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帝位,“風涼話”乍起,五代後周世宗柴榮居然成功止住了“風涼話”,他是咋做到的

人心,在特殊時候就是很微妙。新官上任,本想開創大業,卻有人從中作梗,眼看大業就要折戟沉沙。

新任領導,根基不穩,有些人卻離心離德。要震懾人心,是殺伐決斷,當場立威?還是做出政績,賞善罰惡?



一、“風涼話”來了

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病死,新帝柴榮登基。北漢國皇帝劉崇趁機聯合契丹發兵南下,打算取代後周政權。剛上任的柴榮收到敵國這樣一份“厚禮”,自然是心事重重。決定御駕親征,禦敵於國門之外。

正是國家危亡時刻,“風涼話”不期而至。

衆大臣:陛下新即位,人心不穩,不要輕易出兵。

柴榮:大敵當前,當年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上陣,我怎就不行?

馮道:陛下,您比得上唐太宗嗎?

柴榮:我軍兵力強大,收拾北漢劉崇如大山壓碎雞蛋一樣容易!

馮道:您這樣像大山嗎?

馮道的“風涼話”,真涼。新帝柴榮,強忍怒火,毅然決然出兵抵禦北漢契丹聯軍。



二、“風涼話”,涼了

公元954年,周漢兩軍在高平迎面相撞。北漢皇帝劉崇居中軍,左翼是驍將張元徽,右翼爲契丹騎兵;後周皇帝柴榮出陣督戰,禁軍統領張永德率軍居中,李重進爲左翼,樊愛能、何徽爲右翼。

開局不利,後周軍右翼樊愛能、何徽被北漢張元徽打散,樊愛能、何徽向南奪路而逃。

柴榮當機立斷,帶領皇帝親兵一馬當先,直衝北漢皇帝劉崇的中軍。

劉崇自覺以多打少,必定勝券在握,遠遠瞧見柴榮帶着幾十個親兵直衝自己而來,自信十足的內心動搖了。

見柴榮孤軍深入敵軍,後周將領趙匡胤及時向長官張永德彙報戰略決策:你帶人從西邊高地繞出去爲左翼,我帶人爲右翼重新組織戰線!

戰略決策一下,後周軍隊看到皇帝、大將都如此玩命,士氣大振,無不以一當百。戰局逆轉,後周軍轉危爲安。北漢契丹聯軍大敗北返,而柴榮則全身而退,凱旋而歸東京。



三、柴榮讓“風涼話”涼了的原因

1、柴榮自身優良的皇帝素養

五代以來,多是武將稱帝,柴榮自是如此。很早以前,他就隨後周太祖郭威歷練沙場,沙場作戰的能力過硬。而且心理素質好,遇到朝堂重臣的“風涼話”,理智隱忍,厚積薄發,在高平之戰一馬當先,馳騁沙場,一舉樹立君威。讓帝王的實實在在的軍功,降服“人生老油條”的“風涼話”。戰後,賞善罰惡,大加封賞趙匡胤、張永德等功臣,樊愛能、何徽及部將等臨陣脫逃者,共70多人被逮捕,當面痛罵,全部斬首。這個舉動在五代軍人專權的大背景下絕對是樹立皇權的驚人手段。史載: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

2、國家危亡時刻,後周還有一些忠於國家大義的有能之臣

高平之戰,趙匡胤盡顯有能之臣的風采,及時向長官張永德進言,組織了有力的支援力量,再加上李重進等武將的誓死殺敵,以及劉詞的恰到好處的援軍,協助柴榮取得高平之戰的勝利,讓柴榮通過帝王的軍功,樹立在一衆大臣前的君威。

3、北漢國的種種戰場缺陷

北漢國皇帝劉崇自身能力不足,在看到柴榮親自朝自己的中軍大陣衝來時,慌了神,擅自調動北漢驍勇善戰的悍將張元徽脫離應有的戰場,致使張元徽過早意外殞命戰場,讓北漢失去了戰場上的“靈魂”戰將。而且在張元徽死後,北漢國皇帝劉崇只知逃命,罔顧兩軍對戰時的戰場總體指揮和掌控。同時,不善處理與盟友契丹的關係,沒能在戰局不利時,得到契丹的戰場配合。

4、契丹軍罔顧北漢安危,獨自過早脫離戰場

北漢國皇帝劉崇的戰前過分自信,處置失當,引起契丹離心。同時契丹作爲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文化迥異於漢文化國家,存在看北漢後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心態。所以在北漢軍稍顯失利時,馬上全師脫離戰場,讓在戰局不利的北漢孤軍“雪上加霜”。



結語

有人說:糾結於“風涼話”的人只會裹足不前,臨危懦弱莽撞的人只能引火燒身,只有真正勇敢,理智上進的人才能所向披靡。面對不知道從何而來或者聲勢浩大的“風涼話”時,要學會理智的隱忍,更不要失了敢於上進的決心,隱忍中拔高自身的能力,善結身懷大局的有能之人,在重要時刻敢於擔大任,立功績。“風涼話”在絕對實力面前就止步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