無法通過實驗法一一甄別;二是上萬種微生物之間存在幾億對相互關係,面對這樣的海量數據根本無法通過傳統的實驗開展研究。

與此同時採用統一採樣、測序、分析的全球最大標準化環境微生物組數據庫的建立,爲中外科學家研究確定了豐富的數據資源。

 浙大科研人員通過構建微生物生態網絡算法建立一個“篩子”,篩出微生物之間的交互作用。科研人員從大數據中找到微生物之間的規律,並通過這種規律構建起一套統計模型進而篩出相互規律。

由此,徐建明團隊通過綜合分析全球多種生存環境(土壤、植物、動物、水體等)中的微生物組數據,構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網絡。“通過這張網絡,我們對微生物的關係能夠更看清,爲進一步理解運行機制提供了前提。”

 

沒有微生物 “社會”是一座孤島

 

隨着同一個生態系統內微生物關係的明確,浙大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跨界的互聯表徵。他們發現相同關係越多,連線越粗,也意味着有共同的相互作用。這就反應出不同生態系統之間,微生物關係與交往。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要從系統角度認識事物,加深了對地球微生物重要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徐建明介紹,整體社會關係網絡的相似性,反應潛在的交流的強度。土壤和淡水的關係,比土壤和鹹水的關係要大。這很大程度上在於水的循環作用和影響程度。

地球微生物組中不同生境中的微生物組都有緊密聯繫,並可依據關聯特徵可劃分爲不同的子網絡。根據子網絡間的相似性,可進一步將子網絡分成兩組。值得注意的是,土壤微生物組與動物表面、動物腸道和淡水微生物組有密切關係,而植物、動物體表的微生物是連接兩組子網絡的橋樑。

馬斌說,所有的微生物是相互關聯的,不能割裂開來去理解。例如要知道腸道微生物組,其實也要研究環境對其的影響。“如果只是從微生物羣落組成的角度進行研究,有時候常常不能真正認識微生物組運行的內在機制。”

 

地球微生物組的互聯特徵

合作者包括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Jack A. Gilbert教授和Rob Knight教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研究員Janet K. Jansson、比利時魯汶大學Karoline Faust教授等。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項目(41721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

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20-00857-2

新聞原文(浙大發布):https://mp.weixin.qq.com/s/713C2Xj3k8qNlaxHCfO2ow

猜你喜歡

10000+:菌羣分析 寶寶與貓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發Nature Cell專刊 腸道指揮大腦

系列教程:微生物組入門 Biostar 微生物組  宏基因組

專業技能:學術圖表 高分文章 生信寶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讀懂:宏基因組 寄生蟲益處 進化樹

必備技能:提問 搜索  Endnote

文獻閱讀 熱心腸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擴增子分析:圖表解讀 分析流程 統計繪圖

16S功能預測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線工具:16S預測培養基 生信繪圖

科研經驗:雲筆記  雲協作 公衆號

編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腸道細菌 人體上的生命 生命大躍進  細胞暗戰 人體奧祕  

寫在後面

爲鼓勵讀者交流、快速解決科研困難,我們建立了“宏基因組”專業討論羣,目前己有國內外5000+ 一線科研人員加入。參與討論,獲得專業解答,歡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並掃碼加主編好友帶你入羣,務必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職稱/年級”。PI請明示身份,另有海內外微生物相關PI羣供大佬合作交流。技術問題尋求幫助,首先閱讀《如何優雅的提問》學習解決問題思路,仍未解決羣內討論,問題不私聊,幫助同行。

學習16S擴增子、宏基因組科研思路和分析實戰,關注“宏基因組”

點擊閱讀原文,跳轉最新文章目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