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總治不好,怎麼辦

問題描述:

我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工作不是太理想,收入也比較低,我想轉行,做更好的工作,但是這樣就要學很多東西,我就覺得很難,所以一直拖着沒有任何行動,請問我這算不算拖延症,想克服要怎麼辦?   

採銅回答:

採銅老師是「十萬個怎麼辦」知識工程心理分會的,寫過兩本書《精進》和《精進2》。

人生一切難題,知識給你答案,採銅爲你解答。

到底是不是拖延症,這個不好說,因爲“拖延症”這個詞不是一個學術概念,而只是一個網絡上流行的通俗說法。它頂多算一個 “症狀”而不是“病”,如果你覺得自己拖延,你得去思考背後的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的對手不是拖延本身,而是拖延背後的那個“病根”。拖延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個人覺得,大多數時候,是害怕。

害怕什麼呢?害怕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做這件事,害怕自己付出了很多然後一無所獲,害怕做出的東西沒有被他人認可甚至被批評、譏諷,害怕自己一直會困在害怕裏……假如前方的叢林裏隱隱約約潛着一隻老虎,我們當然不敢往前走了,完全可以理解。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練過跨欄,反正我是從來沒跨過欄,因爲中學時代,看着跑道上豎着的那幾個欄,我就是覺得自己跨不過。在邁腿之前,失敗摔倒的慘烈場景就已經在我腦海裏預演了,所以便早早打了退堂鼓:欄多高啊,我一定是跨不過去的,太可怕了!

可關鍵的問題是,就算跨不過去又如何?更大可能是欄倒而不是我倒,欄可是比我輕多了,沒跨過去的最壞結果頂多是被人看到,有點難堪罷了,又如何呢?一個從沒有跨過欄的人,把欄當作一個無法逾越的障礙,而這種障礙,有多少是來自那個欄本身,又有多少是源於自己的內心呢?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萊說:“人們總是同時需要兩種圖景:一幅‘真實的’和一幅‘想象的’。但爲什麼要(給真實和想象分別)加引號呢?因爲沒有一種是完全真實的,也沒有一種是完全想象的。”

從這句話稍微引申一下,也可以想想,當我們在挑戰面前停下時,我們所怕的東西,哪些是真實的障礙,哪些不過是想象出來的。這便是我要給你的第一個建議:區分真實的障礙與想象的障礙

對於面前的障礙重新認識以後,我們會想,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們可以行動起來。陳海賢老師在《了不起的我》這本書裏提到過一個小步子原理,我覺得應用於拖延症也挺合適。如果你覺得你需要完成的工程過於強大,那麼你就先壘一塊磚頭,總可以吧。

有部美劇裏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創作歌手陷入了創作低潮,好久沒有寫歌了,他簽約的音樂公司威脅他要解約,並且找了律師準備打官司。歌手說,你們不要跟我解約,請相信我,我馬上就能再寫一首好歌出來。公司經理說,那好,我相信你,不過你需要在今天晚上十二點之前,發給我這首歌的第一個單詞,就一個單詞。

當時看到這對話的時候我笑了,我想,這經理也是可愛啊,一個單詞,這離創作出整首歌還差得遠吶。但是又一想,也對,一首歌的最初萌芽也許就是一個單詞,比如“天空”,比如“酒杯”,這個詞是一個核心意象,隨後更多的單詞,還有音符都可以從這個意象出發,生衍開來。顯然這位歌手陷入過漫長的拖延,但是拯救他的也許就是某一個突然跳出腦海的單詞。所以,那位經理其實是深諳其中門道的。

當我們把眼前的障礙想得太龐大、太漫長時,我們會害怕、會拖延,但是如果不去想這麼多呢?就是盯着眼前,此時此刻我就邁出一小步,行不行?你一定行。

在時間管理領域,有一個最著名的方法叫“番茄工作法”,意思是用一個番茄形狀的定時器,每次設定25分鐘倒計時,在鈴響之前你就埋頭做事,堅持25分鐘然後休息。很多人實踐了這個簡單的方法,改善了自己的行動力。這個方法說到底也是應用了小步子原理。

這就是我給你的第二個建議,從當下可以做的最小行動開始,不用太在意遠期的結果。

可是,你可能會說,我連當下的行動也做不了,我好像僵住了,不能動彈了,我到底能怎麼辦?那我只能說,沒事,那你就再歇息一下,慢慢積蓄能量。

有一次我和家人去呼倫貝爾大草原旅行。我們體驗了騎馬。我和家人每人騎一匹馬,排成一列,由教練騎着馬引領在前。不知道爲什麼,我騎的那匹馬行走的速度比其他馬都要慢一些,一開始他排在第二,不久後就落在了隊伍的最後。走過一片草地後到了一處淺灘,灘裏的水很淺,大概就半米深,馬隊輕鬆地趟過,繼續前進。可是突然我的馬停了下來,頭往底下一鑽,濺起了一片水花。由於我正緊握着馬脖上的繮繩,所以也被扯得往前倒,差點越過馬頭掉下來。馬可管不得我,他在喝水,一喝就停不下來,難道有好幾天沒喝了?教練在不遠處朝着我的馬叫喊,意思是要催馬快走,可是我卻不着急,我想,馬渴了,需要喝水,就讓他喝吧,停一停又何妨。

我們現代人跟這匹馬的區別在哪裏呢?我們一直被催着趕着,在重壓下爲生活打拼,稍有停頓,還要被按個拖延症的帽子,可也許,你只是渴了,想自顧自地喝點水而已。

人,本身就需要休憩,需要停歇,需要在密集的行程中獲得一段空白。我記得四年前,我埋頭寫《精進》,寫到快完成的時候,實在寫不下去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襲來,怎麼辦?打遊戲。我在電腦上裝了《植物大戰殭屍》,啥都沒幹,從早到晚玩了三天,直到再也擋不住下一波殭屍。玩遊戲的疲勞感又把我趕向了寫作這件事,而三天的娛樂讓我之前的苦大仇深煙消雲散。

停下來,是爲了重新出發,選擇一件能徹底放鬆的事,成爲自己休憩的港灣,是我能給你的第三個建議。

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行,我還有第四個建議,那就是重新思考那件令你拖延的事。這件事是不是真的非做不可呢?可能出現的最糟糕結果是啥?你能不能承受?以及,這件事對你來說真的有很重要的意義嗎?有沒有其他你可以做的事情,是更有意義的呢?

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被反思的。如果一件事一直在壓迫着你,爲什麼你不可以反過來去審覈這件事本身?有沒有可能,它確實可以不必做。

退一萬步來說,如果你真的覺得行動很難,至少你還可以思考。一個人什麼都不做的時候,便正是好好思考的時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