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家人和自我成长,你选哪一个?

01

现在和妈妈的聊天慢慢地多了起来,每次和她单独相处的时候虽然还是会两个人都不说话,但我还是会尽力想话题和她聊一聊,主动和她说出我心里的一些想法。

我知道我现在二十几岁了,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纪,她总是逮着机会告诉我找另一半要怎么找,告诉我谁家的女儿远嫁了。

我记得我开玩笑和她说可以找一线城市的男朋友,那样也不用太担心房子的问题,然后她默默地来一句,妈妈不想你嫁那么远。

我知道她一直都想我们儿女陪在她身边的,因为她从小就是家庭主妇,我们这些孩子似乎已经成了她的中心,如果有一个不在身边了,心里就会没安全感一样。

但我和她说我不想一毕业就待在家乡,不是家乡不好,而是想去一线城市打拼一下,在一线城市才感觉到那种年轻的劲头,然后她就不说话了。

以前我想过,我是不适合离开家去外面工作的,因为我舍不得她,我无法想象没有我们在家她会无聊成什么样。

可是长大后发现,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总有想离开家的时候,不是没有舍不得了,而是更向往外面的世界,更想去更高的地方。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蔡少芬把夫妻比作风筝,在外打拼的那个人是天上飞的风筝,在底下牵着线的是在家守候的那个。

其实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也像是这样,子女是天上飞的风筝,线的另一头紧紧地牵着我们的是父母。

很多时候父母只有放足够长的线,我们才能得到成长,而不是紧紧地栓在身边。

02

和朋友出去逛街聊天,她说日子过得去就行,不需要赚多少钱,重要的是陪在父母身边。

所以这是她宁愿在家拿着两千块的工资也不愿意往一线城市奔波,宁愿在家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像咸鱼一样去吃吃喝喝,也不愿意为自己拼搏一把。

我知道没有多少个人在一线城市是混得出人头地的,也有很多在一线城市挣扎好几年,最后还是回归于家乡又从零开始。

我也很不舍得家人,随着自己长大,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原谅我自私了一点,在二十几岁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长,而不是多多陪家人。

我想的是趁他们还没老去,趁他们还能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利用这个阶段完成自我价值的提升,用这段时间看看自己可以做出什么样子,然后等他们老了,再慢慢陪伴。

我此刻的离家,是为了日后可以更有底气地带他们去玩,去做想做的事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