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家人和自我成長,你選哪一個?

01

現在和媽媽的聊天慢慢地多了起來,每次和她單獨相處的時候雖然還是會兩個人都不說話,但我還是會盡力想話題和她聊一聊,主動和她說出我心裏的一些想法。

我知道我現在二十幾歲了,到了可以談婚論嫁的年紀,她總是逮着機會告訴我找另一半要怎麼找,告訴我誰家的女兒遠嫁了。

我記得我開玩笑和她說可以找一線城市的男朋友,那樣也不用太擔心房子的問題,然後她默默地來一句,媽媽不想你嫁那麼遠。

我知道她一直都想我們兒女陪在她身邊的,因爲她從小就是家庭主婦,我們這些孩子似乎已經成了她的中心,如果有一個不在身邊了,心裏就會沒安全感一樣。

但我和她說我不想一畢業就待在家鄉,不是家鄉不好,而是想去一線城市打拼一下,在一線城市才感覺到那種年輕的勁頭,然後她就不說話了。

以前我想過,我是不適合離開家去外面工作的,因爲我捨不得她,我無法想象沒有我們在家她會無聊成什麼樣。

可是長大後發現,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總有想離開家的時候,不是沒有捨不得了,而是更向往外面的世界,更想去更高的地方。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蔡少芬把夫妻比作風箏,在外打拼的那個人是天上飛的風箏,在底下牽着線的是在家守候的那個。

其實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也像是這樣,子女是天上飛的風箏,線的另一頭緊緊地牽着我們的是父母。

很多時候父母只有放足夠長的線,我們才能得到成長,而不是緊緊地栓在身邊。

02

和朋友出去逛街聊天,她說日子過得去就行,不需要賺多少錢,重要的是陪在父母身邊。

所以這是她寧願在家拿着兩千塊的工資也不願意往一線城市奔波,寧願在家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像鹹魚一樣去喫喫喝喝,也不願意爲自己拼搏一把。

我知道沒有多少個人在一線城市是混得出人頭地的,也有很多在一線城市掙扎好幾年,最後還是迴歸於家鄉又從零開始。

我也很不捨得家人,隨着自己長大,陪伴家人的時間越來越少。但原諒我自私了一點,在二十幾歲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長,而不是多多陪家人。

我想的是趁他們還沒老去,趁他們還能照顧好自己的時候,利用這個階段完成自我價值的提升,用這段時間看看自己可以做出什麼樣子,然後等他們老了,再慢慢陪伴。

我此刻的離家,是爲了日後可以更有底氣地帶他們去玩,去做想做的事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