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馭情緒的力量》|情緒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如何對待情緒

“有情緒的是人,沒情緒的是物“。一個正常的人是必然有情緒的。情緒本身從來都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如何看待情緒。

有些人在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會選擇用飲食、刷劇、購物或報課等方式來舒緩應對。而在《駕馭情緒的力量》中指出:在面對情緒時,如果不是直面並覺察自己的情緒,卻用一種替代方式,比如飲食,來解決問題通常是行不通的。

有小夥伴可能會說,以上問題我都有,那該怎麼辦?別急,我們今天就來在書中尋找答案,來看看我們要如何正確的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在《駕馭情緒的力量》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用”正念“的方法來拆解情緒。什麼是”正念“呢?通俗地說正念就是:不帶評判的覺察、全然的參與並體驗當下真實的生活。情緒來就來,走就走,接納然後帶着情緒該幹嘛幹嘛。具體做法有三步:

一、抽離自我,遠觀情緒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我們陷入焦慮、悲傷、憤怒、內疚等情緒中時,我們是很難處理情緒的。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衝動行事,而是先給自己按下“暫停鍵”。讓自己先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嘗試從外部、他者的角度,觀察和體驗當下的情緒。

二、清晰的定義和標識情緒

接下來就是要搞清楚,當下控制我們的到底是哪種情緒?比如是恐懼、焦慮、憤怒、愉悅、羞愧、內疚、噁心、興趣中的哪一種,越明確,接下來就越容易解決問題。而不是籠統地說:“我感覺糟透了”或者“我覺得難受”。我們爲自己的情緒貼上標籤,給它清晰的定義。

三、流程化處理情緒

當我們清晰的知道了自己的情緒之後,就可以流程化覆盤處理情緒了。比如:

當時是什麼樣的情境?

是什麼人或者什麼事觸發了你的情緒?

這種情緒會造成什麼身體上的感受和反應?

這種情緒又會引發什麼衝動,導致什麼行爲?

這種情緒對我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分別是什麼?

這麼一個流程下來,你會發現很多隱藏的東西。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暫停並且覺察的時段,而是代之以飲食、刷劇、購物或報課。我們就可能放棄了內觀的機會,放棄了真正瞭解自己的內心並深度思考的機會。

舉一個今天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

因爲想着今天要交作業,自己還沒有寫,而且孩子爸這一段生病沒胃口,喫飯也不多。所以中午燒菜的時候只燒了兩個:一個煎牛排和洋蔥;一個白菜、土豆胡蘿蔔片。

孩兒爸說不夠喫,還得再炒一個,我說夠了就沒弄。結果喫飯的時候孩子也說不夠喫。孩兒爸早早下桌,我又煎了雞蛋給孩子,但是心裏也不太好受。

好好的一頓飯,因爲當時的固執惹得家人不太愉快。喫好飯後,自己也覺得無趣,於是拿起手機隨便翻看。突然意識到,此刻自己的行爲不就是情緒化刷手機嗎?

我不是有意識的去了解我關注的信息,而是爲了避開自己的情緒而無意識的瀏覽。於是,飯後拿起書,找到上面提到的那三個流程解決方案,對照自己來一遍:

第一步:先是旁觀自己,對!我現在是有情緒的。

第二步:我的情緒是什麼呢?應該是對自己有一點惱火,不聽愛人的勸告,再加一個菜;還有自責,本來愛人生病需要恢復,我還沒讓他喫好這段飯;

再想想之所以自己有固執,還因爲其中摻雜一絲抱怨,抱怨這半個月來愛人的生病住院打亂了自己的節奏安排,增加了自己的負擔;也還有愧疚,在面對自己和家人時,沒有做到無私,潛意識裏還是把自己的願望排在前面。

第三步:流程化處理情緒。這一步其實也包含在第二步的分析裏了。

你看,如果我當時只顧着刷手機,就不能認識到自己其實摻雜了這些複雜的情緒。那麼接下來,我在生活中就可能還犯同樣的錯誤而不自知。

當然這個生活中的例子很簡單,有的時候我們面臨的情況更復雜,那麼體察標識出自己的情緒,然後按照自己的價值觀選擇接下來合適的行動,就非常有必要。

這裏我還要說一點:其實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就像追劇、購物、報課一樣。並不是我們追劇、購物、報課不對,而是因爲我們把它們當作排解情緒的手段是不對的。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帶着正念去做。喫飯即喫飯、追劇即追劇,當我們的的心意與所從事的事情重合的時候,我們的快樂是最大的。反之,當我們所做與所想不一致時,我們就很少能體驗到心流,當然沒有快樂。

比如說,我們報一門課,並不是因爲真心的喜愛,而是擔心自己落後,或者爲了舒緩焦慮的情緒,那就可能越學越焦慮,越學越找不到快樂。

所以,我們標識並梳理情緒,就是要找到並直面自己真實的想法,然後思考到底什麼對自己更重要,自己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我們應該採取什麼行動才合適。

當然,我們在思考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可能也會帶來焦慮和悲傷。然而,如果你不向着自我的價值行進,你的感覺肯定會更差。

最後,我把文章開頭的話補充完整:“有情緒的是人,沒情緒的是物,能駕馭情緒的是人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