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只有心有靈犀的人,才能讀懂這首唐詩

說起李白,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他是“詩仙”,他是“謫仙人”。是的,沒錯,李白大部分情況下,給人們的印象就是降臨人間的仙人,有人說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

瞧,他白衣勝雪,溫文儒雅;他御風而行,逍遙自在;他文采斐然,盛名滿天下。這樣的李白似乎更符合仙人的形象。真的就是這樣嗎?實際上並不盡然。

仙人也有流落人間,落魄凡塵的時候。可還記得,總管天河十萬水軍的天蓬元帥,他貶落凡間,投成豬胎人身,不也受盡世間的白眼和畏而遠之的鄙夷嗎?何況李白本就身處包羅萬象的大唐,即使最榮耀的大唐,也有國事動盪,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前,“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亦或是“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或者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恣意灑脫,卓爾不凡,豪放豁達,這就是“謫仙人”,這就是李白,這就是人們心目中李白的最鮮明的形象!

然而,繁華落後,盡是悲涼,悲涼之下,盡是孤獨落寞。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最榮耀的大唐,終於迎來了至暗的“安史之亂”。甚至尊貴的大唐的天子也“西巡蜀地”,那麼已經被“賜金放還”的李白又總能倖免呢?天子蒙塵,作爲平民的李白,自然無可避免的受難於動盪的天下危勢。

公元761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因在安史之亂出任僞職,而在唐肅宗新朝受到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後,曾經光芒四射李白,這位“謫仙人”似乎也黯然失色了許多。李白來到了宣城。

這一次沒有縱酒狂歡,沒有高朋滿座,沒有“謫仙人”的光芒,只有獨自一人,步履蹣跚,獨自佇立敬亭山的孑孑孤影。

於是,在孤獨落寞之際,李白落筆,誕生了這首孤獨的唐詩——《獨坐敬亭山》。

詩歌鑑賞:

衆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出自唐代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這首詩的大意是:

天高雲淡,一大羣鳥兒展翅高飛,不一會兒,鳥羣就消失得沒有無影無蹤,天上孤單的白雲,獨自悠閒自在空蕩蕩的天上飄去。“我”和敬亭山互相不滿足地看着,此刻,似乎只有巍峨的敬亭山能理解“我”的孤獨寂寞。

看,原來“謫仙人”李白也有了與往日截然不同的形象,他孤獨,他落寞。

山孤獨,景孤獨,詩孤獨,“謫仙人”李白的心境更孤獨。

記得古龍的武俠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中寫道:“美人遲暮,英雄末路,都是世上最無可奈何的悲哀。這種悲哀最令人同情,也最令人惋惜。”

也記得《燕壘生》裏“人生在世如朝露。最難堪、英雄老去,美人遲暮。戰策兵書都拋盡,對此青山綠樹。再不學、劉琨周處。曳尾泥塗君莫笑,到今朝、幾輩儒冠誤。心腹事,更休訴”。

是的,“詩仙”遲暮,李白是孤獨的,是悲哀的,也一定是令人傷感的。我想,那時的詩仙李白“心腹事”,也無人可訴說。憶往昔風華滿長安,感當下人生遲暮,此刻正是諳盡孤獨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同樣的,我猜想能讀懂李白這首《獨坐敬亭山》的詩歌的人,同樣有一顆似曾相識的孤獨感。

因爲,只有內心極度孤獨,才能夠感受到詩中的那種無奈,那種人生遲暮,且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哀與襲滿全身的孤獨。

也許,這就是唐詩的魅力,總能勾起人的心緒,打破塵封的歲月,夢迴大唐,與千年前的詩仙李白心有靈犀,感同身受。

但是,孤獨給人悲涼的同時,也會教人堅強,賦予生命的勇氣。

時間終會淡化那份悲哀,那份落寞。凡是不能打倒你的,必將使你更堅強。我想,是的。

鳳凰涅槃,枯木逢春,那些傷痛,那些悲哀過後,你必將堅強,必將重新審視自己,也必將難以被摧殘,被打敗。

所以,聰明的你一定記得,孤獨不是痛,不是傷,它是催人蛻變,成爲更好自己的良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