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書,帶你打通結構化寫作關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寫文章。不好的文章原因有千千萬,好的文章只有路一條:那就是結構清晰,邏輯性強。

我們不想辛辛苦苦寫出來的工作彙報,被老闆丟一句:“你寫了這麼多,到底要講什麼?”;我們也不希望自己苦思冥想的文章被讀者吐槽:“結構不清晰,邏輯不嚴謹”......。

那我們要怎樣組織材料,才能寫出一篇框架清晰,邏輯性強,主題突出,觀點明確的文章呢?下面我們依次從5本書中找到答案。

一、《金字塔原理》—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 【芭芭拉 明託】南海出版社 豆瓣評分 8.1分

要說到結構化表達和寫作,這本書絕對是典範級的,我們總會在各種場合被推薦此書。作者明託畢業於哈佛商學院,是麥肯錫第一位女性諮詢顧問。由於她在寫作方面的突出表現,而被安排專門負責提高員工的寫作能力。

本書首次出版於1973年,至今仍非常暢銷。如今,金字塔原理已經成爲麥肯錫公司的標準,每一個新入職員工都要接受相應的培訓。

那到底什麼是金字塔原理呢?我們在生活或職場中都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我們希望表達者能夠開門見山的說明主題。

要麼直接說明想法觀點、要麼直接提出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說了半天,受衆都不知道他到底要幹什麼?

金字塔原理就是順應受衆這一需求,按照受衆能夠接受的習慣來思考和寫作。

他強調在寫作上先給出具體抽象的結論(也就是金字塔的塔尖),然後沿着分支向下展開。任何一個上層結構都是對下層結構的總結,而下層結構又是對上層結構的回答。在行文中不斷通過疑問、回答的對話,讓讀者瞭解全文的主要思想。

這是在行文上,是自上而下的表達,如果是思考過程則要自下而上。

什麼意思呢?我們的大腦實際上天生就預裝了歸納和演繹的邏輯能力,我們在思考的過程會自動將一些雜亂無章的內容進行歸納,從而得出結論,也會根據經驗進行演繹。

所以,我們的文章只有順應這一需求,才能和受衆對接,纔會讓讀者感覺到結構清晰、條理分明、容易理解。不然的話,就會覺得不知所云,找不到重點。

當然本書除了理論和實例解釋了以上兩種方式外,還給出了由上而下論證過程中的MECE(不遺漏、不重疊)原則,以及序言講故事的SCQA(背景、衝突、疑問、回答)模板,也就是說,即使是結論先行,開門見山,也要建立坡道,以引起讀者興趣。

本書雖然是結構化寫作的經典參考書籍,但個人感覺在敘述上稍顯正統枯燥。如果你和我有同樣感受的話,下面這本書可能就更適合你。

二、《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日】高杉尚孝 大象出版社 豆瓣評分 8.6分

這本書的作者高杉尚孝也曾在麥肯錫任職多年,同樣擅長邏輯思考和商務寫作。他在應用”金字塔原理“的同時,又結合了自己的經驗,而且日本人寫的書通常更簡單明快些,所以,將這一本作爲利用“金字塔原理”進行結構化寫作的入門書可能更適合。

除了同樣承接“金字塔原理”之外,這本書還包括區分信息種類的要領、下結論的方法、如何抽象化、如何在句子中用邏輯接續語來完整表達信息、如何運用TH法來發現和設定課題、如何用SCQOR故事展開法鋪陳故事等等。

作者的目標就是:通過一些實例,來讓讀者真正掌握用得着的邏輯技巧,該書尤其適合於文案創作。

在書中,作者把信息分爲記述、評價和規範信息三種。作者認爲,有的時候,文章的表述不清晰是沒有分清應該使用哪類信息。

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穫是連接詞的使用部分。在最近的寫作練習中我也發現,爲了讓文章的邏輯更清晰,表達更流暢,更易於讓讀者接受,就要多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

通過連接詞的恰當使用,將要傳達的觀點掰開來,揉碎了的說,然後一步一步引導讀者,最後達到讓讀者接受和產生共鳴的狀態。

以上兩本書都是圍繞麥肯錫的金字塔原理展開的,兩位作者都有麥肯錫工作經驗。而在國內作者中,對於結構化思考比較經典的書當屬李忠秋的結構化思考系列。下面來看其中的這本

三、《結構化寫作》李忠秋 人民郵電出版社 豆瓣評分 7.2分

李忠秋結構化思考系列包括三本書,除了這本,還有《結構思考力》和《透過邏輯看世界》。

《結構思考力》是本土版的金字塔原理的實操手冊,例子也都本土化了,比《金字塔原理》一書更好理解 豆瓣評分7.7。我自己更喜歡看《透過邏輯看世界》,因爲在這本書裏主要講解如何透過結構找到事物的本質及規律。

