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新解:文以載道和點石成金

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出自宋理學家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是從中唐時期韓愈等古文運動家提出的“文以貫道”一脈相承而來,簡單說就是文如車,道是貨,寫文章是爲了說明道理,弘揚精神的,表達了文學的社會作用觀點,即文學有其實用性,這本無可厚非。

我之所以想起來這件事,是有人以“爲藝術而藝術,爲文學而文學”爲標榜,反對文以載道,寫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美其名曰魔幻小說。

爲藝術而藝術的觀點,最早1832年由法國浪漫主義詩人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在他的長詩《阿貝杜斯》的序言中提出:"一件東西一成了有用的東西,它立刻成爲不美的東西。它進入了實際生活,它從詩變成了散文,從自由變成了奴隸。"1834年5月,戈蒂耶爲他的小說《莫班小姐》寫了一篇長序。他認爲:"只有毫無用處的東西纔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東西都是醜的,因爲那是某種實際需要的表現,而人的實際需要,正如人的可憐的畸形的天性一樣,是卑污的、可厭的。"這篇序文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認爲是"爲藝術而藝術"的宣言。

王爾德的唯美主義哲學繼續倡導和實踐這一觀點,他尖銳批判當時的物質社會和庸人主義,倡導人應該在生活中發現美、鑑別美、享受美,充分地展現個性。

這本來是一種矯枉過正,也無可厚非。但深究起來,戈蒂耶以小說《莫班小姐》來宣揚自己“爲藝術而藝術”的藝術理念,王爾德在他的《道連·格雷的畫像》中申明自己的美學思想,這算不算文以載道呢?只不過載的不是統治階級的道,不是社會大衆的道,而是自己的道罷了。所以文以載道,就是爲文爲藝的歸旨。

要說魔幻,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魔幻不魔幻?但能吸引人一讀再讀,曹雪芹的《紅樓夢》魔幻不魔幻?看看多少人以此爲業?你這一魔幻,第一無法卒讀,第二硬着頭皮讀完了不知所云……這不是爲藝術而藝術,而是讓別人都讀不懂,自己就以爲是好東西。

正如周敦頤所說:“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你把車打扮得再漂亮,卻不拉點東西空跑,有啥意思?何況你那車打扮得還不漂亮呢?

所以你要文,就好歹載點道吧,要不,不是喫飽了撐的嗎?


點石成金

點石成金出自漢·劉向《列仙傳》:"許遜,南昌人。晉初爲旌陽令,點石化金,以足逋賦。"

故事講的是:晉朝旌陽縣有一個道術高深的縣令,叫許遜。他能施符作法,替人驅鬼治病,百姓們見他像仙人一樣神,就稱他爲"許真君"。一次,由於年成不好,農民繳不起賦稅。許遜便叫大家把石頭挑來,然後施展法術,用手指一點,使石頭都變成了金子。這些金子補足了百姓們拖欠的賦稅。

點石成金原來的本意是指仙道點鐵石而成黃金,現在用來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爲神奇。也比喻修改文章時稍稍改動,就使它變得很出色。也指對人稍作指導,就可以讓他幡然醒悟。

我不知道神仙點石成金,是否確有其事,但就現狀看來,點石成金這個事,尤其對人對文,難度還是蠻大的。

常聽到家長抱怨老師,說對孩子不負責任云云,又聽妻子抱怨丈夫,說了無數遍,沒有絲毫改進。這個事情要一分爲二地看,一方面,確實是老師不負責任,或者溝通方式有問題,另一方面,也可能你的孩子或丈夫並不是金子,或者壓根就不含黃金的基因,那無論老師或你怎麼點,也是白費力氣。

前一種情形還好辦,那就是耐心溝通,強制執行,雙管齊下,恩威並施,總之怎麼有用怎麼來,後一種情形,就麻煩了,孩子別說是塊頑石,就是塊土坷垃,你也得抱着,那就放寬心思,隨心隨緣;丈夫與孩子不同,你要能忍着,那就怪自己當初瞎了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實在無法容忍他就是塊大笨石頭,就別瞎耽誤工夫。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結果,畢竟金礦石才能煉出金來,是大家都知道的淺顯道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