話說回來,《結構化寫作》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心中有譜、下筆有神,贏得職場說服力“。這本書共包括導論、基礎篇和方法篇三部分。

在基礎篇中,主要介紹結構化寫作的四個核心原則”論、證、類、比“,其實就是金字塔原理的”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而在方法篇中主要介紹四類職場寫作場景(傳遞信息、總結工作、說服他人和彙報工作)的寫作方法。

在每一種寫作方法中,作者都給出了可參照的模板和流程,同時也會有本土化的案例支撐。這一部分我覺得是職場小白或者說是寫作新手可以完全拿來對照執行練習的。

我在練習寫作的過程中對這一點很有體會:看書時有些道理感覺都懂了,可是一上手寫就又不知道如何操作了。

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可參照的流程和模型,一步一步跟着流程走,參照着模型做,雖不能保證文章寫的有多流暢,但起碼保證思路清晰,言之有物。

而且,可參照的流程化寫作的好處是,持續的練習能夠有助於形成寫作的結構化思維。而一旦形成結構化思維習慣,就不用再擔心主題不突出,結構不清晰,沒有邏輯了。

再之後,我們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語言的文采上等其他方面。從而達到寫出一篇好文章的目的。

再接下來,我們來看另一本寫作經典讀物

四、《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加】布蘭登 羅伊爾 九州出版社 豆瓣評分 7.7分

這本書是美國常春藤名校的入學考試必備讀物,也是美國著名考試培訓機構Kaplan的20年經典讀物。

本書作者畢業於哈佛大學,他的一系列書《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一本小小的金色語法書》都是相應領域的標杆之作。

如果說之前三本書更偏重於職場寫作或致用類文章寫作的話,這本書可以說幾乎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寫作。這本書主要是從結構、風格、可讀性三個方面出發,給出了作者認爲寫作能力出衆的人都具備的20條重要寫作原則。

這本書內容輕巧,好讀,易於理解和學習。同時涵蓋的面也很廣泛。作爲結構化寫作的補充讀物是合適的,因爲它有對風格和可讀性方面的補充。

在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寫作一部分是科學,一部分是藝術。需要建構且遵循規則的部分是科學,可以根據每種情境進行變化的部分是藝術。”

在寫作前,先打好”科學“功底,掌握結構化寫作的科學方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彰顯個性和靈性之美。

最後一本書,仍然留給秋葉大叔

五、《寫作7堂課》秋葉 人民郵電出版社 豆瓣評分8.8分

這本書用秋葉大叔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給大家通過寫作教思維,教職業習慣,教你們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價值遠遠超過會寫一篇文章。”

這本書是從7個方面總結了寫作的常用手法:框架式寫作、複利式寫作、碎片化寫作、聯機式寫作、結構化寫作、清單式寫作和覆盤式寫作。

在結構化寫作這一部分,爲了讓大家在堅持寫作的過程中一直有的寫,秋葉大叔給出了10種寫作框架(日字體、清單體、語錄體、諮詢體、點評體、圖片體、問答體、互動體、實用體和雞湯體)。

有了這10個框架作爲參照,即使沒有靈感也能寫。當然,要想寫得好還是需要不斷練習的。

這10種框架雖然不是寫作的結構化原則,但對於新媒體寫作者來說,無疑是可以模仿和參照的手段,可以幫助小夥伴們抵抗焦慮,保證每天的練筆輸出。

以上這5本書可以說在各自的領域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都有一系列相對應成體系的作品。豆瓣評分也比較高。現在的圖書資源如此豐富,對於我們寫作者來說真是幸事。

但也由於可選擇的面比較寬,同樣會給我們帶來選擇的焦慮。到底要看哪本書好,我們還是回到最初的本心來選擇。

能夠解決你當下最迫切的問題的書就是好書,就應該選。不然的話,再好的書,如果和自己的認知不對等,不能夠解決當下的問題,我們的吸收率都會大打折扣。

當然,選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對於寫作者來說,更重要的是不斷地、持之以恆的練習。只有在不斷的寫作過程中,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纔會產生問題,我們纔會產生要繼續閱讀學習的衝動。不然的話,就算看了100本關於寫作的書,我們不去寫也等於白看。

寫作不是天賦,而是一門技能。只有大量的練筆,才能將書中的內容內化成我們的思維習慣,才能將知識轉化爲能力。

關注我,寫作路上,我們一起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